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亲教育孩子方式
在古代教育孩子基本上都是父亲的任务。不过,那时也不是绝对排斥“母教”的。下面学习啦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父亲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父亲培养子女自立方法
楚国宰相孙叔敖
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治国有方,善于教化国民。据记载,在他辅佐楚庄王时,社会秩序非常好,“吏无奸邪,盗贼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生活安宁,深受国王的赏识和百姓的称赞。国王为表彰他的功绩,要赏赐给他大片良田,被他婉言谢绝了。在古代,有“封妻荫子”的传统,就是说给国家功臣的妻子或儿女封官加爵、赏赐田产。孙叔敖生前估计到了这一点。到老年,在弥留之际,他谆谆告诫儿子说:“我死后,国王还会赏赐给你田产。当初,国王赏赐给我,我婉言谢绝,没有接受。要记住,你也不要领受。靠父祖的封荫生活,那是没有出息的。”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遵从父亲的教诲,尽管当时家里很贫穷,靠打柴为生,也没有接受国王的赏赐,受到时人的高度赞赏。
汉朝太傅疏广
汉朝皇太子的老师疏广,年老时要退休回家。因为他教导皇太子有功,在退休时,皇帝和太子分别赏赐给他的很多的黄金。人们猜度着:他得到这么多赏赐,儿孙们可沾光了,那得购买多少田产啊!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疏广对丰厚的赏赐却另有安排。他回家后,把乡亲、邻里、朋友、故旧请来,连续多日大摆宴席,请大家吃饭。眼看皇帝和太子赏赐的黄金都快要花完了,子孙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么希望能分得一些皇帝的赏赐。但他们谁也不敢跟疏广直接提出来,于是,就请托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去说情。那老人对疏广说:“你怎么只顾宴请别人,而不顾自己的子孙后代呢?”疏广笑了笑说:“我是老了,但还没有糊涂到不顾及子孙利益的地步。我正是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才这样做的。我们家现有的田产,已经不少了,足够一家人耕种。只要他们勤劳经营,就足以满足衣食住行之需,能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如果再给他们留下太多的田产,使之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就是教他们懒惰。俗话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有才德的人,要是钱财太多了,会消磨他进取的意志;愚钝顽鲁的人,要是钱财太多了,就会更加助长他的过错。我宁愿给他们多留下美德,也不愿多留田产而消磨他们进取的意志,助长他们的过错。”疏广说到做到,真的没有给子孙留下皇帝和太子的赏金。
南唐节度使周本
南唐时得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人性善良,从来就是“好施乐助”,经常把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周济贫寒,从不积攒财产。
有人劝他说:“你年事已高,应当多少给子孙后代留点遗产呀。”周本说:“我周本,当初是穿着草鞋跟随吴武王打天下的。到今日,我位居将相,这是谁留给我的?完全是靠我自己奋斗来的。我不给他们留遗产,就是希望他们也像我这样通过艰苦奋斗,去争取自己的前程!”
司马光称赞他们有“远见卓识”
这些古人,不是不爱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做法,恰恰是体现了对子孙后代非常深沉的爱。正如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所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一个人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家庭生活,最可靠的是自己的自立意识和能力。父母给子孙后代“积财万千”,不如教他们自立、自强,这才是最可靠的“遗产”。这几位做父亲的,应当说有条件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而且,他们财富都不是“不义之财”,是他们合理合法的“正当收入”。如果留给子孙后代,旁人也不会说什么。然而,他们却认为那对子孙后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在害,会后患无穷。他们不是不想让子孙后代获得幸福,而是想使他们永远获得幸福。他们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到子孙后代长远的利益。因此,宋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高度称赞他们说:“真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地位的历史考察
(一)古代家庭中的父亲。
古代中国社会,在统治和运行模式上主要表现为人治和德治。在国家的管理上,以君主专制为主要特点,君主享有绝对权威。这一特点沿袭到家庭中,便表现为父亲权力的至高无上。因此无论是在家庭事务的处理上还是在子女的教育上,父亲无疑是最高的决策者,所谓的封建家长制我们称之为父亲专制并不过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稳定运行的最重要工具,封建道德的传承和严格遵守是国家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社会的细胞,封建家庭的稳定也是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的。男尊女卑,夫为妇纲,父为子纲,这些道德思想明显体现出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孝悌、勤俭、耕读等则成为封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活动主要由父亲来指导。另外,古代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在对男女的教育上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差异性。女子首先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即使在家庭中接受到一点教育,也主要是生活礼节和家务技能,而男子则从父亲那里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技能和安身立命的本领,以便将来光耀门楣。
(二)近代家庭中的父亲。
工业时代的来临宣告了封建社会的灭亡,同时也在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革,人类进入近代社会。自此,民主逐渐取代了专制,法治逐渐取代了人治。近代家庭也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父亲的绝对权威逐步消解,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法律上的规定使男女平等地接受教育,大大改善了女子在家庭中被忽略的地位。但是,我们不可述略的一点是,在工业化的社会,男子是从事社会生产的主力,是家庭的主要供养者,因此男权色彩依然浓重,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并未完全实现。“男主外,女主内”,是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父亲在家庭中主要扮演供养者的角色,教育孩子的任务主要的赋予了母亲,但父亲的权威地位尚存。
(三)现代家庭中的父亲。
现代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男女在职业选择上的差别越来越小。摆脱了农业和工业时代对男性的依赖,女性已经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洪流之中。女权主义者在世界各地的活跃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经济独立的可能性使得女性在家庭中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我们很不情愿的发现,现代家庭中的父亲角色已经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母亲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冲击着父亲的权威,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远远大于父亲;另一方面,高度的社会压力使得父亲不得不拼命工作,根本无暇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家庭教育因此也主要的由母亲承担,甚至不得已交给了双方的父母,而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可以说,现代家庭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淡化,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的话这种趋势将会继续蔓延下去,那时候,家庭中便失去了“父亲”。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