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婴幼儿健康知识>

宝宝健康知识大全

立文分享

  宝宝健康成长需要家长们的细心呵护,今天小编为你准备了宝宝健康知识大全,那么宝宝健康知识大全都有哪些呢?

  宝宝健康知识大全

  (一)饮食营养

  这时期幼儿的体格增长较前减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乳牙渐已长出,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的发展迅速,此时要注意断奶后的合理喂养与保健。

  小儿断奶后,原来的辅食就变为主食了,根据小儿咀嚼和消化能力不强的特点,为小儿安排的膳食,除注意细碎和软烂外,尤其要保证膳食的营养质量,因为这期间大脑发育将完成87%,若营养不足,将导致脑组织生长缓慢,脑细胞减少,给人的智力发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膳食安排

  幼儿宜多食些优质蛋白和类脂质,主要如下:

  鱼类:含有球蛋白、白蛋白及含磷的核蛋白,还含有儿童发育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其比值和儿童需要量很相近,又容易消化,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钙、磷、铁及维生素B↓12↓,有助于儿童脑髓发育。

  牛奶:牛奶中含有5%的乳糖,它对脑髓和神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动物脏腑(包括心、脑、肝、肾):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类脂质,是促进儿童脑髓发育的极好食品。

  大豆及豆制品:它们所含的大豆球蛋白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大豆中含丰富的脂肪酸和磷脂,营养价值很高。500克大豆含磷2855毫克,对大脑神经非常有益,有助于儿童脑髓发育。

  鸡蛋:营养学家称鸡蛋为“完全蛋白质的模式”,含有卵白蛋白和卵黄磷蛋白。卵黄中含大量属于磷脂的脂类,既容易消化,又有利于脑髓发育。

  羊奶:这是一种优良的完全蛋白质食品,羊奶中不易消化的酪蛋白比牛奶低,脂肪球小而均匀,有利于人体吸收,其含钙量为人乳的5倍,比牛奶多15%。 除要常食上述食品外,还应保证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食品。此外,各种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必不可少。

  在膳食调制上,应做到清洁、新鲜、卫生,注意色、香、味俱美,主副食兼备,稀干搭配,花样更新。现将幼儿的一日食谱举例如下:

  (1)一日食物总量(可分5~6餐食用)

  牛奶225~450克,鸡蛋一个,碎瘦肉25~50克,蔬菜100~200克,粮食150~250克,水果1个,饼干、糕点或点心,定量烹调用油。

  (2)一日食谱安排

  早点:蛋花粥(粮50克,鸡蛋一个)。

  上午9点半:牛奶250克。

  午饭:肉末碎菜面条汤(瘦肉25克,蔬菜50克,面条50克)

  下午3点:煮胡萝卜水(胡萝卜100克),饼干或面包(点心)几片。 下午5点:菜粥50克(骨头汤少许,胡萝卜25克,菠菜25克)。 晚上8点:牛奶250克。

  对两岁以后的幼儿,可将粥改为烂饭,并增加食量;面食可改为馒头、小包子,并增加食量;可改为5顿饭,将晚8点的牛奶减掉;在膳食内增加豆浆或豆制品。

  2.小儿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在《大生要旨》这部中医著作中谈到:“小儿无知,见物即爱,岂能知节?

  节之者,父母也。父母不知禁忌,畏其啼哭,无所不与,积成痼疾,追悔莫及。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语云:惜儿须惜食。又云: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皆至言也。”这番话语,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小儿智识未开,不懂得自我调理,不懂得节制,见喜爱之物,就不管饥饱,食之无度。父母应予充分重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好好吃饭的良好习惯,餐前不要让孩子玩玩具、看图书或听故事,以免孩子对进餐的兴趣减少,食欲降低。进餐时,不要强迫或哄骗孩子进食,以免形成拒食;也不要随意迁就孩子,当孩子不愿吃某些食物时,千万不要立即更换其他饮食,以免形成挑食。进餐时,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一心一意吃好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十分重要,特别不能让孩子认为某些食物好就多吃,某些食物不好就少吃。

  许多家长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营养状况如何,因为他们唯恐自己的后代长得不健康、不美丽。

  70年代末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采用上臂围度进行营养调查,通过这种方法,父母可迅速诊断出婴儿和l~5岁儿童的营养状况。目前,国外已广泛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测量上臂围度等,评价人体脂肪、蛋白质的营养状况。 上臂围度表示所测量部位的肌肉、脂肪和骨骼的围度。研究证实,上臂围与体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显示某一段时间营养状态的变化,因此,上臂围是评价儿童轻度营养不良的简便而有效的指标。具体方法如下:

  鉴于上臂是纺锤形,上臂测量应准确地定于中点,经此点将皮尺不松不紧地环绕上臂一周,所取得的周长值即为上臂围值。经大量调查证实:我国幼儿相对营养良好,出生后O~30天的婴儿中,上臂围值男婴为10.6~12.2厘米,女婴为10.4~12.0厘米;30天至1岁期间,臂围增长迅速,6个月达到增长高峰,一岁以后臂围相对稳定。1~5岁组中,男孩为14.5~16.5厘米,女孩为14.3~16.3厘米,家长可根据所测的上臂围指标来快速判断孩子的营养状况。

  (1)不要盲目限制幼儿的脂肪摄入量

  目前,人们一谈起脂肪,就会谈脂色变,唯恐摄入脂肪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儿,肌体新陈代谢旺盛,所需各种营养素相对较成人多,故脂肪也不可缺。否则,易造成以下不良影响:

