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欣怡分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是什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气氛,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前提

  &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勤奋、有耐心,淡泊名利,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独立思考,善于与人合作,重视科学道德的培养,诚实、严谨,这就是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要创建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问难,对于学生的提问,即使是错误的或可笑的,也不要进行讽刺和挖苦,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而应该纠正、讨论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微弱的创新火苗得以燃烧和壮大,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动力,机遇从来都只钟情于有心人、有意者,我们通常所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说的就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兴趣永远推动人进取。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要在学习、科研乃至社会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积极投入社会的创新工作。创新意识离不开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离开了这“三心”,决不可能有创新意识,更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创新实践。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创新思维也是如此。同时,创新并不是任意创新,要指导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武器,教育学生创新必须基于一定的科学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科学正确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求异思维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形式统一于创新思维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谓求同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索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求异思维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求异思维来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大胆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闪烁出创新火花。

  2、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根据特定的事物,提出所有符合事物要求的可能。通过发散思维可以提出各种想法和观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统一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的表达出较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3、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一切创新、创造的思想基础,而我们的一些学生仅仅把它和相关课程看作是教条化的政治课,而忽视了对其精神实质和精髓的学习,不懂得实践和创新的指导意义,更不懂得如何运用马列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做为中国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还要学好马列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导创新实践。

  4、刻意磨炼创造意志

  创造意志是指自觉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达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力表现为毅力,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良好的智力为大学生创造活动提供了可能,坚强的意志则是维系创造活动的可靠保证。居里夫人克服生活的艰辛,在坚强意志力支持下,经过无数次艰苦、繁重的试验,用4年的日夜苦战,从8吨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镭,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和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可以说是多少次出生入死,这就是意志的力量,胜不骄、败不馁,执着追求,这就是有意志力的表现。

  三、重视学生的动手训练,充分提供给学生表现的空间

  创新技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其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学生运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动手实践,是把构想变为现实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实践操作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或者认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不到强化,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动机也会慢慢消失。因此,应在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展现创新的才能,体现创新的乐趣。

  在大学里,只要能引发和促进大学生确立新思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或创造性地学习,我们都应积极参与,相互诱发,相互促进,努力营造人人乐于参与创新的氛围。“实践出真知”,哪怕是失败也要奋勇前行。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寻找理想的灯丝,仅矿物质、金属就试用多达1600多种,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拿来炭化了,不论是硬的纸、软的纸、名片、制图纸、浸过沥青的纸,各种缝纫用的线、钓鱼线、浸过油的线、用细纤维捻成的线,椰子的皮或果实,枞树、莴苣、枫树及其它植物纤维。这就是创新实践,正如爱迪生所说,哪怕九十九次失败了,至少我知道这九十九种方法是不成功的,是行不通的。

  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

  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潮流和趋势。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并予以高度重视。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

  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栋梁之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创新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同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更不要说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潮流和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且都毫不例外地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视。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不能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就会贻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使我国高等教育难以跟上世界飞跃发展的步伐和形势,因而也难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我们既要看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潮流和方向,也要看到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

  3、现行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使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阻力。有人认为,应试教育只存在于基础教育,即中小学教育之中。实际上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较普遍和严重。不少教师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使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教育思想,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和细处,并把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唯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一代创造型的优秀人才。

  总之,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必须注意人为教育的开展,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科技教育和人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思维教育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看其能否进行创新思维。所以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创新思维教育。而创新思维教育又包括各种思维形式的培养以及各种思维技巧的训练,因此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多种思维教育在创新形式和创新高度上的有机结合。

  (二)发现教育

  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找到新的东西的能力”。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因此,要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问题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三)发明教育

  所谓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流程,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新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四)信息教育

  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能够使人站得高,看得远。信息教育着重培养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他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此外,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明创造的有利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五)学习教育

  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传统教育的弊端往往在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继承型教育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学校只注意老师如何教,不注意学生如何学,因而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都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学习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新领域。

  (六)渗透教育

  目前,科学技术高度交叉,高度渗透,各种横断性学科、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要使自己在这种形式面前不落后,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整体性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间的渗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注意科学和技术间的渗透,也要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间的渗透,还要注意它们与创造活动间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社会发展和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原理。

  (七)艺术教育

  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力可分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两种,他们都可导致伟大的创造。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们的全面创造才能。现代优秀的发明创造成果,不但要求社会价值高,经济价值高,还要求艺术价值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广泛开展艺术教育以弥补过去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学生知识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水平均达到一定程度。

  (八)参与教育

  参与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生动现实的生活素材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在现实中找到发明创造的目标。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九)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是创新教育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情况,并了解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创造志向和明确奋斗目标都大有好处。人类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必须让他们早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以及知识和理论上的准备。

  (十)个性教育

  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懂得爱护、尊重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独立性。过去的教育模式,要求培养目标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型人才”,因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新教育的个性教育要改变以前在个性问题上的陈腐偏见,把培养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认识。

    366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