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父母必读的书有哪些

欣怡分享

  虽然做父母不用上学,但能做好父母,除了爱以外,也是一门学问。不管怎样,借鉴实际适当学习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父母必读的书,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父母必读的书

  《亲昵》:幼儿时期的儿童是非常喜欢温馨的亲昵举动的,亲一下妈妈,和小伙伴们拍拍手,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具等都是亲昵举动的表现。一起来感受亲昵带来的彼此的亲密和信赖吧。

  《宝宝的出生》:宝宝可能经常会好奇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就用这本书读给他,关于自己降生的那个美丽故事。

  《家庭》:世界上60多亿人,大约存在着十亿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家庭关系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就需要通过书去了解自己家族的族谱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

  《伤心》: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非常伤心,不想玩,不想笑,会流泪,会破坏。本书和幼儿一起面对生气时的心理活动和状况,指导他们正确疏导伤心的情绪。

  《害怕》: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害怕。但是害怕这种感觉总是让人不好受,本书从幼儿害怕的的各种生活方面出发,鼓励他们去勇敢面对和克服害怕。

  《生气》:其实对生气的人来说,充满怒气也是很痛苦的,但生气也有着有助更加理解的正面作用,本书带领幼儿学会正确对待生气和平息怒火。

  《羞耻》:羞耻,一个经常让孩子不理解的词语,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那种不好的情绪,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羞耻的感觉,本书讲了羞耻产生的各种状态和感觉并且提供幼儿摆脱那种感觉的指引和方法。

  教育孩子的建议

  第一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学会倾听,学会请教。在与孩子沟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点头表示赞同。经常听孩子说话,孩子认为你是他的朋友。这是培养良好沟通渠道的关键一步。你只要耐心地、用心地听孩子说话。这样我们的父母就会走近孩子的心灵。亲子之间学会了沟通,孩子就会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们就能从孩子的话中听出孩子正式的心声。了解了孩子的心思,很容易发现孩子的自信和自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给孩子能量。让孩子建立自信。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孩子的内心痛苦家长就没有办法了解,孩子把痛苦藏在心中,这样就会产生自闭,自闭导致自卑,自卑导致失去信心。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贵在养成,习惯决定一切。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教育孩子的案例

  案例一:被强迫的交往

  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二: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案例三:“揠苗助长”的孩子能幸福吗?

  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老师,今天你们学习了7的分解吧?怎么孩子回来就只会两种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学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今天教她认识钟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认识,我还拍了一个视频,您看看她的表现怎么是这个样子?!”视频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劲地哭泣。联想到平时,这个小女孩在班里一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我终于明白,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定的环境中,孩子能自信起来吗?

  专家点评:

  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标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微笑静待他的绽放,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案例四:“蜗牛”带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快点起床去幼儿园,然后好去练车,第二天要考试了。我心急火燎,却发现儿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气坏了,大声喊他的名字,并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坏了,傻傻地站在那儿,眼里充满了恐惧,手里还拿着没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评完,儿子怯怯地说:“妈妈,我想拼一个太阳花,你对着太阳花许愿,明天考试就一定会通过。”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拥在怀中,说不出话来。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浮躁焦虑,难免迁怒于儿子。可我的“小蜗牛”却用他的爱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专家点评:

  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时,成人常常会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打骂,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其实,如果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发现,回报你的,一定是像“太阳花”一般温暖幸福的爱和惊喜。

  案例五: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女儿朵朵还没出生,我就开始规划她的未来。7个月起开始识字,把所有的家具都贴上汉字标签;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朵朵的记忆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准。这令我骄傲不已。可等她3岁,问题却来了:她太安静了,同龄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操之过急会不会毁掉她本该快乐的童年?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快乐无忧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哪有什么早教?哪认得什么字?现在我不是也很好吗?

  我决定改变,不再强迫朵朵额外学太多知识,而朵朵的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着朵朵自由、开心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知足。

  专家点评:

  童年生活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可孩子的童年却常常背负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时就提前“规划”,7个月就提前教识字、背唐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代价就是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由。可喜的是,妈妈及时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果断“放弃”,让女儿回归了快乐童年,获得了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1.教师必读的教育书籍有哪些

2.有关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篇

3.孩子不爱看书父母该如何教育

4.家庭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篇

5.怎样教育孩子情商书籍推荐

    379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