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英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欣怡分享

  英国父母教育孩子跟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样,区别也很大。你想知道英国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吗?请看下文。

  英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泽东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认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输赢,但更要享受过程

  老师并不是教学生去学老庄的超脱,淡泊输赢结果;相反,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但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国的中国移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这事儿不合潮流,也不时髦。

  不要妨碍别人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也许更为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

  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就拿交规来说,为什么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为什么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开车时如果考虑别人的处境,考虑可能会给别的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考虑自己行车的安全。一部英国交规,处处体现着这个并没有明说的道理。

  允许父母体罚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待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国人的眼睛里,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私生活都无关。他们教育孩子从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带孩子到农场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园。即使像蚂蚁这样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厨房爬满了蚂蚁的时候,他们的妈妈一边消灭蚂蚁,一边告诫他们的孩子,绝对不能玩弄蚂蚁,不能让它们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两个就可以了,这样其他的蚂蚁会发出警报,让其他的同伴不要到这里来了,或者把蚂蚁捉到小瓶子里,然后拿到花园去放生。

  有次孩子们养的金鱼巴里死了,对一条养了快三年的金鱼来说确实不容易,每天欣赏摇滚乐能活那么久也该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妈妈让他们打电话告诉正在上班的爸爸这个坏消息,第二天还在附近的教堂举办了个简短的葬礼。上周,安格斯居然还夸张地做了个噩梦,说梦到巴里了,妈妈对他们解释说,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巴里活得很开心,因为大家都爱它。

  我不知道孩子们能明白多少,不过,至少我知道这样的教育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傻得可爱,却并没有错。

  英国的家庭教育技巧

  不论中国孩子、英国孩子,一日三餐总是必不可少的。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吃饭么,又有什么好说的。可别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学问呢。

  进餐能力: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对待偏食: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进餐礼仪:学习用餐礼仪,英国孩子一般2岁时就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4岁时就学会用餐时所用礼仪了。

  进餐前后: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比如5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放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既可以减轻家长负担,又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环保意识:重视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该知道哪些是经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时,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韩国流行“自然育儿法”

  韩国父母开始重视自然育儿法,这种育儿法的重点在于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回归于大自然,最大限度的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1)从小让孩子单独睡觉

  不管孩子多大,韩国习惯让孩子单独睡。这样不但可以增强父母和孩子间的亲近感,还利于健康,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

  (2)不于约束孩子玩泥巴沙子

  不管孩子玩泥土、沙子或玩水,只要他们玩得愉快,就算弄脏了衣服也没关系。医生们也建议,适当的让孩子脏一点,不但对他们情绪有好处,而且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抵抗力。有利于他们与细菌、病毒作斗争,预防各种疾病。

  (3)母乳喂养,并用布当尿布

  喂母乳在韩国是很自然光荣的事。

  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慢慢增多。虽然用布制作尿布与喂母乳会有些麻烦,但是,这样对孩子很有好处。

  (4)不随便让孩子吃药

  孩子90%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就算不吃药,过段时间也会自然康复。这样还可以防止药物引起的其它不良反应。

  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吃的少而烦恼,其实孩子需要的量是一定的,大家不能只追求量,而需要多关心质。就算吃得少,只要身体的各种营养价值都有就可以了。

  (5)让孩子缓慢成长

  家长们需要要等到孩子想学的时候才让他们开始学习,如果发现孩子对一些事很好奇的时候,可以鼓励他去做,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快的成长。

  (6)鼓励孩子参加冒险活动

  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可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与勇敢精神。

  (7)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

  只有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丰富、全面的教科书。大自然可以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分析、比较各种事物,找出不同事物间的关系,从而启蒙他们的智慧。

  英国把餐桌当成课堂

  孩子在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就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东西了。英国父母则认为,这是一种“人格独立”的标志,这个时候应该要鼓励。孩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大多数是幼儿父母迁形成的,餐桌上对孩子迁就,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量,还会让孩子养成任性的性格。

  学习法国父母育儿

  法国没有经常抱宝宝的习惯,在婴儿几个月大时,就会被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婴儿区,让他们自主的在里面滚、爬、玩耍,当婴儿大一点就可以让他们在地毯上来回爬。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肌肉,还能培养独立的性格。

  法国父母对待孩子很平等。就算是小宝宝在吵闹,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气说,你要安静一点。法国父母经常会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聊天,认真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在从小就被尊重,这样会让他学会尊重别人。

  如果不是很正式严肃的场合,法国父母都会带孩子一起参加。这样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认识不同的事物。

  国外儿童教育的四个典范

  (1)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在1920年,美国11岁的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里的玻璃,需要赔偿别人12.50美元。男孩子闯了大祸后就主动像家长认错后,但是家长却让小男孩子自己对这个过失负责。小男孩子很为难:“可是我没有钱赔可以人家。”家长说:“我可以先借给你这批钱,但是你需要通过一年时间还我。”所以,小男孩在以后每至周末或假日的时候,就出去辛勤的打工,终于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挣够了12.50美元还给了家长。这个小男孩后来就努力成为美国总统里根。里根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父母需要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后果,否则会慢慢淡化孩子的责任感,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在小时候曾经被班主任老师当成“笨”学生来看,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则恰恰说明了这个老师的无能。所以妈妈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并且用各种方法来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变成了世界的大发明家,这与他妈妈的教育与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需要和子女实际情况相适应,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来教育。父母的期望在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

