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寒食节的由来
现在的寒食节又名清明节。寒食节的由来与介子推的故事有关,因为介子推被火烧死,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严禁烟火。严禁烟火的结果就是只能吃生冷食,故为寒食。那么,寒食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清明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寒食节又称清明节的原因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日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现在说起清明节,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寒食与踏青。清明节寒食的习俗已不为人所推崇,倒是清明时节上山踏青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清明”节除称寒食节外,还有踏青节之称。
介子推的故事生动感人,流传了两千多年。介子推功不言禄的高尚品格,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一种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原平市东郊古代建的石鼓祠,大殿内塑有介子推与母亲的全身坐像,两侧墙上绘有二十四组有关介子推故事的壁画,每逢清明节成千上万的人到石鼓祠凭吊介子推。现在侯马市新建“晋文公宫”及盂县藏山“晋国城”都塑有重耳周游列国、介子推割股济君、火烧绵山等景点,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周列国》电视剧也有“火焚绵山”专辑。
介休市民营企业家,山西省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阎吉英先生,从1995年10月以来投巨资开发绵山风景区,修复了许多古建筑,重修了云峰寺西小院的介推殿,在龙脊岭兴建了9.9米高的介子推携母塑像;在哀号坡新建了到介公岭(石窟介公祠)的一千八百多级登山石阶,在巨形石窟内修建了高12米的介子推、介母及解张三尊塑像,并在石窟岩壁上精心制作介子推故事和寒食文化浮雕。石窟介公祠被游人称为“天下第一石窟祠”,它铭记着介子推的高风亮节,也体现了介子寒食清明文化精髓。
两千六百多年以来,登绵山过寒食节,朝拜介子推的人越来越多,香火不绝。寒食清明节原发地介休绵山,通过十年多的开发建设,寒食及忠孝文化已成为绵山景区独特的文化遗产;石窟介公祠已成为千万人凭吊介子推,过寒食节,登岭踏青感受介子忠孝文化的旅游度假胜地。
清明寒食节的由来就是一段感恩的历史
清明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的意义:感恩
清明的来历,正是一个感恩过程。在清明节追思祭祖,缅怀亲人,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
在佛教中又是怎么看待清明的呢?
清明节除了祭拜祖先、打扫墓园表达慎终追远之意,亦可参加全国各地的放生共修,将放生功德回向先人,并可为亲友消灾祈福、增益功德,祈求合家平安吉祥,回向世界和平、灾难不生、人民安乐。
清明节,对佛弟子而言,是带着感恩之心:祈愿“先祖为主的六道所有一切如母有情众生,能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得到佛的果位,我们来放生、念经、做功德”,这样对他们而言收获就很大。
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做功德是很有限的,如果是以众生的名义来做功德,功德就会很大。
佛弟子清明祭祖最好的方式就是:恭敬地去到坟墓边上,把杂草和乱石清理干净,把周围的环境整理地干干净净,可以带着鲜花,如果想要供奉,可以供一些素食,以表追思与纪念,实际上为他们念念经、做功德,比磕头烧香这些好多了。
祭拜祖先最好还是用素食,很多地区习惯供荤食,这对亡者是不好的。真要做的,是烟供、放生、念地藏经、观音心咒等功德回向。
人往生七七四十九天后,基本都会投胎,再次投胎不一定会做人,根据业力地牵引,也可能会去到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阿修罗道和天道,做超度就是让往生之人消除业障,增加福报,不管他投胎到哪一道,但愿他远离那一道的痛苦,早日脱离轮回。
在清明节,最好的孝,就是做功德回向祖先,既然佛弟子日常都提倡用不杀生等做功德,清明祭祖当天最好能吃素,这样功德更大。
清明祭祖之时,佛弟子当以诵超度类的经文为主,如果时间足够,可以虔诚地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南无地藏王菩萨”名号、观音心咒(嗡嘛呢巴美吽舍)、《阿弥陀经》、《三十五佛忏悔文》、《普贤行愿品》、《往生净土祈请文》等等。
寒食节相关文章:
2.寒食节由来
3.寒食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