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民间有什么习俗_大寒节气的习俗活动
大寒节气日期一般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即大寒节气之时,已经是“三九”时期,所以非常寒冷。关于大寒节气大家知道有哪些习俗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大寒节气的哪些事儿吧!
大寒节气习俗
大寒时节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作“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作“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一般情况下,尾牙祭祀多在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四五点开始祭拜。尾牙祭拜土地公时,供桌会设在土地公神位前。在门口或后门处也会设供桌,以祭拜地基主。祭祀的供品有牲礼(鸡、鱼、猪三牲)、四果(四种水果,其中柑橘、苹果是一定要有的),还有“春卷”,即润饼,里面卷有豆芽菜、红萝卜、笋丝、肉丝、香菜,外面裹有花生粉,吃起来美味可口。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
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稿赏员工,作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或是宴请亲友聚餐,联络感情。
按照传统习俗,老板会在聚餐时将鸡头对准将要被解雇的员工,作为提示。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大寒时节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旧时,每家每户灶台上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庭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人们称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每年岁末,灶王爷都要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报奏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的手上。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人们“送灶”时,会在灶王爷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袜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开,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像。佛金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常用的灶神联上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额为“一家之主”。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如今,农村很多地区仍然沿袭了这一习俗。
大寒不生火
本日大开窗户,室内停止生火,多穿衣服,用自身的体能抵抗严寒,以增强体质。据说,这样还能把蜷卧在屋内的虫子冻死,来年春天居室便会格外洁净。
哺太阳
冬季日光温和可爱,没有夏天猛烈,经常在太阳底下休息,非常有益。无力生火之人,往往待在有日光的地方,工作或者休息,俗称哺太阳。
轧猪油渣
轧猪油渣是冬日里儿童取暖的一种游戏。集合儿童十余人,平均分成两组,互相背靠背坐着,用力撑轧.以能通迫对方后退为胜。这个游戏通常在长凳子或大的门槛上做。儿童游戏过后,汗出而不觉得寒冷。
喝鸡汤、炖蹄膀、做羹食
在江苏一带民间有“一九一只鸡”的传统食俗。虽然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鸡汤。做鸡必须用老付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构祀、黑木耳等同炖。鸡汤美味滋补很适宜在寒冬时享用。但是最具南京特色的要数腌菜头、炖蹄膀,这是南京人独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膀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膀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便于家庭制做。腊月时,老南京还喜欢做羹食用。北方的羹偏干豁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赫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欢食羹的一个原因是取材简单,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腾腾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全身热气腾腾。
吃糯米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风俗,这项习俗虽听来简单,但却包含着前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人大寒天气十分寒冷,糯米是热量非常高的食物,有极佳的御寒功效。
蒸腊米
天津人会在腊月最寒冷之时,蒸腊米。所谓蒸腊米,就是在大寒时节,家家户户会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净蒸透,之后铺摊在芦席上,等冷透后晒干,装进干净的瓷缸内储存,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不会坏。夏天吃这种米可以免泻痢;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用蒸腊米煮食。对脾胃有益。
大寒节气的习俗相关文章:
1.大寒节气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