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潮汕清明习俗有哪些

再裔分享

  清明习俗各式各样,共同点是都要祭祀祖先,不过祭祀要用的东西是个有讲究,还有就是吃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潮汕清明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潮汕清明习俗1:扫墓

  扫墓的过程,首先是清除墓地周围的杂草、小树,天上新土,将坟前打扫干净,然后用红、绿色油漆填上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亡人名字有绿色油漆填写,墓碑上有名字但人尚健在的则用红色油漆填写),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亡人墓地用白色纸条,健在之人墓地用红色纸条)。

  将带来的水果、三牲、粿品、饼食等祭品在墓前摆开,把酒杯斟满,燃点香烛,上香致意,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再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纸钱,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拜祭一番,通常是行三跪三叩头之礼。礼毕,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扫墓回来,要清扫鞋子,将鞋子的脚尖朝里,同时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百姓在这一天还有一些禁忌,如怀孕的妇女、来例假的女性、16或19岁的女孩不要参加拜山活动;扫墓之前食素,动身扫墓时,衣着要整齐,不穿大红大紫的衣服,以表示对先人的尊重;在墓地,不要大声喧哗,嬉笑怒骂,乱跑乱跳,随处小便。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不要在先人墓地照相,等等。

  潮汕清明习俗2: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民间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俗。《澄海县志》载:三月三日郊游,称为踏青,踏青游玩原也是古俗,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剪柳,人们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后,纷纷抖落寒意,走出家问踏青赏春。

  宋代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俟扫墓完毕,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别有一番野趣。

  潮汕清明习俗3:上坟挂纸

  “挂纸”,也即扫墓,祭祀先人。这是潮汕地区一项很普遍的民俗活动。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节前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晋朝陆棚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

  介之推回国后不愿当官,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来。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3月5日)禁烟寒食以纪念他。后来,人们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其实,寒食是上古遗风,原与介之推没有关系。早在《周礼·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制度。《吕氏春秋·仲春纪》也说:“是日也……无焚山林。”

  潮汕人将扫墓称为“挂纸”。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纸条遍插坟头。潮人这一种刁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因为纸钱没烧成灰,才有“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

  北宋欧阳修在《五代史·周本纪论》中说:“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居丧改元而用乐,则礼乐政刑,几何不坏矣?”可见扫墓而焚纸钱是不合乎当时的礼制的。扫墓不焚纸钱之风则有可能源于寒食禁烟的古俗。

    45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