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习俗故事
农历的九月九叫“重阳”,在中国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这些重阳节的故事,你知道吗?
关于重阳节的历史,你知道这些习俗吗?
重阳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们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今天小编为您介绍重阳节的传说、习俗,一起去了解一下重阳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诗篇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重阳大事件
◾ 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中说到,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汉朝:据《西京杂记》和《荆楚岁时记》记载,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和大型饮宴活动。
◾ 三国:“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 晋朝:陶渊明在《九日闲居》提到菊花和酒。表明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 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 明朝: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文化】山西故事里的重阳习俗 闰九月重阳节过前不过后
中国传统节日是与节气相对应的,进入到这个时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接,古人为了避免不正之气,自古以来,在这一天人们要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害趋利,确保身体健康。
有花有酒,登高远眺,最能牵动文人墨客的诗情。从山西历史上的文化名人留下的那些篇章和故事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重阳节中的三晋风俗。
王勃重阳登滕王阁 写千古名句被赞天才
唐代,是一个诗文才情爆发的时代,重阳登高有了文人雅士千古华章的装点,给这个原本登高辟邪的节日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千古吟诵的佳节,而重阳也成就了无数千古名篇。这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山西最年轻、最有才华的诗人王勃于重阳节写下的《滕王阁序》吧。
公元675年,25岁的王勃前往越南河内探望父亲,在重阳节傍晚的时候走到了南昌。当日南昌地方官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其用心,一路饱览壮丽的风光,早已激情在胸,于是毫不谦让地接过纸笔,开写!
阎伯屿心中有气,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写一句向他汇报一句。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忍不住拍案叫绝:“此天才也!”爱才之心顿起,宴会气氛变得欢乐祥和,王勃由此一举名震诗坛。
滕王阁日后成为天下名楼,人们每每登临自然就会想到王勃写下的千古名篇和那惊艳世人的佳句。
白居易偶遇闰九月 独赏秋菊自斟自饮
公元841年,唐会昌一年,白居易已经70岁。白居易晚年好佛道,这时已居于洛阳香山寺13年。
这一年恰逢闰九月,闰九月九这一天白居易独饮后赋诗一首:“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白居易不仅是好酒之人,还会酿酒,而且酿出的酒品质出众。但年过半百后,开始持戒,渐断荤腥,酒也少沾,正如诗中所言“不醉重阳十五年”。而这年已到闰九月,白居易却又持杯独酌,可是举杯消愁?
这一年,唐武宗李炎刚刚登基不久,在三个月前的六月庆阳节上,武宗设斋讲法时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新皇上并不喜欢佛法。三个月时间,消息已经从长安传到了洛阳,东都洛阳的僧寺都进入了风雨飘摇中。白居易居香山寺中,不免心中愁肠百转。
自西汉起,重阳节便有饮菊花酒,赏菊花的习俗。唐代几乎是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
而说到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很多人都是从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得知的。
17岁那年的王维 登高怀念山西的兄弟
唐朝时,首都长安也有不少“京漂族”,王维15岁就到长安交游了。他天资聪明,多才多艺,据说曾根据画作中弹琴人的姿势而说出所弹曲目,甚至是某段音符。王维很快就在京城结交了不少王公贵族,成为王府的座上嘉宾。虽然他在京城混得还不错,但是少年孤身漂泊在外也难免思念故乡和家人。
他17岁那年的重阳,按照当时的民间风俗,登高望远,不由心中怀念故乡,吟出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情。
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在汉代时就已经成为重要习俗。唐代延续了旧俗,只是插茱萸比佩戴茱萸香囊更为流行。而且,唐朝时每年九月八日就开始做重九,直到初十,庆祝活动还会继续。
到宋代茱萸被称为“辟邪翁”,依然非常流行。只是到了近代,因为山茱萸的减少,佩戴茱萸香囊、插茱萸的习俗渐渐退出了人们生活。不过在我省晋城市一些地方仍然有佩戴茱萸的习惯。
晋南爱登高 晋北好骑射 重阳节里三晋风俗曾有异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唐代已是晋南地区广泛认同的民俗活动。王勃和王维都是历史上的河东人士,即今晋南地区。
解放后,乡宁县还曾习惯在这一天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也一同登攀。万荣县在这一天则会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也以登高为乐事。
晋北地区登高习俗则较为淡薄,这一天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者山鸡。这与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多在此活动有关。
南北朝时期,北朝过重阳节时常举办骑射活动,到唐时骑射围猎活动依然盛行。宋时,山西北部地区多在辽国控制范围内,与宋对峙的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人喜欢在重阳节举办射虎、射兔、射柳之类的骑射竞技活动,这一习俗自然沿袭下来。同时,发源于汉族的重阳节习俗也在宋时逐渐被北方少数民族接受,开始饮菊花酒,插茱萸,只是吃菊花糕之俗未传入。
菊花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晋东南等地在这一天会蒸枣糕,晋北地区流行吃迎霜兔,与契丹族习俗有关。
宋人武珪所著的《燕北杂记》中载,契丹族重阳节饮菊花酒时必有一道凉菜是鹿舌酱拌兔肝。到明清时依然如此,宫中会设“迎霜宴”,必有麻辣兔肉,称为“迎霜兔”。
如今,重阳节骑射已因城市化进程而消失,赏菊登高成为重阳节主要活动。又因重阳节本来有长久和延年益寿的象征,1989年,政府将农历九月九定为老人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为老人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自古以来的敬老传统更加光大。
本报记者 李雅丽
延伸阅读
闰九月重阳节过前不过后
一般情况下,农历的历法每两三年会有一个闰月,19年中共有7个闰月。不仅闰九月比较少见,闰十月、闰十一月、闰二月、闰三月也很难遇到,而闰正月和闰腊月则没有出现过。
今年是闰九月,闰九月可是很难逢的。闰九月在2020年前的200年中,仅有1832年和2014年,下一次闰九月将会出现在2109年。那是不是意味过两个重阳节了?
碰上这种闰月的情况,民间通常采取赶前不赶后的做法,即过第一个九月初九重阳节,后一个九月初九则虚化。2009年是闰五月,有两个端午节,分别是5月28日和6月27日,但当年国务院办公厅通知,2009年端午节各地为5月28日至30日放假,共3天。所以,通行做法是赶前不赶后。
前溯百余年,1900年,恰逢闰八月,也不多见,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是在西逃路上度过的,当时前一个月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按照旧俗是进行了拜月礼的。而后一个八月十五,慈禧行至晋中,并未再按照礼俗过中秋节。
我国民间习俗中的闰月是没有传统节日的,出现有民俗节日的闰月,习惯做法是“过前不过后”。所以,今年虽然两个“九月九”,但重阳节只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