  ①热能不足。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后,可产生热量37.6千焦,约为同量糖类和蛋白质产热量的2倍,若饮食中含脂肪太少,就会使蛋白质转而供给热能,势必影响体内组织的建造和修补。

  ②影响脑髓发育。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的必需物质,而磷脂又是神经发育的重要原料,因此,脂肪摄入不足,将会影响小儿大脑的发育。 ③可使体内组织受损:脂肪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组织间,小儿各组织器官娇嫩,发育未臻完善,更需脂肪庇护,若体脂不足,体重下降,抵御能力低下,肌体各器官受伤害机会增多。

  ④减弱溶剂作用: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小儿生长发育和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必须经脂肪溶解后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因此,饮食中缺乏脂肪,即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由上可知,对于小儿来说,饮食中有适量脂肪是必需的,尤其是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更具特殊意义。

  (2)儿童宜多吃些含组氨酸的食物

  临床研究证明,组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对幼儿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原因是:组氨酸能促进幼儿的免疫系统功能尽早完善,强化生理性代谢机能,稳

  定体内蛋白质的利用节奏,促进幼儿肌体发育。

  然而,由于幼儿肌体可塑性较大,代谢速度快,这就势必大量消耗组氨酸。为此,幼儿每日组氨酸摄取量要高于成人几倍。但因人体缺乏自身合成组氨酸的整套酶系统,所以,组氨酸必须严格依赖食物蛋白质或氨基酸制品来供给,若其来源不足,将导致幼儿抗病能力低下,产生贫血、乏力、头晕、畏寒等不良征兆。经科学测定,黄豆及豆制品、鸭蛋、带皮鸡肉,牛肉、皮蛋、玉米、标准面粉、土豆、粉丝等食物富含组氨酸,幼儿可多食之。

  (3)要重视白开水

  不少家长现在爱孩子几乎爱到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吃喝什么就买什么,有些孩子几乎尝遍了现在市场上所售的形形色色的各种饮料。殊不知,这并不是爱,而是害。

  众所周知,水在人体中占有很大比重,它在对食物的群化吸收,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以及体温的维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小儿每天都应喝大量的水,最好是白开水,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孩子虽然爱喝各种饮料,但绝不能将饮料完全取代白开水。因为各种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食物添加剂,饮用过多时儿童就不会感到饥饿,从而影响食欲,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营养不良。因此,奉劝家长们,你若真爱孩子,还是让他们多喝点白开水好。当然,有时饮一点饮料也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要多。

  (4)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由于幼儿好动,体力消耗较大,因此,平时应该注意补充一定量的营养物质,以保证大脑、骨骼、肌肉及身体各部分新陈代谢的需要。而这些营养物质就包含在各种各样的食品中,如果孩子有偏食、挑食、厌食、嗜食等毛病,在体内便缺少一种或数种营养素,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营养障碍,甚至会出现某些疾病。那么,如何纠正儿童偏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①合理安排膳食。饭菜品种尽量多样化。如米饭、面食、菜、豆制品、鱼、肉、蛋等,还要注意粗细粮、荤素菜调配好,各种营养要有适当的比例。烹调食物时,还要注意细、软、烂、色、香、味和品种多样化,这样可以促使孩子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传到大脑食物神经中枢引起反射,从而刺激食欲,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消化功能。

  ②要在固定的地方和安静的环境进餐。孩子在吃饭时或饭前,不要批评、打骂他们,也不要强迫他们进餐,避免引起孩子情绪紧张,影响其大脑皮质的功能,减退食欲。③吃饭要定时、定量。每餐间隔最好是4小时左右,食量要固定。 ②引起血糖升高,可产生饱腹感,使食欲减退,从而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引起多种维生素缺乏。儿童食糖过多不仅影响食欲,还易引起牙齿脱钙,形成龋齿。

  ③多食甜食,还能引起肥胖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

  ④多食糖,易成酸性体质。因为糖属酸性食品,儿童食用酸性食品过多,体液随之酸性化,使体质处于疲倦、甚至经常生病的一种不良状态。那么,究竟怎样吃糖好呢?

  A.吃糖宜选择在疲劳饥饿时,餐前两小时吃点甜食,不仅不影响就餐食欲,还能补充身体能量。

  B.吃糖宜在洗澡之前:这样既可缓解洗澡以后的疲劳乏力之感,又能防止虚脱。

  (7)幼儿不要偏食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发现孩子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或偏吃某几样食物而不吃其他食物时,就应该找出原因,及时予以纠正。否则偏食过久,孩子就不能从食物中获得全面和充足的营养,而造成营养上的不平衡,使孩子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引起儿童偏食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如下:

  ①家长有责:如父母常在餐桌上争吵,吓得孩子提心吊胆,没有食欲,诱发偏食;孩子刚睡醒或刚玩完,就让孩子吃饭,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因而影响孩子的正常消化造成偏食;有些父母本身就偏食,在饮食上习惯挑三拣四,甚至在吃饭时把不爱吃的食物挑出来放在桌子上,这就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上烙印;家庭饮食单调,常吃那几种饭菜,或是孩子爱吃什么就总是供给什么,使孩子逐步形成偏食的毛病。家庭烹调技术太差,饭菜做得没有滋味,外观也不吸引人,孩子不爱吃,也易造成孩子偏食。

