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犹太人是最多的。为什么犹太人会有这么多杰出人物呢?那是因为犹太妈妈教育孩子有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兴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谈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是的,戈迪默说得没错,在对待孩子的选择上,犹太人是比较民主、开明的,尤其是对待孩子的兴趣上。来看看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不耐烦,“去吧!去吧!”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它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学习。”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对于美术,毕加索所表现出的耐力是惊人的,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放画笔,与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看到孩子对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父亲便决定让毕加索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不再把他送到他只想旷课的学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
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如果孩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你强迫孩子去学法律;孩子喜欢画画,你却认为学计算机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善待孩子的兴趣,结果会怎样呢?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没心情学,学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潜力也被埋没了。我们缺少的不是毕加索,而是缺少毕加索的父母。
二、独立精神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
犹太人比较推崇个人的独立精神,在他们看来,独立精神是一个人拥有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所以,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是重中之重。巴拉尼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境不富裕,无法医治好,他的膝关节永久地僵硬了。尽管如此,巴拉尼的父母并没有对巴拉尼多一份“疼爱”。只要是巴拉尼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亲就在一旁“袖手旁观”,只是偶尔说上一句表扬的话而已。在巴拉尼15岁生日那天,在吃生日蛋糕之前,父亲对巴拉尼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我们从不把你当成一个残疾的孩子看待,我们不会给你特殊的呵护,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呵护你一辈子,除了你自己。只有当你养成自理的习惯,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我们希望你能明白,我们也是爱你的。”巴拉尼将父亲的这一番话永远记在了心里,虽然他只有15岁,但对于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已经能够理解。从18岁起,巴拉尼的父母就在经济上和巴拉尼断了联系,让巴拉尼真正独立起来,他们只是在背后默默地关注。巴拉尼后来的人生路充满了坎坷,但是,他从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他立志学医,在探索的道路上遭遇无数次失败,但是,巴拉尼从没有灰心。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巴拉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于191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拉尼父母的做法,在我们看来虽有些残酷,但绝对是理智的。在犹太人看来,自立是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而自强不息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注重自理意识的培养。犹太人中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富翁,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子”摩根、“新闻大王”普利策等等,他们都有着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财富都给予了社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赢得一切,而不是成为“寄生虫”。 我们中国的父母现在虽然多数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是错误的,但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上还差得远呢。
三、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
犹太人重视教育,把投资教育看成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教育中,决不是把知识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太教育学家巴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这其实也是犹太人的一种教育理念。
青霉素的发明人弗莱明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有这样一句获奖感言:我是怀着为人类减少痛苦的愿望进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 弗莱明的父亲是一位农夫,像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希望是孩子的人格先完善起来。他曾经在送给弗莱明的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博爱、感恩、诚信、忍耐、乐观,而在几个词之后才写着“知识”,其意义不言自明。在犹太人的家庭中,没有父母会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学”这条路,他们认为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学校学得的丰富,对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
在犹太人中,很少有那种我们称之为“高分低能”的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我们中国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龙”的心态恰恰相反。想一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学识再丰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因为眼界的狭窄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失误呢?会不会因为今天的失误而使孩子输掉未来呢?
