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时节为什么要种树

志彬分享

  一般情况下,清明节是可以植树的。清明节是在每年4月初,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合适植树。那么清明节植树有什么说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清明节植树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植树的原因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但这时的植树与清明节尚无关联,而真正将清明与植树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则要归功于汉高祖刘邦了。

  相传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因多年在外征战,无暇回故乡,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乡祭祖,但却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后在群僚的帮助下才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破旧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坟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标志。

  恰巧这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与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谓插柳,原指人们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种行为,但在田野踏青和坟茔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柳枝往坟头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无意中也起到了植树的作用。

  植树有什么意义

  清明节,古时亦称“植树节”、“踏春节”、“聪明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清明节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

  中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

  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8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民国19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和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猜你感兴趣:

1.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2.植树节手抄报图片资料

3.清明节祭哀思手抄报

4.清明节的手抄报三年级图片大全

5.清明节手抄报画什么

    392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