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起效时间
药物发挥药效的过程有长有短,短者数分钟,长者需数周或更长。因而知道服药后多长时间才能见到疗效,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小编准备了药物起效时间,希望对您有帮助!
各种药物起效时间
降压药
长效降压药,见效时间2~4日,有的需要1周。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片、利血平等需7~10天。吲达帕胺,1周见效,4~8周有效率达84%。安体舒通,用后3天血压下降。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降血压需1周见效,水肿消退需1~2周。卡托普利,约3天见效。
冠心病药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或心绞痛时,见效与疗效消失时间均较缓慢,需7~10天,在未到疗程时,不要任意加大剂量,以防中毒。鲁南欣康,两周后有52.1%的患者心绞痛消失,26.7%的患者心绞痛次数减少,22.2%心电图改善。潘生丁,3周后见效。地奥心血康,1~2周后心绞痛减轻。
降脂药
多数降脂药血浓度高峰在服药后1~2小时,但检验血脂下降,尚需2~4周。这是因为血脂浓度的高低与饮食关系密切。只有当药物降脂作用大于饮食升脂作用,并经过一定时间后,血脂才会下降。
降糖药
降糖药的作用因受饮食和内生血糖等因素的影响,其疗效出现的时间也不同。如强效降糖药优降糖,初用时病人一天则有效,3~5天血糖下降明显。中效降糖药如达美康,约7天血糖下降。短效降糖药如诺和龙、美吡达、迪沙片、糖适平等虽然可降低每餐饭后血糖,但总体血糖下降尚需3天左右。拜糖平、倍欣是抑制和延缓糖吸收的,可降低餐后血糖,但由于饮食控制严宽不同,很难用一次餐后血糖高低来判定药物疗效。上述的药物见效时间是指总体血糖下降时间,常用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表示,不是指瞬间血糖。胰激肽原酶(怡开)无降糖作用,却是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肾病、视网膜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药物,需要3个月见效。
微量元素药物
如锌、铜、铬、硒等微量元素,其缺乏是缓慢的,补充也应是渐进的,因而见效时间也比较慢。如用吡啶酸铬治疗或预防糖尿病,亚硒酸钠治疗或预防克山病,碘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常常需要4周以上的时间。
激素类药物
内分泌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用甲状腺素;更年期综合征,用尼尔雌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用强的松等,都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2~4周后方能见效。如甲亢用他巴唑治疗,它只能抑制甲状腺素合成,不能加速排泄,只有等过多的甲状腺素自然代谢后,疗效才能出现,需2~4周见效。
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2~3周后症状才能改善。
日常服药的八个注意事项
1、"慎用、忌用、禁用"的区别?
"慎用、忌用、禁用"主要是从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上进行的区分。
"慎用"是指药品用于人体后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应谨慎使用,但不等于不可使用。使用后应留心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老人、孕妇、儿童及肝肾功能不良者使用此类药物时就应当特别谨慎。
"忌用"即避免使用。有些药品的不良反应比较明确,不适宜服用的人用后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较大。若病情急需,应选择药理作用相类似、不良反应较小的药品代替,也可合并其他药来对抗其副作用。如磺胺类药物对肾脏有损害作用,肾功能不良者忌用;异烟肼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肝功能不良者应当忌用。
"禁用"即绝对禁止使用。如果使用就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青霉素过敏者绝对禁止使用该类药物。胃溃疡病人禁用阿司匹林,否则可能造成胃出血。
2、药物能否混搭
我们家庭的小药箱里,往往都有很多治疗感冒、胃疼或腹泻等常见病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在同时服用时,可能会因为其化学性质、作用机理的不同造成药效的下降、副作用的增加,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以感冒为例,药店里所能买到的治疗药物多达几十种,可其中的成分都是相似的,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等成分,如果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则会导致药物过量,长期过量甚至可能导致肝损伤。腹泻的常用药物--微生态制剂(整肠生、金双歧、妈咪爱、培菲康等)与抗生素合用时,注意应间隔两小时服用,避免药效丧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这个时候需要咨询医生或者药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危害。例如抗过敏药(特非那定、阿司咪唑),与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伊曲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并用后会发生严重的心脏毒性。
3、药物能否掰开或掰碎
