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耍狮子的来历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你知道元宵节耍狮子的来历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学习啦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元宵节耍狮子的来历,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耍狮子的来历
玩狮子又称舞狮,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民俗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打锣打鼓, 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 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元宵节耍狮子简介
玩狮子又称舞狮。其外貌和真狮相似,全身用染为深绿或金黄色的苎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毵毵浓密的狮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的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人,武士打扮,身穿密纽扣的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诱狮子起舞,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跌扑等,模仿动作上也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惟妙惟肖。
近年来,城镇多组织文艺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彩灯、烟火晚会,锣鼓鞭炮齐鸣,宛如白昼,热热闹闹,深夜方止。农村则集资购买或自制烟火,居街燃放,热闹非凡。闹元宵之俗,年盛一年。聊城、临清、高唐一带,农村元宵节插花树的风气盛行。其作法是:先用枣树枝和彩纸做成花树,再用秫秸和彩纸做成“花姑娘”,然后把“花姑娘”挂在花树上,最后再把花树插到粪堆上,意在希望当年棉花丰收。
元宵节舞龙灯介绍
舞龙灯是元宵节流传于各地的民间社火表演,耍法不尽相同,但技艺风格却各有特色。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里。这种习俗包含了跑步、健美、举重等现代体育元素,而且把臂、腿、眼、手等肌体的力量有效运动起来,把喜庆、健康、美好之意用到实处,也使节日里的参加者得到了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神。
猜你喜欢:
2.元宵节的来历
3.元宵节放花灯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