  ②孩子自幼养成零食不离手、糖果不离口的坏习惯,使胃肠道消化液不停地分泌,不停地工作,造成消化功能紊乱,食欲下降。

  ③孩子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边看电视边玩边吃,或父母习惯在餐桌上考孩子,使其吃饭时精神紧张,也是造成偏食的重要因素。

  ④饭菜不新鲜或有腥、膻等怪味儿,或因鱼、鸡骨刺把孩子扎伤过,也可引起偏食。

  ⑤有些父母总是“包办代替”,孩子已经四五岁了,父母还继续喂孩子吃饭,因而影响了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⑥对孩子过于娇惯,往往是孩子要吃什么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他们的口味越来越高,挑剔越来越多,由此产生偏食。

  总之,偏食不是病,而是一种不良习惯,这种不良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其根源则在家长。所以要纠正孩子的偏食习惯,首先是家长要下定决心,对孩子要循循善诱,以身作则。

  (8)幼儿宜常食的几种蛋肴

  由于蛋类食品营养丰富,非常适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故小儿宜常食一些以蛋为主的菜肴。

  ①扒鹌鹑蛋

  原料:鹌鹑蛋10个,水发冬菇泥20克,水发冬笋三片,油炒面20克,油菜心、素油、鸡汤、牛奶、盐、味精、葱头末、料酒各适量。

  制作与服法:把蛋煮熟,剥去皮;炒勺放油烧五成热,再入葱头煸炒,加入冬菇泥、冬笋片略炒,放鸡汤、牛奶、料酒,入鹌鹑蛋,温火煨5分钟,放盐、味精、油炒面,调匀,出勺,入盘;盘边配煮油菜心条,即成。佐餐食。 说明,此蛋肴呈乳白色,极富营养,诱人喜食。

  ②夹心鸭蛋

  原料:鸭蛋3个,猪肉末50克,盐、白糖、面粉、味精、葱姜末、泡菜各适量。

  制作与服法:把鸭蛋煮熟,去皮,竖切两半,蛋黄取出;再将猪肉馅放盐、白糖、味精、面粉、葱姜末、加少许清水搅烂成馅;分别填人鸭蛋心中,合成整蛋,人盘,再入蒸笼蒸熟,出锅装盘,盘边配泡菜,即可佐餐食用。 说明:此蛋肴营养丰富,外嫩内鲜,甜咸适口。

  ③啤酒蛋饼

  原料:鸡蛋2个,葱头末、面粉各15克,素油25克,柠檬汁5克,啤酒一

  杯,鲜蘑菇片、熟芹菜末、盐、姜末、胡椒粉等各适量。

  制作与服法:把鸡蛋打人碗内,放葱头末、面粉、盐、姜末、胡椒粉,搅拌均匀,摊成蛋饼;再用炒勺放素油、蛋饼、鲜蘑菇片、啤酒、柠檬汁,煮开,装盘;盘边配熟芹菜末即成。当小儿主食。

  说明:清香松软,儿童宜食。

  ④蛋黄烩豌豆

  原料:鸭蛋黄3个,豌豆200克,猪油25克,鸡汤(或清水),玉米粉、味精、盐、香菜末各适量。

  制作与服法:炒勺化猪油,放蛋黄茸,略煸几下,放入鸡汤、鲜豌豆,烧开,去沫,放玉米粉煨浓,加盐、味精,出勺,装盘,撒香菜末即成。佐餐食。 说明:醇香味浓,易于消化。

  ⑤咖喱鸡蛋

  原料:鸡蛋2个,花生油30克,葱头丝、芹菜末、大蒜末、姜末各10克,咖喱粉5克,面粉5克,鸡汤、味精、盐各适量。

  制作与服法:先用花生油把鸡蛋炒熟,打碎,撒盐和胡椒粉,起锅待用;锅中余下花生油烧热,放葱头丝、芹菜末、大蒜末、姜末,炒至黄色,再放咖喱粉、面粉,炒出香味,用烧开的鸡汤冲开,搅匀,放味精、盐,过滤,弃渣后,浇在鸡蛋块上。佐餐食。

  说明:咸香微辣,味鲜可口,增强食欲。

  (9)幼儿宜用筷子吃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喜欢上了外国的洋东西,似乎洋人的一切都好,甚至吃饭所用的工具也是外国的好,不少人已不再使筷子,而是用起刀子、叉子、勺子,即使是不吃西餐时也如此,甚至影响到孩子。其实这是不对的。专家认为,儿童还是用筷子吃饭好!

  一般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喜欢模仿大人用筷子吃饭,有拿筷子的要求,这时父母就应当因势利导,让他们学习用筷子进餐。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使用筷子不熟练,边吃边掉饭粒,吃得太慢,常常不让孩子用筷子进餐。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同样是错误的。

  日本人特别重视用筷子吃饭,并视之为“国粹”,日本人甚至把其机灵胜过西方人也归功于使用筷子。近年来,日本出现“筷子热”,还规定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文部大臣提出恢复使用筷子的计划,有90%的学校在午餐桌上收起勺和叉,而放上筷子,并且要求家长协助,让孩子在家里也用筷子进餐,在社会上还出现专门教授使用筷子的营业性培训班,筷子已成为日本市面上的畅销货。为何日本人如此重视使用筷子呢?

