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老人教育孩子的弊端有哪些

欣怡分享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由于工作忙的缘故,等宝宝断奶了就会把宝宝交给老人带,这样好吗?老人教育孩子的弊端有哪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老人教育孩子的弊端,希望可以帮到你!

  老人教育孩子的弊端

  安全方面

  要是家在农村,那么老人们可能会因为家务活比较多而照顾不了孩子,在城市,有的老人喜欢打麻将或者是跳舞,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孩子的安全方面自然就得不到保障。

  营养卫生方面

  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吃饭方面也开始注意营养搭配了,但是,很多老年人并不知道营养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搭配出来的食物非常简单,满足不了孩子自身的营养需求,另外,有的老人有这样的习惯,先把食物嚼碎以后再吐给孩子吃,但是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口腔内的细菌传到孩子的体内,让孩子染上病症,当然,有的老人怕自己的孙子挨饿还会端着碗跟着孩子追,这样就让孩子养成了一个不好的吃饭习惯,而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影响孩子健康,甚至有的老人会经常给孩子买一些小零食,这样导致孩子养成了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这些对孩子的生长和发育都有非常重大影响。

  教育方面

  这个方面的弊端体现得特别明显,主要体现在这些地方:在智力开发方面老人不懂方式方法,所以说让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在物质方面过分的溺爱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会给他们买什么;老人在孩子面前都是比较随便的,生气的时候就发脾气,激动的时候就吵架,这就在孩子的性格培养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老人的文化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办法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贪玩厌学的不良习惯;老人一般都不会让孩子做什么,所以就容易让孩子变得比较懒惰。

  老人教育孩子的误区

  当我们的宝宝做错事挨打时,老人总会说“这么小的孩子他懂什么,”时间长了,我们的宝宝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主动去承认错误。

  当我们的宝宝不好好吃饭时,老人会用威胁的手段去教育孩子,渐渐的会让我们的宝宝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去威胁别人。

  为了让宝宝快点吃饭,老人会说“吃完饭带你去超市买好吃的,"当我们的宝宝吃完了,老人却不屡行承诺,这样会让宝宝对大人失去信任。

  作为父母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宝宝吃垃圾食品,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而老人总会在我们出去时,偷偷给宝宝买零食吃。

  老人带孩子出去时,孩子到了超市就会买糖果吃,老人总会对我们的宝宝说:”别告诉你妈,他不让你吃。“这样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妈妈对我不好,“奶奶对我才好!的心理。

  当我们带着孩子和老人一起逛超市时,宝宝看到零食就忍不住去拿,他不懂这些东西没付钱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会制止孩子,告诉孩子付了钱才能拿,这时老人会说”没事拿 一个吃吧!“我们的宝宝当然会认为,只要少拿点就没事。

  我们有时为了锻炼宝宝的自立能力,例如让宝宝自己穿衣服,这时老人会说:”他这么小怎么能穿呢?“然后帮宝宝把衣服穿好。久而久之,我们的宝宝无论干什么都要依赖大人。

  老人教育孩子的建议

  1、确立第一责任人,最好是妈妈当第一责任人

  确定孩子教养的第一个责任人,这个责任人是稳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养观点的不一致。我建议这个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由母亲来承担,再或者父亲来承担,而不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

  为什么?第一,妈妈的成长性,爸爸的成长性肯定远远高于我们的爷爷和奶奶,第二,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可以无条件地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变。

  面对隔代教养冲突,很多时候,只有妈妈可以做这种改变。委屈吗?有的时候真的是委屈。也过妈妈跟我沟通交流这种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大哭。可是,我想跟妈妈说的是,如果你们想让这个家庭稳定、和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你就要勇敢的出来做这个第一个责任人。为什么我不让爸爸出来做,因为爸爸成长性远远差于妈妈。

  我们爸爸要怎么成长,我在近期的静观育儿中,都有陆续讲到这个话题。接下来,会更多涉及。还请大家关注。

  为了给父母们支持,我将会陆续在各城市组织线下沙龙。同样,微信平台上的咨询仍然继续。一方面,希望能够帮大家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倾听者的存在,也许对你们更重要。

  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人的尊重都是相互的。我在微信上曾经分享过一小段自己在隔代教养方面的心得。

