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养生之道
秋季的到来人们烦躁的情绪会随之平静,但切勿因此而忽视了秋季养生。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初秋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初秋养生之道
1、深色蔬菜是首选
多吃深色蔬菜,尤其是绿叶菜和橙黄色蔬菜。在夏天,为了祛暑降温,人们所吃的果蔬一般以瓜类为主,然而瓜类中的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能转化为维生素A)含量较低,容易导致人体内的维生素A储备较少。维生素A缺乏表现为表皮干燥,毛囊突起,皮肤粗糙,眼睛发干。橙黄色蔬菜和绿叶菜中富含胡萝卜素,比如胡萝卜、菠菜、芥蓝、西兰花、小白菜等,秋季应多吃。
2、养胃食物有帮助
秋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频繁吃肥甘厚味之物会让脆弱的肠胃“雪上加霜”,此时应该吃一些有助养胃的食物,比如南瓜、小米、圆白菜、姜、木瓜等。另外,酸奶、豆豉等发酵食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也适合秋天食用。
3、主食替换助调理
用薯类来代替部分精白米面。秋季是薯类出产的旺季,常吃一些山药、芋头、土豆、红薯等,用来替代精白米面,是非常好的选择。薯类食物中富含 B族维生素和钾、镁等矿物质,膳食纤维也丰富,有助于人们获取更多的营养。
4、花旗参类添保护
随着季节的转换,由夏天踏入秋天,人体对温度的调节稍有不慎,就会容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问题。花旗参含有丰富人参皂苷,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5、坚果零食来补充
每天吃一小把坚果。秋季正是食用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的好时候。常吃坚果有助于心脏健康,并且坚果还能提供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
秋季养生秘诀
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尤其明显。中医认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老人抵抗力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
胃寒吃山药。此时应吃些性温的食物,主食可以改为粳米,健脾胃、补中气。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可以每周吃两次山药,也可以与大米、小米、大枣一起煮粥食用。此外,多进食鸡蛋、莲子。但寒性水果要少吃。
防燥多喝汤。秋燥耗伤人体津液,易造成阴津亏虚。不少老年人会感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瘙痒、大便干结等。鼻、唇干燥者可吃萝卜、芝麻、豆腐、豆浆等。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可以多进补汤水如百合冬瓜汤等。并坚持每天补水2000毫升,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湿润。少吃姜、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多晒太阳抗秋乏。老人最易秋乏,这其实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除饮食调理外,作息必须改变春夏以来晚睡的习惯,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此外,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因而低沉,所以要增加阳光的照射,晴天时多到户外散步,每天保证半小时。每天喝一杯花旗参茶也有提神补气、抗疲劳的作用。
9月下旬气温下降,感冒增多,90%以上的老慢支患者也易复发。早晚温差大,因此不要只穿一件过薄或过厚的衣物,可以叠穿两件以上衣物,便于随时调整。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如果邪风侵入,容易患病。
中医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一、进补不可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易倦怠、乏力、讷呆等,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
一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左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蔫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四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崔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五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台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因此更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服用膏滋进补就是一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