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24节气>冬至>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10篇

炳卓分享

冬至作为我国廿四节气之一,有其独特的魅力,了解冬至的由来,能让我们更加理解这种魅力。下面是由学习啦为您准备的《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1

“冬至”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是我国廿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在这一天,因为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根据以前的传统,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尽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来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称为”九九消寒图”;也有的是横十画、竖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联”,是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绝妙佳联!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汤圆,根据民间的说法,我又长了一岁.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张”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时候就会是百花盛开,百鸟争鸣,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现在眼前了。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2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3

冬至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糯米丸”。

儿时,母亲总会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铺开一张小桌子,做糯米丸。母亲将糯米粉与水倒在盆子里,揉成一个面团。白色的面团在母亲手里被揉成球状,又压成饼状。她很懂得控制水分与力道,不一会就揉好了面团。而这面团在我眼里,就是一团橡皮泥,于是向母亲软硬兼施要了一块面团,便欢欢喜喜地坐在一边玩。面团被我揉成小兔子、小鸭子、雪人……捏好了我便拿给母亲看,小小的我把手扬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地叫喊着:“妈妈!妈妈!送给你!”母亲于是停下手中的活,笑着接过去,眼里满是如水的柔情。

再大些,我也学会帮忙。不再嚷嚷着要面团,而是搬了小凳,也坐在母亲周围跟着做“糯米丸”。那小小的糯米丸被搓得圆圆的,一颗一颗安静地躺在盘中,像白白胖胖的初生婴儿,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可爱。那牛乳般的颜色显得有些朴素,却有一种原始般的单纯与清淡。我的手笨,总是没法搓得像母亲那么圆,像一个鸡蛋。母亲只得把我搓的丸子再搓一遍。我连忙说:“谢谢妈妈帮我收拾烂摊子!”她看了我一眼,无奈地笑了。

第二天祭完祖后,就可以吃糯米丸了。放学回家,母亲从锅里舀出一碗糯米丸放在我面前。那颗颗凝肤似的糯米丸,有些像珍珠,又有些像白玉。在灯光的照耀下有些晶莹,白白的,嫩嫩的,甚为可爱。“快吃吧!待会凉了。”母亲对我说。

我舀了一颗,轻轻放进嘴里,一丝丝甜意便蔓延开来。轻轻一咬,糯米的清香瞬间溢满口腔,QQ的,糯糯的,十分有弹性。没有任何配料,却十分清新。一碗糯米丸很快就被我解决掉,我意犹未尽地舔舔嘴唇,一抬头,正对上母亲含笑的双眼。

今天是冬至,吃着学校的糯米丸,感受着糯米的清香,我又陷入了那甜甜的回忆中……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4

冬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诞生”,一直稳坐第一把交椅,大家尊称其为“亚岁”。

“黑夜”和“白天”,一袭黑色燕尾服的绅士,一身白色长裙的女子,这一对华尔兹的舞伴,在四季里舞步翩翩,一路跳到了冬至。这一天,太阳公公神机妙算,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公公喜笑颜开,一年中“最早下班”,月亮婆婆只好“延时加班”。过了冬至这道分水岭,“黑夜”开始幽雅地后退,“白天”则踩着灵动的舞步紧紧跟随。

冬至的到来,让我格外的欣喜,虽然冬至是寒冷的开始,“数九”的第一天,让人已有清晨帘幕卷清霜,呵手试梅装之感,然而“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我却仿佛能感受到阳气从地层下磅礴而来的气势,能听到地下万物的涌动,河流潺潺,草木新芽,春天的脚步发出铿锵声响。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我们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汤果也被叫做“圆子”,有“团圆”、“圆满”的美好寓意;而酒酿则是我们做番薯汤果习惯用的烹饪手法,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大头菜烤年糕是舌尖上的冬至另一道美食,我们在冬至前夜烤大头菜时会把火烧得“烘烘相”,寓意“薪火相传”、“日子红火”,而年糕则寓示着我们的生活水平能够“年年高”。