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个犹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给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的人灵。
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来搪塞儿子,哪怕一次。
然而,象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去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际一流大学。
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后,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得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多年之后,这个儿子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让母亲留下了欣慰的眼泪,他就是著名哲学家哈耶克。
孩子的成功并非仅在于母亲的答案告诉了他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还有他所体会到 母亲的答案中传递了爱和支持。这位母亲正是用她的答案宣告她对孩子的信心和对孩子自尊的维护。我们不妨相信是爱让这个世界转动的!你的一个爱的眼神.爱的拥抱.爱的鼓励,将激动你的孩子拥抱他生命当中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犹太人理财教育的方法
犹太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贫穷更悲惨的事了。《塔木德》上说:“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苦难都集中在天平的一端,而把贫穷放在另一端,那么贫穷将比所有的苦难都要沉重。”所以,父母很早就教导孩子正确的经济概念,也教给孩子基本的理财概念。犹太拉比如此教导人:“重点不在于你能够赚到多少钱,而在于你能留下多少钱,并让钱为你工作。这就是理财。”
1.父母的理财课
犹太小孩对于“钱财”的观念,启蒙很早。因为,父母亲早早便让孩子有“钱”这个概念,并有一套理财教育的时程表:
三岁时,孩子要能够辨识货币。
四岁时,孩子要学会简单的计算。
◆ 五岁时,孩子要知道物品的价值,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 七岁时,孩子要学会找钱,数算大量的硬币。
◆ 八岁时,孩子要能打工赚钱,知道把钱存入账户之中。
◆ 九岁时,孩子要能制定一周的支出计划,购物时知道要比较价格。
◆ 十岁时,孩子要懂得每周都存下一部分钱,以备不时之需。
◆ 十二岁时,孩子要能够制定两周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儿童最初无法了解金钱的意义与价值,但已对个人的需要有所认知;因此,犹太父母会在孩子开始向父母要东西的时候,就试着向孩子解释他们所要的东西是要用钱去买的,而赚钱是辛苦的。如果父母不解释,孩子必定以为,任何东西只要向父母要,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果父母有求必应,孩子将来势必需索无度。
2.教导孩子认识金钱
犹太父母约在孩子读幼儿园的年纪,就开始帮助孩子认知每一件事物的价值。所用的方法是比较法:假设孩子很喜欢玩足球,就可以让他知道“一个足球可以换十个汉堡”、“一个足球可以换到两本故事书”,但是,“要三个足球才能换你身上这件衣服” 、“要一整个房子的足球才能换爸爸开的轿车”。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以他最喜爱的事物作基准,来连结所有身边的事物,可以帮助他建立起对所有事物的基本价值观念。
当孩子有数字概念后,父母接下来要做的是以数字的大小来标示事物的价值,比如一副扑克牌要10元、一本书要100元、一盒大的Lego要300元等。他们开始知道什么叫做“昂贵”,什么叫做“便宜”,也顺势让他们晓得要去珍惜事物,不可浪费。此外,父母亦可与孩子玩“逛市集”的游戏。让孩子当老板,把他桌上的东西都标价,父母向他买东西,让他来找钱;这不仅训练孩子的数字概念,更让他实地操作加减法。或者,让孩子作买东西的人,给他100块钱,请他买三样东西回来,或只买一样东西回来。藉此让他知道事物的具体价值,以及钱是如何使用。 再大一点的孩子,父母亲可以让他们自己去买束西,像是到便利店去购物,由孩子去结账,让孩子在实境中学习购物、付款、找钱。并在其中教导孩子,什么东西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还有价格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有些东西虽然便宜但质量不好,有些虽然贵但质量精良,最后要买的是既便宜、质量又好的东西。
3.珍惜并使用金钱
钱是得来不易的。犹太父母会渐渐让孩子知道,赚钱是不容易的,所以,花钱必须谨慎。一般而言,犹太父母绝不会娇宠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是富有的父母,也不会让孩子觉得他们很有钱。孩子要取得金钱,仍必须付上劳动的代价。其原因有二:首先,犹太人不管身在何处,都有着深深的危机感。如果孩子在娇生惯养中长大,过放纵、奢侈的生活,必会招来嫉妒与中伤,甚至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其次,如果过分娇宠小孩,那么,父辈们靠汗水所累积的财富,将很快付诸东流。
父母绝不允许孩子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花钱购物。孩子每购一物,就必须先自问目的何在。这物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若是必要的,则须再进一步想,该买贵的还是便宜的。如此一步一步来思索、推衍,最后,取得一个购物的合理性。犹太小孩早已得知:金钱得之不易,花钱也必须谨慎。因此,该花的钱一毛不省,不该花的钱一毛不出,这是原则。犹太人喜爱做计划,购物要有计划,储蓄也要有计划。
犹太父母经常做一种事,就是与孩子合资购物。意思是孩子向父母亲要的东西,父母会出一部分的钱,其余的部分由孩子自己支出。孩子该出的钱,可以从零用钱来,也可以靠打工得来,总之,父母不会让他们不劳而获。有一位犹太母亲就这样教导孩子:
从孩子知道钱的用处开始,我们几乎每天都给他零用钱。不过,这些钱需要用劳动来换取,就如在外面的社会一样,如果他们不做事,就得不到报酬。
我们会在厨房中列一张表格,写好孩子上学前与放学后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孩子想要多得一点零用钱,就得做额外的工作,例如:擦窗子、扫地、洗车、洗碗等。所有的工作都有相应的报酬,当他完成这些工作,他就要提出一份工资结算单,我拿到这单子就立即付款。
就在我写本书的当下,我家读小六的儿子正在“打工”,他正在用计算机帮我输入本书最后的参考书目,我将100多本有关犹太人、犹太教及犹太教育的书丢给他,请他协助打字。每一笔数据我付给他两元,他非常兴奋。因为,他正好看上了一个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游戏,需要199;如果,他完成了这份工作,他就有足够的钱去买了。他为什么想要买这个游戏呢?因为,他才刚完成一篇3,000余字,关于二战太平洋“美日大战”的报告。
4.理财与品德
对犹太人来说,赚钱与品德息息相关,赚钱虽然很重要,但不能赚取不义之财。因此,犹太父母会教导孩子理财只是一种工具与手段,赚钱绝不是人生的目的,而理财的基础则在于良好的德性。犹太教育家布拉尼认为,父母亲可以如此行,作为教导理财的方法:..'
向孩子说明诚实的意义,以及不诚实的后果。
鼓励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抉择时,做到诚实、积极与守信。
告诫孩子在金钱面前要保持自己的自尊,不出卖自己,才能获得他人尊重。
◆ 让孩子学会节俭,认识事物的价值,而不是无谓地浪费和消耗。
◆ 帮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所创造的喜悦。
◆ 经常与孩子讨论自然资源的问题,让他们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
◆ 告诉孩子要爱惜金钱,但不要贪图财物。金钱能为生活提供支持,但并不能创造有意义的生命。
华人父母有时会苛待自己,善待子女;自己很节俭,却让孩子有好的享受。这当然是爱子女的表现,但是犹太父母却不以为然,因为若是这样,将会放任孩子养成浪费的习惯,实在是不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