  那天,我在厨房收拾碗筷的时候,开心跑过来跟我说,妈妈辛苦啦!我知道,这其实是开心的爷爷奶奶对我的认同。这样的话,因为老人说了,开心才学得会。所以,隔代教养中的冲突,并非是不可解决的,我们只是需要方法。

  实际上我的婆婆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接纳我。为什么?她会埋怨我不是个称职的媳妇儿。

  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成长历史我就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她年轻时是村花,长得很漂亮,各个劳动技能都能得第一。内心里本是很有成就感和虚荣感的。结婚以后呢?她开始生病,一直病了20年。在生病的过程中,她丈夫,我的公公,不离不弃地照顾她——这也是我选择她儿子的一个原因。

  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她就希望能够弥补自己年轻时候对孩子的欠缺。于是,介入到儿子的家庭中,去进行无条件的补偿。她的眼里,就只有她儿子。可是,她发现,有一个人在跟她抢儿子,那就是我。于是,一场争夺战就开始了。

  这是任何一个母亲的本能。

  不知道我的微信上,有多少妈妈是生的儿子?你们以后都要成为婆婆。将来,也一定要经历这种感受:一个人突然出来,跟你说,把你儿子的爱,分给我一半。

  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说话、讲道理都没有用。我从那时候开始,事无巨细去关心我的婆婆和公公,啥事都想着他们,遇到好看的好吃的我就买给他们,时不时的我还跟他们讲讲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请他们给我一些建议。

  人同样是需要你给他肯定和成就的。而且我的婆婆以前又是一个优秀、偏于强势的女人。所以我就经常问婆婆:妈,你看我这么做对吗?

  对。她不理解没有关系,但是你需要让她感到她被尊重。

  当我做了一系列改变的时候,家庭气氛在发生了变化。

  现在,只要我老公跟我闹脾气,婆婆一定训他。婆婆会说:小罗够不容易的,你别跟人家闹脾气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开始慢慢地改变了。

  3、父母和老人要沟通,但尽量少带负面情绪去沟通

  每个人都知道,一旦情绪出来,就不可能好好说话。所以,同样,当有情绪时,不要去跟老人沟通,老人也会有情绪。

  可以先让自己的情绪压一压,然后再跟老人说:妈妈,我觉得你这样子可能不太好。咱们换一种方式说会更好,具体换怎样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细讲讲。

  很多时候,我们越亲,就越不注重沟通,就觉得直说OK。但实际上,越亲的人,就越在乎你对他是不是足够的尊重和关注。

  4、两代人之间可以争论,但最好不要争吵

  争论是让孩子可以看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这样想的,爷爷奶奶是那样想的。他看的东西越多,听的东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对事物会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开阔。

  如果孩子永远只活在一种声音里,只知道人生的一种可能,在一个单一通道里成长,比如我们现在只用成绩作为孩子好坏的衡量标准时,孩子就一定出问题。

  相反,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做这个事情,还可以做那个事情。换种方式,我还能做得很好,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强很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么我觉得我好,自信是什么,我觉得我能。对吧?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好,就觉得我行,你说他愿不愿意去做别的事情,他一定愿意做,只要他感兴趣的事情。

  但是,争吵的话,就会引发家庭氛围的紧张,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稳定。家庭中的紧张情绪,一定会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是我提到过的:躯体化反应。

  5、带着老人学习,适当借助权威的支持

  有时候,爷爷奶奶只是没有意识,或者是不知道要这样做,所以他才会犯一些错误。

  所以年轻父母们可以带着老人多去体验,多去接触,让他们有更多的早教意识,获得更多支持。很多听过我讲座的爷爷奶奶,都会在讲座结束后跟我们讨论半天,最后说,原来孩子要这么养啊。

  另外,可以借助权威,因为父母直接跟老人说,老人不一定听。何况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方式本身也存在问题。但是借助权威就不一样。可以多带老人去听讲座。我的静观育儿脱口秀,其实也可以下载下来,在老人们休息的时候,陪他们一起看看。因为这些脱口秀都是结合孩子们成长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见问题,给出的一些实际建议。

猜你喜欢:

1.教育孩子方面的感悟有哪些

2.教育孩子感恩的方法有哪些

3.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4.教育孩子心得与感受有哪些

5.教育孩子懂礼仪的感想有哪些

    381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