  据日本科学家研究:用筷子夹食物是一种复杂、精细的动作,可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条肌肉的动作。对JLA来说,一日三餐使用筷子,不但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手指运动的机会,而且有促进其神经发育的作用。有人曾调查50个不同层次的家庭,让家长回忆其子女用筷子进餐开始时间的早晚。统计发现,在72名子女中,有9人很早就使用筷子进餐,其智商和学习成绩都Isl~--般孩子高。

  综上所述可见,孩子还是用筷子进餐好。传统的不一定是落后的,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好的传统。

  (10)春季儿童维生素不可少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一旦缺乏,就会影响肌体正常代

  谢而产生疾病。这里之所以强调春季儿童维生素不能少,原因主要是: ①儿童在春季的生长发育较快,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有所增加。

  ②春季蔬菜数量少,品种缺,水果的品种也很单调,易使儿童出现吃菜吃腻了的感觉,出现挑食或偏食现象,结果影响了维生素的摄人量。

  有鉴于此,春季给儿童适量补充维生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11)谈谈“不给吃”与“就不吃”所谓“不给吃”,往往是作父母的对不听话孩子的一种“惩戒”;而“就不吃”则是孩子对父母某些言行的不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要挟”。此种现象,其实是孩子的“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一些不懂得儿童心理卫生的家长由于爱子心切,而又“爱”得不得法,常导致不同程度地产生这种现象。

  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进食呢?作父母的,应该了解孩子由于生理发育的阶段性造成的食欲变化的生理性波动,以及气候、疾病、零食等因素对孩子食欲的影响,同时还应避免教养方法的失误,借用“诱食”“骂食”法。必要时,可以采用控制论中的负反馈原理加以调节。也就是说,故意给孩子以“食物有限”的信息,适当地限制其饮食量,通过负反馈作用,从而刺激孩子渴望得到食物的心理。

  (12)小儿误服腐蚀剂如何处理

  所谓腐蚀剂,包括强酸,如硫酸、硝酸、盐酸、王水;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去污剂、清洁剂、擦亮剂、蓄电池油等皆属酸性腐蚀剂,而来苏水、高浓度的高锰酸钾等则有较强的碱性腐蚀作用。这些腐蚀剂一旦被小儿误服,即可在口腔、咽、食道出现水疱、溃疡、糜烂,坏死,并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便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致胃穿孔、喉头水肿、窒息,休克,甚至死亡。那么,遇此情况,家长应如何处理呢?

  ①不要慌乱,切忌自行盲目催吐洗胃,防止黏膜进一步损伤。

  ②若家长已明确误服腐蚀剂的种类,如强酸类可立即选服极稀的肥皂水、生蛋清、牛奶等;若误服强碱类腐蚀剂,可选用食醋,橘汁、柠檬汁等。若误服来苏水,可用生蛋清或牛奶。若误服高锰酸钾,可服用大量稀释的维生素C溶液。上述方法主要能起到中和腐蚀剂的作用,然后再让小儿服用适量植物油或牛奶,以保护食道及胃黏膜。

  ③带上孩子及盛有小儿误服腐蚀剂的容器,立即送医院抢救。

  (13)儿童服用维生素不宜太多

  尽管儿童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生长发育之必需,但又不可多服,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吸收后沉积在脂肪中,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产生中毒。

  维生素D中毒症:一些父母怕小儿得佝偻病,常给孩子多服鱼肝油精等含维生素D的药剂,这样易引起中毒。症状是:食欲缺乏,消瘦,尿频,但尿量不多,还有低热、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精神抑制、运动失调。

  维生素A中毒症:若儿童大量进食猪肝、鱼肝、浓缩鱼肝油,即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中毒症状是:骨痛,皮肤黏膜改变,颅内压升高等。

  此外,过量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K也可出现不良反应。大量长期服用维生素C,可出现草酸结晶尿,而有尿频、血尿、甚至尿闭等严重反应。

  总之,服用维生素不可过量,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

  (14)小儿服白糖不如服红糖好

  所谓红糖,是甘蔗汁经炼制而成的赤褐色结晶体。中医学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入肝、脾、胃经,具有补中缓肝、活血化淤,舒筋止痛的作用。据现代营养学分析,红糖营养丰富,含有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铁、铬等,其含钙量是白糖的10倍,含铁量是白糖的3.6倍。食用红糖不仅可增加人体能量,保证人体代谢的需要,而且可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还可治疗因某些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

  红糖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营养佳品,且有一定的食疗效果,小儿服用红糖不但可调剂食物甜度,增强食欲,而且可补充小儿必需的核黄素、胡萝卜素、钙、锌、铁等。而白糖则味甘,性寒,冷利,如大医学家朱丹溪说:“食多则害必生于脾”。由于小儿脾胃不足,故儿童吃白糖不如吃红糖。

  但是,由于红糖未进行精加工,因此,含杂质较多,食用时最好不要直接服用,可烧制成红糖水服。

  (15)病多的孩子宜多吃素

  素,即素食,也叫蔬食,主要是指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谷物等。素食与肉食相对应。经常生病的孩子要多吃植物性食品,少吃鸡鸭鱼肉。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病多的孩子,这里实质是指酸性体质的儿童。国外病理学家认为,一切疾病多数是从体液的酸中毒开始的。有关资料表明,人类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上。

  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健康体质呈弱碱性,即pH正常值为7.4左右。鸡鸭鱼肉等肉食品属酸性食物,吃多了,它们可中和体内的碱,从而使pH呈酸性,使身体成为多病之体。因此,多病的孩子,即酸性体质的孩子要经常多吃些素食。而蔬菜、水果为碱性食物,进人体内后可以中和体内的酸,使人体酸碱平衡。

