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的食用方法(2)
熟地黄九蒸九晒的原理
熟地黄号称四大主药之一。可见其在中药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其炮制过程相当繁琐漫长,需九蒸九晒方为标准制法,才能发挥其最佳药效。现在制法变九蒸为久蒸(其实久蒸也未必办到),九晒变为一晒或短晒或烘干。之所以产生这种制作方法。一方面是因为商人投机取巧,节省人力和物力(存心有天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九蒸九晒的重要炮制学意义。
地黄柔润多汁,其性凉而不寒,最能濡润阴血,九蒸九晒之后,色黑如漆,味甘如饴。正符合肾的色黑,质腐,主五液,主封藏,主阴津之特质,故为入肾补肾不可替代之要药。
阳化气阴成型,阴静阳动,气为血帅,生地黄濡润清凉功著,补养力逊。先人发明的九蒸九晒炮制法,通过水火共制(曝晒为火制),蒸法促其腐熟而有补阴血之功,曝晒则吸收天地阴阳之气,使生者变熟,阴而不凝,濡而不滞,无凉遏之弊,有流动之能,正符合肾之“阴中涵阳”特征。这与补阴药中加行气温化之味的配伍原则同理。
九蒸九晒,是一个经水火锻炼,茵蕴运化的转化改性的过程,这不是化学反应可一蹴而就,不是分子裂解的机械思维可以理解的,是典型的中医思维。另外九为阳数之极,九制从数理上讲在于阳气推动阴质运转变化。这才是中医思维。
据称,有人按九蒸九晒标准制法制成的熟地,配制六味地黄丸,服用后自觉腰肾之间有股茵蕴温和气机流动,效果非同凡响。本人未曾亲验,期待中药研究机构,能给出确实可靠的结论。
可以推断熟地炮制不规范则滋腻呆滞,阴静有余,阳和不足,缺乏温和流动之性,补养力差。
鲜地黄的作用
1、生地黄治心病无问新久: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搜面作馎饦,或冷淘食,但忌用盐,服之良久当利,即愈。(《世医得效方》)
2、生地黄治骨槽风痛,龈肿齿疏:生地黄一斤(取汁),胡桐泪半两(细研),白矾半两(枯,研),麝香一分(细研)。上三味,研为极细末,与生地黄汁,相和匀,于银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熬成膏。临时以药于牙龈上涂之,有津即咽。每用一字,食后,夜卧。(《圣济总录》)
3、生地黄治小肠实热,心中烦闷,小便出血:生地黄、白茅根各半两,葱白二茎。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4、生地黄治劳热咳嗽,四肢无力,不能饮食:生地黄汁半斤,蜜三合,青蒿汁三合。上药相和,不计时候,温服一合,宜顿服之。(《普济方》地黄汤)
5、生地黄治产后小便出血:生地黄、生刺蓟各半斤。上捣绞汁,每服一小盏,食前饮下。(《普济方》)
6、生地黄治产后腹痛,眼见黑花,或发狂如见鬼状;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语,心胸胀满,水谷不化,口干烦渴,寒热往来,口内生疮,咽喉肿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产后中风,角弓反张,面赤,牙关紧急;或崩中如豚肝,脐腹(疒亏)痛,烦躁恍惚,四肢肿满;及受胎不稳,唇口指甲青黑:生地黄、生姜各二斤,研,取汁留滓,蒲黄、当归各四两。上于银石器内,用慢火取地黄汁炒生姜滓,以生姜汁炒地黄滓,各令干。四味同焙干为细末,醋煮面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当归酒化下。(《妇人良方》地黄丸)
7、生地黄治妇人伤血不止,兼赤白带下:生地黄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药,取水半盏,同煎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济方》地黄益母草汤)
8、生地黄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黄捣烂,熨热过之,日夜数易。若血聚,以针决之。(《卫生易简方》)
9、生地黄治伤寒心热,口舌生疮:生地黄汁三合,蜜五合。上二味搅匀,慢火煎如稠饧。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不拘时。(《圣济总录》)
10、生地黄治伤肢折臂,断筋损骨,但有皮相连者:用生地黄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连续;并杵碎,炒热封损处。(《卫生易简方》)
11、生地黄治伤寒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并治鼻衄、吐血不尽,内有瘀血,面黄,大便黑: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12、生地黄治喉闭:用生地黄汁二升,蜜三升,合,微火煎之,取二升,稍稍含之。(《普济力》)
猜你感兴趣:
2.熟地的功效
3.药酒服用方法
4.熟地的功效与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