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人春节习俗
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你知道梅州客家人春节习俗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了梅州客家人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梅州客家人春节习俗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称“入年假”,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从这天开始人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打扫房屋擦洗桌凳,购买年货浸米踏粄。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制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当然,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在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年货。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客家人有俗称“煎粄”的风俗,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炸而成的,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孩特别喜欢。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的习俗,家酿酒俗称“黄酒”,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而得名“黄酒”。
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它的度数不高,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连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石伯公”,这些“石伯公”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石伯公”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通常在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挑上放满“三牲”、“斋盘”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先。这是过年非常隆重的一项仪式,借此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之情。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客家春节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今的“新年”和“过年”。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禁忌多”。客家传统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意。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
梅州春节过年的饮食习俗
每个地方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过年食俗。而在梅州,这个客家人的家乡,也有很多过年食物。客家人认为进入腊月的廿四就是“入年挂”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年”就开始了。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还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菜肴视各家经济情况而不同,一般都会有鱼肉鸡鸭等。吃年夜饭,一般都有一道用地瓜粉加猪肉做成的菜肴,称之为“肉丸”,象征团圆之意。
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都是客家人爱吃的油炸小吃。每到年关,梅州客家人都会到附近油炸店买上一些香酥可口的油炸小吃食用,酥脆可口的口感,让许多梅州客家人爱不释口。梅州客家人制作油炸小吃已有数百年历史。据了解,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依山而居,山中气候相对湿冷,于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较浓烈、油量多,利于御寒祛湿。因此,油炸食品耐保存,于是成为了梅州客家人极为钟爱的小吃及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 仅一双筷子、一个漏勺,三五个员工用娴熟的油炸技术为炸品造型,一个个形状滚圆、香脆可口的煎圆、芋圆、南瓜圆等在顾客眼前新鲜出炉,让人不禁垂涎欲滴。
猜你喜欢:
1.梅州人过年吃什么
2.客家人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