  (二)幼儿日常保健

  1.玩具的合理选择

  玩具是儿童生活的重要伙伴,它可以给儿童带来欢乐,开发他们的智力,增长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的品格。要达到上述诸种功能,就有了一个如何选择好玩具的问题。

  首先,选择玩具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这应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育的年龄特点来确定。比如儿童在1岁前,感觉器官与活动能力都比较弱,因此这个阶段所购买的玩具,就应该以有助于加强儿童颜色、距离视觉和听觉能力发展的为主,像彩色气球、小铃铛等;而在儿童1岁多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又处于大发展的阶段,所以就应买一些布娃娃、小动物之类的玩具,好让他们在与这些玩具的“对话”中,帮助他们发展语言的能力。

  其次,玩具的选择必须重视安全和卫生。所买的玩具应无毒无菌,便于清洗;玩具的边缘要整齐柔和,没有坚硬锋利的棱角。对于年幼的儿童,不要给他们玩玻璃球、塑料珠等小玩艺儿,以免他们塞入口中发生危险;有些玩具转速过快,或容易伤害他人,购买和使用时都应引起注意。

  第三,玩具并不是越多、越高档越好。不少父母常爱把一大堆玩具摆放在孩子身边,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做法。对年幼的儿童来说,这个阶段要帮助他们建立对事物感觉上的恒定性,逐步让他们获得对同类事物的同一性的认识,如

  果玩具太多,反复调换,就会造成感觉刺激过滥,不利于他们发展对事物的客观认识。而对稍大点的儿童来说,玩具过多也会使他们三心二意,不利于培养他们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

  此外,家长在选择玩具时,往往容易片面追求高档化,以为玩具越贵就越好。实际上许多高档的电子玩具,由于其“自动化”的程度太高,孩子往往成了一旁的观众,使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高档玩具的功能也过于单一,容易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选择玩具不要总是盯着高档的。最好教孩子自制玩具。

  (1)如何教孩子自制玩具

  留心观察孩子玩的家长,都会发现孩子最喜欢玩的,不一定是花很多钱买来的玩具。往往家里没用的小瓶、瓶盖、纸盒,还有泥、沙、石子、树叶等,都是孩子心爱的“玩具”。瓶盖在大人看来只是盖瓶子用的,而在孩子手里,可以当做饭的“小锅”,喂娃娃的“小碗”,还可以用来数数,当作下棋的棋子,等等。孩子举着自己做的小风车,迎风奔跑,是那样高兴,“这是我自己做的!”话语中洋溢着得意和自豪。

  自己动手做玩具的好处很多。家长教孩子做玩具,可使孩子的两只小手越用越灵巧,手巧可以促进心灵。制作过程中要选材料,要设计,要克服困难,这能培养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亲自体会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会更加爱惜玩具。

  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里可准备一个纸箱,把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废品储存起来。收集这些东西要注意安全卫生、无毒。洗不净的、容易破碎的、有尖有刺的东西不要收藏。还要告诉孩子,只能收无用的,不能收有用的;只能收自己家里的,不能拿别人家的东西。

  自制玩具的种类很多,一般受孩子喜爱而又简便易作的有:纸折玩具、布制玩具、泥塑玩具、插杆玩具、小瓶粘成的各种玩具。还有用废罐头盒做的小拉车,用碎木头做的小动物,用纸盒做的房子与家具,用蛋壳做的不倒翁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欢乐和智慧。民间流传的小布虎、用碎布拼缝的彩球、草编的小筐、小花篮等都是好玩具。

  (2)玩具要有利于儿童智力开发

  时下,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玩具被誉为幼儿的教科书,对开发幼儿智力有独特作用。购买什么样的玩具才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呢? 3~4岁幼儿,他们随意性差而富于情绪性,其思维过程与行动密切相连。因此,宜购买镶嵌、拼图、接龙、配对类玩具。这类玩具,能促进幼儿颜色视觉、形状知觉的发展。动物、汽车、房屋造型镶嵌玩具可促进幼儿对方向位置、形状大小的认识。简易直线或斜线有框拼图、积木或积塑玩具,能促进其对事物外形特征、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认识。

  2.儿童穿鞋的学问

  婴儿足的形状和成人的不同,成人的足细而长,小儿的足短而宽,而且足跟趋向尖细。因为婴儿的足被脂肪垫覆盖,所以看起来扁平,但当婴儿能站立和行走后,扁平现象渐渐消失,形状趋向正常。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很多方面都和成人不同,自然脚也不例外。成人的脚由26块骨头组成,而婴儿则由软骨组成,以利于脚的生长发育,脚非常柔软,如果足趾弯曲或受挤压,很容易变成畸形。

  很多人不注意婴幼儿足部的发育,即使在婴幼儿保健、家庭育儿知识等书籍

  中,虽都经常谈到婴幼儿身高、体重、头、胸、腹部以及牙齿的发育和保健,但尚鲜见提及婴幼儿足部的发育和保健问题。其实,婴幼儿足部的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脚要长到十八九岁才成型。因此,婴幼儿足部的发育应引起家长和婴幼儿保健工作者的注意。穿不舒适的鞋袜会使婴幼儿脚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造成畸形。婴儿自出生一直到他能走路时不需要穿鞋。行走可帮助发展人的行走肌肉,所以让婴幼儿赤脚行走是比较安全和有益的。当你要为你的婴儿准备第一双鞋时,到儿童鞋店去之前,最好先测量一下婴儿脚的尺寸,包括脚的长度、宽度及周长。每次换新鞋前都应照样测量。

