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

立文分享

  心理健康讲座能让我们更加地了解健康心理的知识,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的介绍,一定能对你的生活带来帮助!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你讲解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都有哪些吧!

  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篇一

  一、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当今的大学生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如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为了能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有所帮助,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拓展部特主办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的

  ①、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使他们了解许多心理方面的知识。

  ②、解决现在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拥有一颗健康、开朗、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健康快乐的完成学业。

  ③ 、通过组织这次活动可以使协会的干部及干事得到一定的锻炼,

  而且加强了会干之间的团结协作,增进协会的凝聚力!

  三.活动对象:

  襄樊学院理工学院全体师生

  四.活动地点:

  襄樊学院新校区8栋A区406教室

  20XX年12月2日晚上6:00

  六.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

  ①讲座举办的前几天先在一些班级上发心理问卷调查表。总结出我院学生出现的普遍的心理问题。

  ②在讲座开始前放一些有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视频(或ppt),引起在场人员对心理问题的重视。

  ③主持人介绍到场人员,并说一些开场词,讲座正式开始。

  ④请从事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来讲课,介绍一些现在大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的心理问题,并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⑤老师现场答疑。鼓励现场的同学站起来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并通过老师现场解答。并将调查问卷中出现的一些普遍的问题,交给老师解答。

  ⑥做一些心理小游戏,活跃现场气氛。也通过这些游戏,告诉大家游戏的意义。

  ⑦讲座结束。

  ①由拓展部在11月28日前准备好调查问卷、心理游戏、及要播放的视频。

  ②28号申请审批

  ③申请场地,在11月29日前落实场地问题。

  ④拓展部先与老师进行沟通好,定好具体的时间。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与老师配合好。

  ④ 做好前期宣传工作。通过qq群、会员飞信群、在各班上宣传、海

  报。

  ⑤ 在30号开会,将工作分配下去。

  ⑥ 12月1号准备好讲座所需要的物品。

  (三)后期活动

  ①编辑部负责写好这次讲座的新闻稿,并传到校园网上,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②拓展部将拍好的活动照片传到网上。并在一些论坛上发帖,加强宣传力度。

  ③理事会召开活动总结会议,做好活动总结,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以防下次活动出现相同的问题。

  七.注意事项

  八.活动经费

  印制问卷调差表

  一次性杯子

  总计:35元

  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篇二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吗?有的人认为身体不生病就健康;有的人认为能吃能睡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一、身体健康;二、心理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每年有30%的人经接受心理治疗。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据研究估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科学研究发现,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统称为心身疾病。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1989年,一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得知这一消息,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好抢救及时,自杀未遂。忽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统计出了差错,实际是名列榜首。还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如何建功立业呢?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在班级里担任班长和少先队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联欢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同意,四块糖都想要,并大发脾气,对姐姐拳打脚踢,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险些造成悲剧。一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名牌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无力自拔,留下了遗书,匆匆结束了人生。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到底有哪些标准呢?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的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

  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二〉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期间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同学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第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和保护,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对于那些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也很困难。第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第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尤其是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一天24小时都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压力,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在这个问题上我给大家三个建议:1.要多与同学和老师、父母交流,一天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你可以和老师们谈谈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和同学们聊聊趣闻,聊聊心事,千万不要在班级拉帮结伙传一些闲言碎语,这样不利于班级的进步和同学间的团结。2.要适度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同学之间或同学与老师之间出现了矛盾需要发泄的时候,大家不要选择极

  端的发泄方式比如和老师对立,或和同学争吵。最健康的发泄方式就是体育锻炼和听音乐,不过在这之后还要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要把问题和老师还有同学谈,用和平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3.寻求良好的兴趣爱好,如阅读、音乐、运动等,这样也会缓解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二)亲子交流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同学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父母永远是你最亲近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外面经历了挫折后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父母,所以有什么事情要积极和父母沟通。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这些同学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对中学生而言,这种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困扰尤为突出。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很多初三的学生都后悔在初一、初二的时候没有努力学习,结果在初三的额时候要拼命的学才能赶上。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比如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制定学期学习计划,每个月、每一周都要有小的学习计划,然后根据每天不同的安排安来排学习的时间,调整不足之处。有的同学课上不听老师讲课,在自习课上使劲儿学,或是到外面去补课,这都是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要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路,在课下做好预习和复习,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再去学习额外的知识或是参加补习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有效的学习。

  作为初中生的你们,未来的路还很长,遇到的挫折也会很多,希望同学们,在初中阶段为你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篇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学习评价、情绪状态、人际关系以及动机等几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实际上又包括了几项具体内容。

  (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和保护,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对于那些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就很困难。其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

  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轻则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对中学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况。但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不良的影响。

  (三)情感及人际沟通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

  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出现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13、14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异性感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尤其是初中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但是,他们稚嫩的双肩怎能担负这些呢?于是,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在看待学生早恋的问题上,应该是积极而开放的,应把避免严重行为后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恋爱本身看作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两种处理方式: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

  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懒散,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网瘾、厌学等)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

  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稳定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表现欲强等。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

  面对不容乐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寻找出路。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在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中发现,有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造成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育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次,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第三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第四是传统教育观念作怪,导致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

  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被欣赏与被淘汰的》提醒了我们,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必须把日益增多的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而不是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而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而对我校学生而言,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封闭式管理环境的不适应性和不配合性;二是学习压力、学习期望带来的苦闷和学习动力缺乏带来的疲软;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配合导致的心理侥幸,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对待某一些事情的评价存在差异时,学生扮演了一个墙头草的角色,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自我评价。

  现在,一些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甚至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以致于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一名女生由于学习成绩下降,在交流中痛苦地说:“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如果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我们将背负更多的负疚感。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三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我国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听话教育”、“分数教育”,

  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导致一些家长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当老师与其交流的时候,往往表示诧异甚至对教师的不满。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其所好,只讲好的,不说问题;也不能不顾家庭特点,一味否定学生。对于心理过偏激的学生,我们更有必要与其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取得他们对我们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并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对学生培养的目标。

  我们要知道的是,个体心理状态,如情绪、认知和意志水平等对学习、活动能力是存在重要影响的。大家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情绪高涨时做事的效率会比较高,或者当我们对一件事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成功的愿望时,自己的动力会比较强,也不那么容易感到疲倦。对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既需要一个强烈的动机,也需要一个积极情绪的引导。大家所熟知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三部个性结构”中指出,人的个性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构成。本我是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了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而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其中,超我能够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行动,并使个人向着理想的目标努力,达到完善的个性。我们可以借鉴他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赵老师在规范和强化学生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习惯用击掌的动作,并反复用语言提醒学生该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李老师在新课开始前习惯对学生进行表扬,“我知道同学们上一节课上得非常好,也学得不错,那我们就来检测一下大家学习的效果吧。”这些都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精神状态,并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与活动,对自我充满信心。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

  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各位老师,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营建和谐的校园,为了每个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而共同努力吧——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孩子们的心空永远晴朗明媚,让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创造更多美好的青春图景!


看过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的人还看了:

1.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演讲稿

2.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

3.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3篇

4.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5.心理健康讲座主持词精选

    149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