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哪里有卖重阳糕的

芷若分享

  九九重阳节很多人爱吃寓意着步步高升的重阳糕,你知道卖重阳糕的地方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介绍的卖重阳糕的地方,欢迎阅读。

  卖重阳糕的地方

  南京夫子庙

  小小糕团店不过三米宽门面,可随便数数排队的市民却有七八十人之多,黑压压一片,宛如长龙沿着贡院西街蜿蜒屈伸。卖糕的师父轮流拿出小袋,分糕、收钱,忙个不歇。市民李海宁是特地从尧化门前来买糕,已经排了近一个小时的队,“今天重阳节,家里90岁高龄的奶奶突然说很想吃重阳糕,作为晚辈,别说等一小时,就算等两小时,也要帮奶奶完成心愿啊!你别说啊,这糕现在可真难找,我多方打听才知道,现在只有夫子庙有卖。”据糕团店总经理濮傅任介绍,一到重阳节,重阳糕就会卖得特别好,从15日该店推出糕团节开始到重阳节,糕已经卖出好几万块,重阳当天就达万余块。为了满足供应,店里所有会做糕的师傅都扑在重阳糕上了。

  沈大成

  地址:多家分店

  说起重阳糕,不能不提沈大成,每年门前的长队是它的独特风景。重阳节期间,沈大成最受欢迎的是经典款的重阳糕,8厘米长,4厘米厚,2厘米宽,糕面呈紫红色,里面夹着果仁、瓜仁、蜜饯等,表皮上还撒着一层白芝麻。

  新雅

  地址:南京东路719号

  今年重阳节,对新雅粤菜馆的拥趸来说有个好消息,断档10年的新雅现做现卖重阳糕重出江湖了。新雅重阳糕选料讲究、配比合理、甜度适中、糯而不黏。制作师傅说秘诀就在糯米粉、粳米粉和白砂糖的比例,要糯、又不能太黏;要爽口、又不可太甜。这样做出的重阳糕口感清甜细腻,软香Q糯。

  南市乔家栅

  地址:中华路1341号

  南市乔家栅的重阳糕分上下两层,上层红色部分和普通得糕点一样软软糯糯的,颜色也特别红,色素可能比较多,下层则是如松糕一般的松软。这样的糕比较经得起蒸,不会蒸出一滩烂泥。

  重阳糕简介

  重阳糕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南朝时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现在仍流行。

  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为普遍的习俗。糕的制作,品种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宋子京以为不然,故《九日食糕》诗: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家一代豪。遂为古今绝唱。”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阳糕。”宋周密《武林旧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饼面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准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明谢肇浙《五杂俎》引吕公忌曰:“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重阳糕来历

  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一说重阳糕之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如明谢肇淛《五杂俎》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称,民间习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岁时记》称"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已见对糕之佐料饰物的谐音表达。《帝京景物略》等风俗史料皆有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的记载,民间迄今流行"九月九,搬回闺女歇歇手"的谚语,所食花糕中的枣、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蛮王狮子"(宋周密《乾淳岁时记·重九》)等图案,隐含着少妇向娘家乞求早生儿子之祝吉的动机。所有这些,均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一说九月初九食糕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刘宾客嘉话录》里载有袁德师因父讳高而不敢随"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话;《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惟无重阳节物之名。其道理固如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所云:“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就是说,古人以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之蒸作糕点一类的食品祭祀先人并荐神尝新,吕原明《岁时杂记》称"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阳尚糕食,而重阳为盛",恰能勾画出重阳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两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又据《隋书·五行志》载,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益知此俗由来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时代,随着重阳节习俗的流行,才演变成为该节日的专有食品。惟其喜贺秋成的民俗涵义仍留存许久,观陆游"旋压麦糕邀父老“之诗及吕氏”二社……尚糕食"的记载等可证。

猜你喜欢:

1.哪里卖的重阳糕好吃

2.重阳糕有什么好的寓意

3.重阳节为什么吃重阳糕

4.常州重阳糕简介

5.上海重阳糕的做法

    365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