  儿童的双足在2~3岁时长得最快,所以他的鞋袜最好2~3个月换一次。不要为了耐穿而买质量很好的鞋,因为孩子的脚长大后必须及时换大点的鞋。质量好的鞋可能很贵,最好购买价格比较便宜的鞋,以便鞋不合适了尽快换掉。当你为孩子买鞋时,要按以下项目选购:

  ①为了有利脚的生长发育,鞋室最好比足趾长出1.25厘米。

  ②鞋的弯曲要和足的弯曲一样。

  ③鞋要有坚固的后跟。

  ④大脚趾不要受压迫。

  ⑤快走时,鞋不至于松脱。

  选好鞋后,让孩子穿上站起来,用趾尖站着时,鞋如有松脱,就要换小一号的。换完后再穿上,站起来再走一走,观察走路时脚是否舒适?选购的鞋要以不大不小、穿上舒适为度。这样,婴幼儿柔软的脚和脚趾不受压挤,才能预防婴幼儿的足发生畸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不宜穿塑料底鞋,因为塑料底鞋的通病就是底硬、打滑,尤其是到了冬天,塑料底硬得像砖头,若小儿走在水磨地上,极易滑倒摔伤。

  3.幼儿不宜用成人护肤品

  不少爱子心切的年轻父母,不了解化妆品的功能,也不了解孩子皮肤的特点,将成人用的化妆品搽在孩子脸上。结果因化妆品刺激皮肤,有的孩子脸部出现红斑,有的引起其他皮肤疾病,反而没有达到保护皮肤的日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孩子从出生至16岁左右,皮肤发育才趋于成熟。在这期间,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质、弹性硬蛋白和胶原等是逐步发育完善的,因而孩子的皮肤缺乏韧性,容易遭受外来损伤及细菌侵袭。另外,儿童皮肤中所含水分很多,所以显得非常娇嫩。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各种香霜的pH较高,一般只适合成年人使用。如果给孩子随意搽用,对孩子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容易引起皮肤疾病。因此,宜选用儿童专用营养霜,如郁美净儿童霜、多维儿童霜、宝贝嫩肤霜等。它们是选用奶蛋白、透明质酸和维生素E等原料精制而成,对儿童娇嫩的皮肤有良好的滋润和保护作用。

  4.要警惕孩子身边的“铅魔”

  如果以为铅中毒仅仅是铅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那就错了。殊不知,在儿童的生活圈子中,随时都有可能接触到铅,倘掉以轻心,孩子那脆弱的身体将被“铅魔”加害,给年轻的父母带来忧伤和不幸。

  1970年,加拿大一位两岁的儿童不知得了什么病,很快便被病魔夺去了年幼的生命。经查,患儿体内铅的含量异乎寻常的高,专家们断定其死于铅中毒,但铅从何而来呢?结论是:铅来源于彩釉陶壶的瓷釉中。原来,彩釉主要由铅等

  重金属化合物构成,经高温灼烧后呈现晶莹夺目的色彩。如果用彩陶餐具、茶具、咖啡具盛置醋、果汁和酒等酸性食物或饮料,画面上的铅就会被浸取出来,随着饮食进入人体,积少成多,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铅是有毒重金属。古罗马人将葡萄酒和果汁贮存于铅制酒壶中,因而发生慢性中毒。400多年中,贵族阶层中毒事件屡见不鲜,贵妇人中不断出现流产、死亡和不孕,导致了罗马帝国的没落。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铅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美国陶瓷工业每年用铅2万多吨,其中1/5用于食品容器。我国生产的精陶制品釉料,大多采用铅硼熔块,含铅量在15%左右。现在国际上规定,陶瓷制品的铅溶量不能超过7/106。

  铅巧装打扮,潜伏在儿童身边。除了彩釉陶瓷外,那些涂有色彩的儿童玩具、印有彩色画面的图书、塑料制品、搪瓷和马口铁食具的焊锡、剥落的油漆等,是儿童经常接触到的铅的来源,都有可能使儿童发生慢性铅中毒。

  在繁华的街道路口,常见一些幼儿园阿姨领着孩子看汽车,辨认哪是电车、卡车、轿车。这固然能使孩子增长知识,但她们没有想到,看不见的铅正在侵袭过来。须知,汽车流量频繁的街道上,铅尘充斥在空气中,主要飘散在街道两旁30米距离内。铅进入人体,除了通过粪尿、汗腺、头发排泄部分外,其余经数小时后就会溶入血液,30小时后,血液中的铅即可达最大浓度。

  长期接触微量铅的人,积蓄的铅阻碍血液的合成,导致人体贫血,并出现头痛、乏力、腹痛、便秘以及阵发性肚脐周围酸痛等症状。铅还可通过血液进入脑组织,造成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对儿童会出现智力发育障碍。铅可损害小脑及大脑皮层,干扰代谢活动,使营养物质与氧气供应不足,引起脑内小毛细血管内皮层细胞肿胀,进而发展为弥漫性脑损伤。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铅的吸收量比成年人要高几倍。当儿童的血铅浓度每100毫升达到60微克时,就会由于智力障碍引起行为异常。据报道,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医院儿童营养门诊部,曾对近300名儿童体内含铅的多少进行了头发样品测定,发现铅的蓄积量普遍高于成年人。这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 为了避免儿童生活性铅中毒,请选择白色或釉下彩瓷器盛装食品。做父母的要尽量少带孩子上街,培养孩子勤洗手、勤剪指甲的良好卫生习惯,改掉边翻画报边吃东西、口含玩具、吮吸手指以及“食纸癖”等不良习惯,严防病从口人。