  (3)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很小的时候,父亲让他对着插满秋菊的花瓶,画静物写生。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却变成了梯形,菊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却用一些奇怪的三角形来表示。这个时候,父亲细心的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会很敏感,所以始就开始教他一些几何学与代数,培养他在数学上的才能。

  点评:如果发现孩子在五六岁时对某一方面表现出很敏感与好奇心。父母需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再正确的进行引导,为孩子打开成才的通道。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会主动帮助父母洗碗、扫地或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会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而在美国,1岁左右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吃饭,很少看到有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对孩子过于保护。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一、父母处于主导地位:

  孩子年龄尚小,父母可以协助孩子来完成一些事情,从而引发孩子的思考,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协助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尽快掌握某项技能,能够独立的完成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不是父母处于主导地位,以命令或者权威来要求孩子必须,应该怎么做。协助,主动权在孩子,父母把更多的机会提供给了孩子,父母所给予孩子更多的是行为上的支持和言语上的鼓励,从而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体会到完成一项事情的快乐与成就感。

  可是很多父母对此却不以为然,甚至会错误的认为,孩子再大也是孩子,所以会要事事处处主导孩子的言行,让孩子说一些自己认为恰当的话,做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至于孩子是什么感受,从来不去考虑。

  不要剥夺了孩子的参与权,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总是处于主导地位,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不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时,总是拒绝、挖苦、贬低孩子,最终孩子不再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再愿意表达。

  二、单一的教养方式:

  家长教养孩子的方式走了两个极端,一是好,一是坏。也就是一种方式溺爱的不要不要的;另一方式就是惩罚。这种非此即彼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让孩子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

  当孩子表现好,所言所行符合家长的意愿时,就会采取溺爱的方式,不管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当孩子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时,不少家长就会“怒发冲冠”,在情绪的导引之下对孩子实施“家法”。

  难道除了溺爱和惩罚就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吗?有的,在这两种方式中间一定会有一种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方法,那么为什么家长们不去探索这种更好的方式呢?是因为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方式,因为它来得方便,用了之后即可见效。可是,却忽略了这两种方式对孩子成长带来的不良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三、教育目的不明确:

  教育孩子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长远的目标,是很多家长都有的通病。有人说孩子的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父母有长远的计划,要有规划。可是,今天的家长教育孩子都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看别人怎么教自己也就跟着怎么教,不考虑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不看家庭环境之间的不同,只要是别人有的我也要让我的孩子有,只要是别人家的孩子学的,我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

  教育孩子要有明确的目标,你为什么而教育?有人说我教育孩子就是让他能够考高分,就是让他上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这是目标吗?如果算是一个目标,也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内心所需。

  很多父母把孩子考双百当做了培养孩子的目标,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只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障碍,让孩子对自己所要走的路产生恐惧之感。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将来不管走哪条路,都能够自己去走。如果求学之路走不通,也具有选择走其他道路的能力,也能够在其他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不要让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还没有来得及走完,就已经倒了下去。那样孩子才真的完了,他不仅不能完成求学之路,同时也失去了选择其他道路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具有选择道路和继续走下去的能力。

  四、只养不教的错误观念: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严、严而不慈,已经成为家庭环境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次在幼儿园讲完课和园长沟通,园长说到一个孩子的家长,小两口本来不想要孩子,可是由于家人逼的紧,就生了孩子,然后交给了老人来带。很多年轻人不是给自己生孩子,而是给老人生了一个孩子。

  很多家长由于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放手给老人。是的,为了生活没有办法,但是,这不能成为不对孩子教育的理由。孩子成长的重要期就是几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双方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希望有一方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为了自己私欲而找一个不尽职尽责的理由。

  五、规矩杂乱无序:

  规矩定了很多,却没有一个见效的,规矩越多,孩子往往越不去遵守。很多规矩其实都是父母为了方便自己而设立的,这就不能叫规矩,只能说是一种命令和限制。

  很多家长自己设立了规矩之后,转脸就会打破自己的规矩。比如,不允许孩子玩电子游戏,不许孩子看电视。可是,有的时候当家长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对孩子提出的请求给予满足,同样的事情,如果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就会变本加厉,本应该看的电视也给取消了,本应该玩的游戏也给禁止了。

  规矩不是限制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家庭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守的,而不能因为你是家长就能够“法外开恩”,就可以不去遵守。规矩就是要坚定的执行下去,不能违反,违反之后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规矩的制定也不应该是家长一言堂,而是要听从孩子的想法和建议,只有大家都参与而设立的规矩才会去毫无折扣的执行。

  六、过高的期望与要求不匹配:

  每一位家长对孩子都是满怀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优秀。可是,孩子不会自学成才。并不是有了期望,孩子就一定能够达成你的期望。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可是,平时却疏于管理,甚至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管不问,这种情况下,孩子又怎么可能去努力,他又怎么会把你的期望当回事,因为你自己都不当回事。

  一旦孩子没有达成父母的期望,就会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惩罚,怪孩子不用心,不努力,辜负自己的一片苦心。只期望,而不为了期望去做一些必要的事情,当结果出来不满意的时候,把责任都推给孩子,这种家长是不称职的,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父母对孩子合理的期望,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重要的是在过程中,父母要不断的来修正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来调整,以及根据孩子所遇到的不同的问题给予帮助,孩子才会更加的努力,也更容易成功。

猜你喜欢:

1.家庭教育孩子十大方法

2.国外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有哪些

3.外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4.英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怎么样的

5.澳洲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3846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