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由来

冰芝分享

  端午节少不了的就是吃粽子,端午节又为什么一定要吃粽子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吃粽子的传统由来已久。粽子花样品种也多种多样。从粽子的制作与食用看,粽子是我国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以“集”祭神的习俗,在杯南稻作区源远流长,粽即集类食品。荆楚地区很早就有了裹饭祭水神的风习,据南北朝的《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溺死于汉水后,人们在水边立祠祭祀,暮春上祀之日,“楔集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

  东汉末年,人们就已经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为水中含有碱的成分,用煎叶黍米包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I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唉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就是人们在包粽子的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多种辅料,品种增加了很多。当时,粽子还被人们用作交往的礼品互相赠送。

  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代时,粽子品种丰富,《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筒粽、丸子粽等,还有“蜜饯粽”,即把果品加进粽子里。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改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粽子不仅自吃,还要贝曾送给亲戚朋友。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泡糯米、浸粽叶、包粽子。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以北京枣粽为代表;南方则有豆沙、火腿、鲜肉、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九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描写过吃粽子的节俗:

  据说粽子本来是为屈原先生吃的。皆因这位三间大夫当初在楚国做官,颇想做一些真正福国利民的事业,竟因不善投机,得罪了人,不能得志,急得形容枯搞,又黑又瘦。有一天到江边散步,一时想不开,抱起一块大石头来就跳下水了。如其只有屈原先生才配吃棕子,恐怕这些年来粽子的销路不会甚畅罢。今天虽然是粽子节,但是我们也不能厚着脸吃两个粽子就算完事。《钟馗捉鬼图》还是不妨悬挂悬挂,尤其是在上海这个多鬼的地方。我们自已没有实力驱鬼,把一纸图画高高悬起,虽然鬼卒未必因此引退,我们总算尽了心,慰情聊胜于无了。

  端午节要吃粽子的原因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相关文章:

1.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端午节包粽子由来作文

4.端午节吃粽子要注意什么

    263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