  5.带孩子上街的学问

  父母都曾带过孩子上街或者散步。3岁以上的孩子有个特点,他们爱自己走,不让大人抱。那么,让孩子走在大人的哪一边就很有讲究。有些父母不在乎这点,因此闹出乱子来。例如,有个保姆带孩子上街,她让孩子走在靠马路的一边,那孩子发现街对面有个耍猴的,便忽然横穿马路,结果被车撞倒。

  带孩子上街或散步的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走在自己的右边。这是因为:其一,一般的人多是使用右手,所以右手较左手灵活,万一孩子忽然脱离自己,要把他们拽住也比左手敏捷有力。第二,我国交通规则是“车辆靠右行”。有人行道的地方,大人小孩走人行道比较安全。但在一些没有人行道的小街,或者正在搞基建,人行道暂被封死的街道,人车同行一条道,街面相应就比较窄。而我们步行又多数是走马路右侧。这时,如果孩子走在大人左边就很危险。因为自行车和大小机动车都比人步行快,它们在超越行人时,自然是从行人左侧经过。大人走在孩子左边,无疑起到了“防护墙”的作用,便于控制孩子乱跑。再者,孩子目标小,即使他们不乱跑,机动车司机和骑车人也不太容易发现目标。还有,大人被碰一下问题不大,小孩可就经不起折腾。

  为此,父母带孩子上街或散步,若沿右边行走,应当让孩子走在自己的右侧;若沿马路的左边行走,则应让孩子走在自己的左边,这样才安全。

  6.孩子身上哪儿都不能打

  有些人信奉“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语,出于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服不了便压服,文的不行便来武的,甚至还推出一套“小树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的理论。在这种近乎愚昧的思想驱使下,不仅使孩子受了许多皮肉之苦,搞不好还会给孩子造成无法挽回的终生遗憾。

  你知道吗?打孩子不仅法律不允许,而且从人体科学角度讲,孩子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也都是打不得的。

  有人喜欢用巴掌拍孩子的后背,殊不知,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后背的脊椎骨中。击打孩子的后脑或后背都会因为猛击、强压、震动造成其中的某些神经受损。而有时这些神经受损又不易马上被发现,当发现时,已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患。

  有人认为小孩的屁股肉厚不怕打,但坐骨神经却正在屁股部位上,被重打受损后,后果也不堪设想。

  有人习惯拧孩子的脸蛋和耳朵,其实脸部有敏感的三叉神经,一旦受了伤害,会造成五官变形。小孩的耳朵神经末梢反应非常敏锐,拧耳朵用力过大过猛,会损伤“听宫”、“听会”等穴位,造成耳膜损伤或耳神经受伤而致聋。

  人体科学告诉我们,子应教但不应打,被认为小孩易打的部位都打不得,被认为不易打的部位更打不得。因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哪儿都不要打。

  7.散步时不要紧拉着小儿的手

  不论在公园还是林荫道上,如稍加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多数成人都是紧紧拉着孩子的小手散步,尤其对2~3岁小儿更是如此。其实,这种习惯很不好。原因如下:其一是孩子失去了自由感,玩得不痛快。其二,拉紧孩子的手,成人高,孩子矮,势必使孩子身体呈倾斜状。孩子两足着地的力量不同,甚至有一只脚是处于半空着地的“省力脚”(如用右手拉住孩子的左手时,孩子左脚就悬于“半空”)。

  散步中拉手可通过“媒介物”来完成,即在成人与孩子之间放置玩具、圈圈等,成人拉上一边,孩子拉上一边。这样孩子主动用小手抓住媒介物,既有了“主动权”,又锻炼了小手的功能。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媒介物可多样化,塑料圈、木棒、花布条编织物等等皆可。

  8.注意不要让幼儿列筷子

  笔者邻居的小女孩两岁多,长得既漂亮可爱,又有一张甜甜的小嘴巴,叽叽喳喳的,不是说话就是唱歌,大家亲切地叫她“小百灵”。

  一天中午大家刚吃过饭,小百灵看见爷爷抽烟,就拿起一根筷子放到嘴边上,学着大人抽烟的样子,把一家人给逗乐了。小百灵拿着筷子在屋子里跑了起来。跑着跑着,脚一打滑,扑倒在地。筷子从小百灵的鼻子里给插进去了。大家立即把她送到医院急诊科。医生给她作了CT检查,发现筷子已经插到左侧脑室旁边。当天下午,医生给小百灵开了刀。经过抢救,小百灵虽然顺利地度过了危险期,但此事造成的后果却永远烙在了小百灵及其家长的心里。

  因此,家长不能让孩子玩筷子。其实何止于此?除了筷子以外,包括小刀、剪刀、木条、金属羹匙等较尖锐的东西都不能给小孩玩。因为这些东西如不小心,既可以从人的鼻孔里插进去,也可以从耳朵里、眼睛里、口里插进去。如果那样,轻则可使孩子致伤,重则可使孩子致残,甚至致死。

  9.父母不要强迫孩子过早识字

  现在,年轻父母一说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就过早强迫两三岁的孩子识字,孩子不愿意学,或者学不好就训斥、打骂,以致发生了3岁孩子因背不出古诗中的一个字而被生身父亲一脚踢死的悲剧。