梅花香自苦寒来,冬至以特有的方式,释放着韵味,万物将随之热情奔放开来,新的希望和收获越来越近,春天近在咫尺!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5

今日是冬至,我们学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们中国农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听老人说,这一天北方人吃水饺,南方人吃汤圆过节。冬至这一天,我们全家喜气洋洋,过节的气氛十分浓烈。奶奶、妈妈在和汤圆粉,我在一边帮着剥花生。当奶奶把花生米炒过后,我争着把它们碾碎。把汤圆粉和成泥后,我们就开始搓汤圆了,奶奶和妈妈的速度很快,谈话间就搓出了许多,圆圆的,油光闪亮的,好诱人啊!

不用说,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妈妈,我也要搓。”我卷起衣袖,抓过一些汤圆泥,搓了起来,边搓边想:这有什么呀,今日我要露一手给你们瞧瞧。但动手后,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手里的汤圆泥好像是专门跟我作对,一点都不听话。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圆不起来。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汤圆摔在盘子里,大喊一声:“气死我了,我不玩啦!”

妈妈笑了笑,叫我不要气馁,并手把手地教我两手如何用力:“你啊,心不要太急,刚开始时要稍微用点劲,把手里的汤圆泥多搓几遍,这样汤圆韧性才够,不容易破,口感也好。接下来两手用力要均匀,轻轻地把泥搓成圆。”我听了试了试,果然效果很好。我越搓越好,越搓越来劲。当厨房里飘来阵阵香气,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奶奶先盛了一碗给我,边往汤圆上撒些白糖和花生粉,边说:“宝贝,慢慢吃,细心烫着。”我头都没抬地说:“奶奶,这我早就明白了,心急吃不了热汤圆,谚语里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着,心里高兴极了,因为那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劳动啊!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6

当雪花飘落在寂静无声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经感觉到,一个纯净的冬季已经来临?或许大多数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热的活力带走,而搬来了寒风和飘雪。可是,谁又注意过冬日的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呢?

冬至,在我们眼中,或许只是一个在地理书上记过的日子,一个平淡的12月22日。可是在中国古代,我们的老祖先们对这一天却极为重视。

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人们对冬至的重视。人们认为:冬至过去,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吉日,应当庆祝。许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许多动物的形象,放入蒸笼,蒸好后将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亲戚们还要一同举杯畅饮,联络感情,称为食祖。

可是,冬至的一些风俗习惯并没有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在今日,冬至能够说是无影无踪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层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见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心。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一向被人们高度重视:从除夕春节,到元宵清明端午节,再到七夕重阳,冬至,每个节日都有着各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

而在今日,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改革中的中国,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民俗节日也受到了外国洋节的猛烈冲击,正一步步走向社会的边缘。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而春节,冬至一类的节日正在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寻找冬至,寻找的不仅仅是冬至这个节日,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仅有每个人时刻铭记着句话,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脉才不会中断。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7

我是一包糯米粉,冬至到了,家家户户都会把我做成好吃又玲珑可爱的汤圆。

我来到了一个小朋友的家,她的爸爸妈妈在把我调成面糊,把我和水混在一起搅拌均匀,左搓又搓。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揉好。这时,小朋友把我掰了一小块下来,放了一粒甜滋滋的糖,我见着都想流口水,可她没捏拢我,就把我乱搓一通,结果我就像花朵一样“绽开”了,她就开始变得十分急切。

我为什么总是露陷呢?因为小主人总是用力过度导致我冲破束缚散架了,我就像极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士兵,小主人气急败坏,像一个打败仗的士兵。这时,小主人也束手无策了,他想力气小一点却又把我弄得奇形怪状。