片剂最常见的有普通片、包衣片、缓释片和控释片等几类。普通片一般可以掰开或掰碎服用,并不影响药效。包衣片主要是一些口味较苦、异味较大或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如肠道中溶解的药物,如果掰开服用,会使药片刚进胃部就被溶解,无法安全抵达肠道。这不仅会影响药物正常发挥药效,还会刺激胃黏膜,所以不能掰开服用。缓释片和控释片通常含有的药量是普通片的几倍,如果掰开服用会造成药物的迅速释放,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从而引起药物中毒。
4、加倍剂量服药或缩短服药间隔的危害
加倍剂量服药,或缩短服药间隔,人为造成用药剂量过大,容易造成肝、肾受损。有句俗话 "是药三分毒",这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大多数药物都需要在肝肾代谢排泄。如果某种药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都有导致肝肾损害的可能。还有一些安全剂量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钠、氨茶碱等,加倍剂量服用,可导致严重的药物中毒,可危及生命。如果降压药物和降糖药物加倍服用,就会导致可能威胁生命的低血压和低血糖。
5、服用一般药物的饮水量
要根据服用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来调整饮水量。一般服药时饮水量应以足够将药物咽下为宜。一般片剂150-200ml水即可,胶囊则喝水量大一些,因其易附着在食道上。有一些药物服用时,要少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如硝酸甘油舌下片,含服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左右,含后30分钟不宜吃东西喝水,以免影响药物吸收。服用止咳糖浆时如果喝水,将冲淡咽部的糖浆,影响止咳效果。麦滋林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因需要在胃部形成保护层,不要喝水过多,影响药物作用。而服用磺胺类药物需要大量喝水,因为易在尿中形成结晶引起刺痛。还有一些情况是根据病情来定的,如腹泻时服用口服补液盐、发烧时服用退烧药需要多喝一些水,则是因为腹泻需要补充体内水分,退烧出汗会丧失水分的原因。总体来讲,人在服用药物时,每日的饮水量应多一些,目的是防止药物性肾损伤。
6、服药用什么水
服药用温开水送服最好。有些人喜欢用茶水、果汁、汽水、牛奶等液体送服。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可能会造成药效下降、丧失甚至药物中毒。茶水中含有大量鞣酸,会与多种抗生素、生物碱反应,使其丧失药效。酸性的果汁汽水会降低碱性药物的药效。牛奶中所含的钙能增加强心药地高辛的毒性。
7、适宜的服药时间和间隔
采用正确服药时间和间隔,是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减少或规避药物不良反应。科学的服药间隔是将一天的24小时除以服药次数,例如一日三次,就是应该每隔8小时服药一次;一日两次即为每隔12小时服药一次。如果每日三次采用了早、中、晚的服用方法,即在用餐时间服用,就会使药物的吸收过程主要在白天完成,白天的药物浓度较高,不良反应也就随之增加;而夜间药物浓度会过低,会影响疗效。但是降糖药的服用是例外,血糖的高低与进食有关,降糖药服用时需要按照进餐时间进行。
在掌握好服药间隔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所患疾病及所用药物情况,合理调整服药时间。以激素类药物为例,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10时左右,故采用早晨一次服药为宜,可减少对机体内源性皮质激素分泌的抑制。服用补钙药(如钙尔奇D、碳酸钙)宜在临睡前,因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8、餐后、餐前服用的药品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制定服用时间。
以糖尿病药物为例,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类降糖药,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苹)则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二甲双胍由于对胃有刺激,故需要在饭后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为了形成保护膜,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为了发挥其药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为了避免进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均需要在饭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对胃有刺激,则需要在饭后服用。
服用西药有哪些禁忌
1、镇痛解热剂。
避免和饼乾、果汁、果冻等高碳水化合物一起服用,以防药效因消化过于缓慢,不能迅速煺烧、止痛。
2、治疗贫血的铁质成分药剂。
避免以茶和咖啡配服,因为茶和咖啡的丹宁酸一旦和铁质结合,便会产生丹宁铁的沉淀,致使药效减半。另外含有「消化酵素」的药物,避免以温度过高的开水配服,因为高温会使酵素失去活性,减低药效。
3、镇静安眠药、抗组织胺药、二种药皆不可和茶同时服用。因为茶与此类药物呈现拮抗作用,会因而减低药效。
4、四环素类抗生素。
避免和牛乳、乳酪製剂、胃乳片一同服用,因它们会使四环素类抗生素之血中浓度降低而使药效降低。
5、安眠药。
避免与高脂肪食物(如肥猪肉)、酒一同服用,因为高脂肪食物会减缓药物之吸收,使病人误以为催眠剂量不够而反覆服用,造成服用过量、药物中毒之危险;酒精会加强安眠药的药效,增加危险性。
6、制酸剂。
避免与抗生素一同服用,因为二者合併使用时,会形成一种不活性复合体,而无法发生药效。
看过“药物起效时间”的人还看了:
5.护理年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