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黄帝内经冬季养生法

保燕分享

  中医,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仍然令世人称奇。和中国传统的其他科技成果相比,中医不但具极强的操作性,而且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理论。中医的方法与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冬季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的冬季养生法

  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

  冬季天寒地冻,朔风凛冽,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状态,是万物收藏之季。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道家中医倡导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应,与万物沉浮,即《史记》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人体由近100万亿个细胞组成,在寒冷的冬季,每个细胞的活跃度、代谢水平都会有所降低。人体整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整个人的表现应该是多静少动,冷静内敛的,如同蓿根植物、冬眠动物,顺应了自然的规律,便能得到自然的帮助,便可借助自然之力来祛病养生,以“闭藏”的方式度过冬季,使我们身体更好地储备能量,以期来年春天更好地生长。

  早卧晚起 闭藏阳气

  所谓闭藏乃是闭藏“阳气”。简单说,阳气就是“身体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冬天阳气收敛,深藏于体内,闭藏阳气就是要封闭、隐藏阳气,勿使其外泄,以使阴阳相对平衡。所以冬季养生在起居上的要求便是“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里的“早卧晚起”应该是太阳落山睡觉,太阳出来起床,对于没有电的古人来说,完全可以做到。但对今人来说很难,因为大家一早就要去工作,很晚了才下班,还要看电视、上网,各种应酬,夜生活丰富。这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冬季更易使深藏内敛的阳气受到扰动而损伤。

  对现代人来说,不要求和古人一样,但是可以学习古人的这种作息时间。在冬天早睡会晚起一小会就好了(根据自己时间,上班不要迟到哈)

  适度运动 无扰乎阳

  鸟因迁徙而羽丰,兽恃蛰伏而体壮,人靠冬藏而健强。冬季气温低,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黏滞性增高,韧带弹性和关节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应尽量避免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运动前应做热身,活动肢体和关节,待肌体适应后再增加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对于洗凉水澡、冬泳这类自我挑战的活动,一般人还是不要参与的好。冬季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后身体大汗淋漓而受风寒,因出大汗时毛孔开泄,寒邪可长驱直入,损伤阳气;喜欢在冬季泡温泉蒸桑拿的人们,也要适度,防止腠理疏松寒邪直入。

  但冬藏也不是说冬天什么运动也不能做,俗语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使气血静而不止,阴阳更加调和,避免因闭藏少动而出现疲乏懒散、无力昏沉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白话详解】

  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养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话详解】

  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季养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白话详解】

  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方法,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冬季养生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白话详解】

  冬季3个月,是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皮肤开泄出汗,以致阳气频繁耗伤。这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蓄的道理,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黄帝内经养生法之春困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天本应是万物生发,为什么人们还会在这个时候感到困呢?让我们为您揭晓春困之谜。

  现代医学认为春困是由于人的机体不能很快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因为冬季气温较低,血管收缩,内脏器官和大脑的血流量增多,大脑的氧气供应也随之增多。而春天气温回暖,大脑供氧量随之减少,于是人容易犯困。而中医则认为,所谓的春困其实与季节无关,而是与人的精气不足有关。春困是冬天没有休息好、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到了春天需要能量生发出来的时候,精气就不够用了,出现了春困。

  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晚起,少活动,适当进补,静心,以贮备能量,以备来年之用。

  因此,春天容易犯困的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是不是疲劳过度了。人们应该适当调整生活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必要的时候还应该求助于医生。

  我们说冬天的时候应该早睡晚起,那么春天应该如何安排作息呢?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在五行中属木,与五脏中的肝相对应,主生发和疏泄。和绿意盈盈的植物一样,人在此时也处于生长的状态,通常精神都比较好。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而且要外出运动,不能晚睡晚起。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是更喜欢晚睡晚起,甚至有一些人从来没在夜里12点以前睡过觉,殊不知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还有很多人有“补觉”的习惯,认为晚上睡少了,白天可以多睡会儿补回来。可事实并非如此。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放纵自己睡十几个小时,睡醒后还是觉得迷迷糊糊,甚至头还会疼痛不已。这是因为睡眠的数量并不能代替睡眠的质量。而且中医还认为“久卧伤气”,久卧会造成人体新陈代谢下降,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僵硬不舒,身体亏损虚弱。

  随季节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时间,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才会对缓解春困有帮助。

  人体的阳气从子时生发,到正午时分达到高峰,然后阴气逐渐生发,到午夜达到高峰。白天阳气运行,使人体表现出各种功能;晚上阴气运行,使人体得到休息,补充能量。这样周而复始,达到阴阳平衡。

  子时,又名夜半、子夜、中夜,也就是半夜11点到凌晨1点;午时,又名日中、日正等,指上午11点至下午1点。是阴阳相交的时候。

  所以,在子午阴阳相交的时候,都应该休息。也就是说,除了夜里,午时觉也非常重要,这时候也应该处于睡眠状态,让身体自行修复自己的能量。所以,中午补一个小觉是必要的,哪怕打个盹也行,让阴阳之气顺利过渡。

  睡觉的时候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向右侧卧位,不要压迫心脏;要穿宽松的衣服,不要穿紧身衣,祼睡其实是一个好习惯;睡前不要看恐怖片,当参加了一些剧烈活动或者兴奋的聚会之后,回家应该首先要静坐,心情平静之后再睡觉,不然兴奋过头,反而容易睡不着;不要思虑太多,困了就赶紧睡,不要透支自己的体能,困过劲了之后,反而无法入睡。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饮食上做一些调整,缓解“春困”。一般来讲,春天应该吃助阳醒脾的食物,如辛、辣和适量的酸类食物;少吃滋补、味甜、肥腻的食物,以免生湿生痰,造成痰迷心窍。痰湿体质的人往往整天昏昏沉沉、浑浑噩噩。

  冲泡燕麦粥或做面片汤,加香菜、姜片、砂仁、桂皮等。

  下面我就推荐一个生发肝气、祛湿健脾的食疗小方法:春天的早晨最好是冲泡一碗燕麦粥,或者是揪一碗面片汤或者面疙瘩汤,加一点稍微辛香的有助于肝气生发的食材,如香菜,再加入一些有香味的调料,比如姜片、砂仁、桂皮,还可以加入少量有助于春天生发的羊肉或鸡肉。这样吃一顿早饭,能够保证你一天精力充沛,缓解春困。

    131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