我似乎看见小主人的脑海里出现一个魔鬼,他对小主人说:“不包了,反正也包不好。”正说完,又出现了一个天使对她说:“别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小主人听了又重振精神,重新包汤圆。这次她用的力气不大不小,我就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汤圆。

接着,我就像一个跳水运动员,和兄弟姐妹们一齐跳入热气腾腾的温泉里,原本我们是沉入“海底”里探索,但过了一会儿,我们长大了又探起头来呼吸。又过了半晌,我们就变成了十分美味的汤圆了。

我和兄弟姐妹们被煮得像一颗颗白如雪的珍珠。小主人把锅盖揭开,她闻了一下味道便对我们赞不绝口。小主人舀起一个细嚼慢咽起来,我不一会儿就进了血盆大口,他们边吃边说边笑,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

汤圆能让人温暖,吃一口,烦恼都抛到脑后。请大家记住冬至这个令人十分温暖的节日。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8

在前几天,我收到了妈妈说过几天要去学校包饺子的消息,我高兴的手舞足蹈!

终于到了冬至前一天,杨老师先为我们讲了冬至包饺子的来历,原来是为了纪念一为医生。然后郭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两位老师讲完后,杨老师说:“第一组把凳子抬到活动室!”还没等老师说完,我们就一窝蜂似的冲了出去,我们争先恐后,生怕那个人落后。

到了活动室,已经有几位家长来包饺子了,其中也有我妈妈。老师说这次会评个创意奖,我听到这句话,看着这么多饺子皮,脑子里的想法一个一个冒出来,做个花形饺子?方形的?太阳形的?这次创意奖我们组拿定了!我的想法把我脑子和手结合在了一起,我用两片饺子皮弄了个太阳饺子,同学看了后赞叹不已“哇!太美了!不愧是学美术的,连包饺子都这么有创意!”我听到后沾沾自喜。这一天,每人都在包饺子,没有一个人闲着,你擀饺子皮,我挖饺子馅,他包……每个人都面带笑容,每个人都体会到了包饺子的乐趣。

两节课过去了,饺子也包完了,我们组的人静静的做在凳子上,等着美味的来临。饺子终于煮好了!饺子才刚端上来我们就争先恐后的抢着吃。每个人都一口一口细细品尝,不知有多好吃,反正自己包的饺子就是比什么都美味!就这样一个漫长又好像很快的下午结束了。虽然创意奖我们组没能拿到,但这份快乐的记忆我会永远牢记在心中!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9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妈妈说我出生的那一天正好也是冬至,这么说,我与冬至这一天还挺有缘分。每年的今天,我家都会吃饺子,可为什么要吃饺子,我却一无所知。为此,我上网查找了些资料,和大家分享。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冬至的来历的日记篇10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我用无比欢快的语气念完上面这一段话,忧伤还来不及在我脑子里出现。

我看窗外,一排排光秃的法国梧桐在阳光中变的不真实起来。

孤单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有些时候人们说自己很孤单,很忧郁,只是因为喜欢那种感觉罢了,不是真的。至少我就是其中之一。

“忽然之间,天昏地暗,世界可以在忽然之间什么都没有”…在过去的五个小时里,我一直在听这首歌,并且发呆、沉默,歌声在一次一次的轮回,没有一个音的改变,我的思维也没有任何改变。这时时间仿佛停滞不前,凝固了。张小娴说:“我们的第三者是时间”,只是脑子里忽然想到的一句话,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我来说。

“你最心爱的吉他现在在我的房间,你最想写的那首歌至今没有出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朴实无华,但意义深远。在霍艳的书上偶然发现,新里一顿,然后刻在了脑子里。霍艳这个女孩与我有几分相似,我自恋的认为。

七七将在冬至这天晚上一夜长大,我等待着我们的成人礼。

去年的冬至仿佛就在昨天,转眼另一个冬至又悄悄地到来了。就像许多诗句里面说的那样: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耳。了解冬至由来,感受冬至气息,体味生活的幸福。

    1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