  父母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是对的。但不能过急,应适时、适度、科学地进行。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有阶段性的,超越了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操之过急,就会“欲速则不达”。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是书面语言。要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必须以具体形象的事物做依托,掌握大量的感性认识。要两三岁的孩子认识一些有具体形象事物为依托的文字是可能的,比如,人、手、口、刀、马、牛、羊等文字,而那些以抽象的事物为依托的文字,是不可能认识的。况且,所谓“识字”,起码要做到能辨认字的音、形、义,做到会认、会读、会写、会用。两三岁的孩子中,绝大多数只能机械记忆、囫囵吞枣,很难真正理解、全面掌握。孩子认识事物往往是“先人为主”,小时候学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知识,对入学以后的正规识字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做父母的还要明白,孩子识字的早晚与多少,并不是衡量孩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志,识字更不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唯一手段和途径。过早地强制孩子识字,“赶着鸭子上架”,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影响他们以后识字读书的兴趣。

  正确的做法是,可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适当地诱导孩子认识一些以具体形象事物为依托的简单的字。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游戏玩耍,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在生活中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

  10.给孩子盖一床又薄又大的被子

  与少穿一件衣服一样,孩子的被子也应该比成人盖得薄一些。有些父母由于怕孩子夜问着凉,给孩子做被子唯恐不厚,不仅做得厚,孩子的“小被子”还做得太小。被子厚睡热了自然要蹬开,“小被子”就更容易蹬开。这样,孩子睡觉时总是处于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状态,着凉感冒的机会就增多了。如果我们给孩子做一床又薄又大的被子,使他盖着不觉得热,也就自然不蹬了,而大被子也不容易完全蹬开。对于两三岁的幼儿,不妨给他做一件宽松的、薄薄软软的睡袋。请注意,睡袋的“领口”要合适,不要让孩子把头缩进睡袋中。

  被子的薄厚如何才算合适呢?孩子睡后不出汗,手足温暖就行了。这要因时制宜。

  11.良好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培养

  1~3岁这一年龄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最为有利的时期。因为最初建立起一定的条件联系是比较容易的,一旦形成也比较稳固。但如不注意培养,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再去改它,也比较困难。所以,一开始就要在吃、喝、大小便、穿衣服和睡觉等方面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将1~3岁幼儿的习惯与生活能力培养的内容及教养方法分述如下,供家长参考。小儿的成长需要成人的爱抚和关怀,更需要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体验,所以,为了防止儿童变得胆小、无能、孤僻、畏缩、依赖和缺乏自信,家长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孩子各方面的锻炼,不要总是“舍不得”,更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1)1~1.5岁幼儿的教养内容、要点及方法

  ①开始学习用勺吃饭,用杯子喝水或吃流质食物。吃饭时,小儿自己拿一勺,

  成人拿一勺,在孩子自己吃的同时,边示范边讲解,让他模仿成人动作,同时也帮助及时把他喂饱。在这种愉快、自然的气氛中,孩子不会因屡遭失败而厌烦,待他的动作逐步熟练后再逐步减少帮助,以后再进一步提出注意吃得干净的要求。

  ②近18个月时,会自己洗手擦干,有饭前洗手、饭后擦嘴的良好习惯。洗手时,教小儿先将手蘸湿,再搓肥皂,用水冲净后擦干,毛巾放在固定的地方。 ③会主动坐盆大小便,便盆放在固定的地方,提醒小儿自己去坐盆。

  (2)1.5~2岁幼儿的教养内容、要点及方法

  ①学习自己用手绢擦鼻涕。每天将干净手绢放在口袋里,教育小儿用自己的手绢。

  ②在成人协助下学穿衣服。教小儿穿衣要领,训练孩子自己穿衣的习惯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要一点一滴地教会穿脱要领,多以游戏的方式鼓励孩子自己穿脱的积极性。

  (3)2~2.5岁幼儿的教养内容、要点及方法

  ①主动要求大小便,开始穿死裆裤。教小儿大小便后把衣裤提好。大小便时提醒不弄脏裤子,不慎弄脏时,应为小儿及时换洗。

  ②能较熟练地自己用勺吃饭。双手端碗喝水。

  ③在成人协助下学穿衣,会系下面的两个扣子。成人帮助小儿穿好衣服后,将下面两个钮扣留给小儿自己扣,但要教给他正确的方法。

  (4)2.5~3岁幼儿的教养内容、要点及方法

  ①能坐好吃饭,正确使用餐具,饭后主动放好椅子。

  ②自己上床入睡,醒后安静等待起床。

  除生活卫生习惯外,家长应特别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最初的行为要求只需直接向孩子提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孩子是很容易听从的。规则和要求必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一经提出就要坚持执行,不久便可使孩子认为是“理应如此”,习惯成自然。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随意破例。如果孩子觉得成人的要求可以不执行或是必须给点什么好处才去执行时,任何良好的习惯也是难以形成的,要知道,在1~3岁时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可以为今后一生带来方便和幸福。

  1~3岁的孩子虽小,但做好其人生最初的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对他今后的成长,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三)心理卫生

  儿童是建设未来的栋梁,因而如何培育好祖国的“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我们都应当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儿童的“茁壮成长”,不仅是指具有健壮结实的体质,而且要有高尚、健康的心理。 所谓心理,简单地说,就是精神活动和思想意识。心理的内在表现为意识,外在表现为行为

    125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