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为什么过新年要放鞭炮的寓意

炎玉分享

  为什么过新年要放鞭炮?每到过年人们总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我国民间一直就有过年放鞭炮的习惯,且这个习俗流传已久。那么过新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的资料,大家快随小编去看看过年放鞭炮的来历及寓意吧。

  放鞭炮

  “是璀灿的珠宝溢光流彩,是闪光的花瓣落英缤纷,真想不到呀,小小的纸筒里,有着那么美的灵魂??火一般的热烈,花一样的迷人,它把迅息的一生,献给了新春……”

  这是一首咏炮花的诗。每当除夕之夜,不管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僻静的山村,无论是霓虹灯闪耀的闹市还是小巷深处,“嘣嘣叭叭”“哔哔(口剥)(口剥)”的爆竹声,此起彼落,竞相欢叫。那五彩缤纷的火花,给深沉的夜暮划出一道道彩虹,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通俗编俳优》说:“古时爆竹,皆为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哔哔有声,而山魈惊惮。

  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今天,我们放爆竹虽有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之意,但已没有什么迷信的色彩了。 相传,到了初唐年间,一些地方天灾连年,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导以爆炸,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退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最早的雏形。后来,由于火药的发明,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茎把炮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宋代,已有除夕出售鞭炮于开封府街头的记载(《东京梦华录》).在全国各地也有了专门生产爆竹的作坊。最初的纸卷爆竹,响一下就完了,后来发展为各种花炮。

  爆竹,它是中国特产,在外国是没有的。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单一的火红色。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 、“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为什么过新年要放鞭炮:过年放鞭炮的寓意

  过年放鞭炮,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鞭炮是爆竹,即燃竹而爆。过年放鞭炮来源于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兽,非常凶猛,并且没到除夕这一天就会出来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用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年兽就会被吓跑。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便成了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而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因此,从前许多人家过年都会燃放鞭炮。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为什么过新年要放鞭炮:过年放鞭炮的由来

  阴历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近些年来,鞭炮、烟花工艺更臻精妙,创制了很多新品种,更给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初一早晨吃完饺子后,小辈要给长辈拜年,行作揖磕头礼。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在路上相遇,一般都说“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利话。乡邻如有不和睦者,也借此机会消除隔阂。正月初五称为“破五”,人们都在“破五”前后互相宴请,表示亲密无间,友好相处,以此来增进友谊。

  揭秘:过年放鞭炮的由来与“年”的传说有关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为什么过新年要放鞭炮相关文章:

1.为什么过新年要放鞭炮

2.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3.过年放鞭炮的来历

4.过年12点为什么放鞭炮

5.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6.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219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