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中医养生学中的整体观念

保燕分享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中的整体观念,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观念1、人体的整体性

  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络)、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

  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

  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

  中医养生学观念2、人体和气候

  大自然的一切,特别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和气候不能分开,必须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和长寿。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和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还根据这些原则,分析演绎出诊断和治疗等方法。

  例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或热,就是不正之气,称做“虚邪贼风”。这些不正之气,必须及时回避。至于四时气候有规律的变化,这对人体是有利的,称为“正气”。

  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正常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举个浅显的病例来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症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

  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医对于养生和治病,密切注意内外环境的相互适应。

  中医养生学观念3、人体与地土方宜

  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我国幅员广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气候温和,地卑多湿。因而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病症。所谓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便是这个意思。

  中医养生学观念4、其它

  禀赋的强弱,形体的肥瘦,性情的愉快、忧郁、急躁,以及精神刺激等,中医也是非常注意的,认为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很有关系,在治疗时必须顾及。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专家们预言,21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所谓自我保健,是指人民群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按医学科学要求处理好自己或家庭成员的生活和一些小伤小病。这是提高人们的医学文化水平的结果,也是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传统养生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此外,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中医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及中医养生文化,让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家庭的保健师!

    84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