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才有效

欣怡分享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才有效?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到你!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建议一

  孩子的学习不该管

  经常会有妈妈抱怨: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像样,学习成绩不好,懒惰,像一堆扶不起的烂泥,经常发脾气,有时居然动手打我,让人伤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替他做,他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父母付出了全身心的爱,却换来了对孩子的伤害。这位妈妈当然会很伤心,但伤心之余要想一想,这样的“逆子”是怎么来的?其实是父母一手造就的。在与妈妈后来的沟通中发现,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被父母报了很多的兴趣班,上学以来更是辅导班、家教轮番轰炸,花了大笔的经费不说,父母的精力也全部搭在里面了。

  即便如此,孩子的成绩仍旧不尽人意,父母自己首先感到了无比的挫败感,这种负面情绪经常是通过打骂、责备、嘲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久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越来越自卑、自弃,甚至滋生出,或者可以说是模仿习得了父母“暴力”对待自己的方式“以牙还牙”了。

  很多父母绞尽脑汁、倾其所有给孩子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可他们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有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能力和进取心一般同父母的“照顾程度”成反比,如果父母替孩子扫清了成长道路上80%的障碍;

  那么这孩子只拥有20%的能力,孩子们表现出的无所谓、不感动、不珍惜等态度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这一切并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所以他们不懂得珍惜和感动。

  古有孟母三迁为择邻,今有慈母三迁为择校。很多父母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地为孩子铺路:为了让他上重点校,努力攒钱买了“学区片”的房子;后来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父母主动和班主任、好学生的父母“拉关系”。

  父母这么做,就是希望孩子能从小打好底子,为此花了大把钞票,也欠下很多人情。为此还不算完,孩子挨批了,父母就得赶紧跑到学校跟老师“沟通”,怕孩子受委屈;听说班里评比了,父母更是想方设法为孩子拉选票。

  可后来发现孩子的成绩是“越来越走下坡路”。最令父母感到生气的是,孩子会完全形成依赖,甚至对自己该负责的事不管不问不操心。

  其实,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顺其自然、让孩子发挥出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就好了。“学区房”在父母能力范围内可以选择,没必要为了追求名校“砸锅卖铁”,让孩子早早背负上学习不好就对不起父母的压力和负担。这种过度管教,一定会出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管”才合适呢?

  那就是停止说教、打骂、监督,重点去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在孩子遇到问题求助之时给一些建议,当然关键还是要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若孩子主动做作业,父母及时鼓励和称赞孩子的好表现,如果孩子磨蹭拖拉,自然会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惩罚,也许还要受到来自于同学的嘲笑和鄙视,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未完成作业受到的惩罚和付出的代价。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建议二

  孩子的社交不该管

  孩子的社交问题是父母们最爱插手的事。孩子们的争抢要管;孩子慢热不能一下子融入别人要管;孩子太“大方”护不住自己的玩具也要管……孩子们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太争抢”、“太谦让”、“太不会玩”、“太贪玩”……无论怎样,父母们都要“及时”干涉。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太心急了呢?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不想上学,不愿出门,喜欢在家里养小动物,看动画片。交流后发现,孩子心理年龄滞后,情绪低落,人际交往能力差,同学们喜欢欺负他,但他不知道如何应对。

  原来,这个孩子的社交问题源于父母的一次“护犊心切”。有一次,孩子被同学打,父亲到学校打了同学一巴掌。后来同学们都孤立他,他就躲在家里不出门了。

  孩子在群体中遇到一点麻烦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怎样,而是启发孩子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可以怎样解决,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自己的说话方式是不是不恰当,行为方式是不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等等,引导孩子尊重别人,同时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孩子被人欺负,父母去干涉,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反而会让别人更小看他,更加不尊重他。

  当然,对于孩子的社会化,并非真的父母完全撒手不能“管”。我们应该这样“管”:

  1.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时,不懂得"轮流"规则,只想自己先玩够了;小朋友们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

  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习得的社交规则,能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再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2.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社交策略。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当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种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让宝宝主动上前提供帮助。

  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赞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励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个人多接触几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学习,对鼓励胆怯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3.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父母还可以做的是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走到一起共同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妈妈可以在家中举办小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

  尽管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能够获得机会和同伴交往,但父母还是不妨自己再创设一些活动,观察孩子与 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4.引导孩子体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教孩子敏感地判别他人的情感变化,是父母应当重视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人的各种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

  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 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建议三

  孩子的生活琐事不该管

  父母总是习惯低估孩子的生存能力,在各种掌控和干预中,泯灭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剥夺孩子获得成长的权利。

  就拿每天必须做的事情“穿衣服”来说,很多父母就喜欢在这件事上与孩子“较劲”。有一句玩笑话叫做“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冷”,听起来是玩笑,但这真的很常见。

  比如,你今天要穿哪件,要穿多少,必须吃饭之前穿还是吃完饭再穿等等,关于穿衣,父母就有一堆的规定在等着孩子。累不累?穿衣而已,多简单的一件事!

  妈妈就让孩子做主自己穿什么就好,不合时节或没完全干透的衣服穿起来想必也不舒服,当孩子“碰壁”后自然就知道不适宜了,有过几次失败的经验,孩子才会知道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尊重孩子的自我意愿,二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不要过于苛求孩子们的穿着,即使有时你认为这样穿很难看。

  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观点来看问题。

  在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如果父母过于压制、控制,也许真的能养出个乖宝宝,让父母省心省力,但是小时候省心了,大了必然要操更多心。

  因为孩子早已习惯了父母做主,父母帮助、依赖父母,当长大成人了,父母反过来却又嫌弃孩子懒惰、没主见、啃老、太依赖。

猜你喜欢:

1.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2.优秀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3.家长教育孩子学习心得

4.关于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心得体会

5.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正确方法

    376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