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疾病知识>

泌尿系结石怎么回事

巩诗分享

  泌尿系结石是怎么回事? 泌尿系结石是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的总称。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临床表现因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异 泌尿系结石的症状。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你带来更加深入的了解。

  泌尿系结石的病因

  结石分类:

  ① 原因不明、机制不清的尿结石称为原发性尿石。

  ② 代谢性尿石,这类结石最为多见,是由于体内或肾 泌尿系结石内代谢紊乱而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特发性尿钙症引起尿钙增高、痛风的尿酸排泄增加、肾小管酸中毒时磷酸盐大量增加等。基形成的结石多为尿酸盐、碳酸盐、胱氨酸黄嘌呤结石。

  ③ 继发性或感染性结石。主要为泌尿系统的细菌感染,特别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变形杆菌可将尿素分解为游离氨使尿液碱化,促使磷酸盐、碳酸盐以菌团或脓块为核心而形成结石。此外结石的形成与种族(黑人发病少)、遗传(胱氨酸石遗传趋势)、性别、年龄、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营养状况以及尿路本身疾患如尿路狭窄、前列腺增生等均有关系。

  其实许多因素影响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

  (一)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等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 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一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它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 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 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

  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

  1、缓解疼痛

  应用下列药物,通过不同给药途径可缓解疼痛;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盐酸二氢吗啡酮+硫酸阿托品(盐酸二氢吗啡酮阿托品)、安乃近、喷他佐辛和曲马多。

  当预计结石有自发排出可能时,50mg双氯芬酸钠片剂或栓剂在3-10天内每天使用两次,对减轻输尿管水肿以及减少疼痛复发率有效。

  当疼痛不能被药物缓解时,应该放置支架或经皮肾造瘘以及行取石术来达到引流尿液的目的。

  2、取石

  结石直径小于4mm,80%可自行排出。

  结石直径大于7mm,自行排出几率小,通常需要取石或碎石治疗。

  对于输尿管近段、中段、远段结石,其总体排出率分别为25%、45%、70%。结石直径大于6-7mm通常需要取石。

  取石或碎石的明确指征包括: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的疼痛,持续梗阻伴有肾功能受损、尿路感染、肾积水或脓尿风险,双侧梗阻或孤独功能肾的梗阻。

    164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