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用药知识>

治疗真菌的外用药

立文分享

  真菌的治疗一般会用到外用药,引起副作用小,药性温和而得到广泛使用。下面小编准备了治疗真菌的外用药,希望对您有帮助!

  治疗真菌的外用药

  概述和分类

  真菌(也称霉菌)引起的人体疾病,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浅表真菌和深部真菌病两类。浅表真菌病发生在表皮角质层、毛发、指甲等部位,也称为癣病,发病率高,危险性较小。深部真菌病发生在皮肤深层、粘膜、内脏、脑和骨骼等部位,发病率较低,但危害性大。

  抗真菌药可分类如下:

  1.抗生素类 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念菌素、两性霉素B等。

  2.吡咯类 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伊康唑、克霉唑。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3.其他合成药 氟胞嘧啶。

  4.植物药 大蒜素。

  5.消毒防腐类 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等。

  以上供治疗浅表真菌病用的灰黄霉素、消毒防腐药类,其中只有灰黄霉素可供内服,其他均外用涂抹。制霉菌素、克菌素主要外用治疗腔道真菌感染,内服可治肠道真菌病。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大蒜素主要用于内脏真菌素。咪唑类抗真菌药对浅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都有效,既可局部应用,也可全身用药。

  真菌用药的作用机制

  两性霉素B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与膜中固醇结合,损伤膜的完整性,使菌细胞内的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漏失,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人体细胞膜上也有固醇,虽然其组成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有所不同,但两性霉素B毕竟是属于毒性较大的一种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在真菌细胞中去氨基,生成具有抗代谢作用的氟尿嘧啶,干扰真菌正常核酸生成。吡咯类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抑制细胞膜脂质的合成,改变其通透性,影响菌细胞对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磷酸、氨基酸等)的摄取,并使这些物质自细胞中漏失而死亡。

  治疗真菌的用药原则

  1.对于深部真菌病应选用深部真菌病药,若用浅表真菌病药则是无效的。

  2.对于浅表真菌病,尽可能使用外用药物,头癣可应用口服药物,其他部位癣病应用口服药须慎重考虑。

  3.所有的深部真菌治疗药,只有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其他的都难以对中枢感染起治疗作用,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用药时除静脉注射外,常同时鞘内注射方有效。

  治疗真菌的注意事项

  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胆固醇,与真菌细胞膜的组成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某些抗真菌药对人体细胞有较大的毒性。以两性霉素B为例,给予的剂量低于1mg/(kg·d),则不能起到有效的抗菌作用,而剂量高于1mg/(kg·d),则又出现较明显的肾损害。所以,对于抗真菌药的剂量必须严格掌握,并在用药期间对肾、肝功能,血象等定期检验,保证用药安全。真菌病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治疗期也较长。往往在症状消退后,仍需继续用药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如疗程不足则易复发。在治疗过程中要

  进行真菌培养,出现多次阴性结果后,方可停药或遵循疗程规定,以免徒劳。


看过“治疗真菌的外用药”的人还看了:

1.白色念珠菌吃什么药

2.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3.西医用药大全

4.皮肤病外用药制剂

5.皮肤病对抗用药小妙招

    1277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