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

关于腊八节的民俗特点与民俗学功能有哪些

书荣分享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关于腊八节的民俗特点与民俗学功能吧。

  关于腊八节的民俗特点与民俗学功能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在古代被称为“腊日”,在上古时代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在神灵信仰浓郁的上古社会,人们认为人类的生存来源于自然神灵的恩赐,因此在年度周期更替之际,要举行盛大的神灵祭祀仪式。以前在一年四季中都有不同的季节神灵祭祀活动,而在年终要举行总结性的祭祀,总结性的大型祭祀就确定在腊日,也就是岁末的几天举行。人们在腊日这天陈上祭品,祭祀上天与自然万物之神,同时也要祭祀祖先。 (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 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集体性,神秘性)    腊祭在汉代同样是“岁终大祭”,但其宗教性的时祭意义大为削弱,已不像上古三代那样作为朝廷大礼,它主要是作为一个民俗节日进行祭祀庆祝,因此腊日不再是一个盛大的时间仪礼过程,它有相对固定的时间点。汉代以冬至作为确定腊日的时间基点,并根据其行运的衰日,选定冬至后的一个戌日为腊日。东汉时腊日依旧是庆祝日。人们在腊日期间休息、团聚。宋朝的腊八节已经成为人们过年的前导,这一天开始进入新年的准备阶段,这一天人们除了饮酒娱乐,还是一个公益的日子,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儿,人们就在大街施舍粥,帮助穷人。  (变异性: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娱乐功能,教化功能)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民族性)    腊八节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熬腊八粥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熬粥人必须虔诚如法,终夜经营,天明则熟。绝对不准将粥熬糊,否则“大凶” ,其家必有死丧之事。有的贫户即以此为借口不熬粥。又凡家主人亲丧未满三年“守制”的一律不熬粥。  (稳定性:吃腊八粥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规范功能)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审美功能)

  腊八节祭祀风俗

  应劭《腊八节祭祀风俗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要活动,祭祀的神主要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

    396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