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青少年健康养生知识

保燕分享

  很多青少年不仅吸烟还会酗酒,这不仅危害身体,而且影响心理健康。那么青少年如何养生保健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青少年健康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青少年健康养生习惯

  1、运动习惯

  每天早上都要锻炼身体,出早操做早操等,都是一种好的锻炼。千万不要偷懒躲在教室打扫卫生。

  课间十钟一定要注意大脑的休息身体的活动,可以出去上个厕所,不上厕所也可以出去活动活动,防止肚子上长肉肉,也可以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午间休息时,爬桌上小睡一会儿,睡醒后一定要做眼保健操,让眼睛也得到放松,也可以预防近视。

  吃完晚饭一个小时后,多出去走走跑跑步再回来写作业,这样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习的效率更高。

  2、睡眠习惯

  不要熬夜看小说或是看漫画,可以在提前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再看看小说和漫画,对大脑也是一种放松。

  不要睡太早也不要睡太晚,不要打乱生物钟。

  睡前一定不要听CRAZY的音乐,容易让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不容易入眠。

  3、饮食习惯

  早餐必须吃还必须有营养

  青少年的早餐要以玉米、糯米、小米、薏米等粗粮和鸡蛋为主。比如玉米粥、小米粥、薏米粥等外加一个鸡蛋。鸡蛋的摄入量人体每天最多2个就好。

  午餐必须吃饱

  午餐可以是米饭、面等,再加肉类和蔬菜类,可以摄入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类,来维持体能。

  下午餐简单好吃

  下午餐可以是一些小点心之类的,也可以是小甜点,因为青少年的身体代谢快,尤其是读书时期身体能量消耗快,所以到下午四点钟要补充一些能量。

  晚餐营养清淡

  晚餐可以少吃一些,但是必须有营养,米饭、面都可以,肉菜和青菜搭配食用更好,一方面防止身体堆积脂肪,一方面为身体补充所需的营养。

  晚上睡前喝一杯牛奶

  晚上睡前喝一杯温牛奶可以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青少年养生相关知识

  不服药为“中医”

  根据中国文化整个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的理论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而是要落实到中医治人这个上面去。因此它不是把治病当做是首要的,而把治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怎样才能治人,用中医的理念来讲就是要养生,要把中医理论落实到养生这个理念上来。

  《素问》里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人生病的原因不是在病已发作的时候,而是在于他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

  注意这里的“素”字。关于这个字的解释,历来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个解释是非常好的,说“素者,本也”,“素”就是本,就是它本来的状况。

  那么“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养生如果不从根本上来养,也就是不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养的话,那就可能会有生病的征兆。而治病如果不从根本上去治,不按照它自然的状况去治,那么就会真的生病了。

  汉代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时代,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关于医的问题,医在古代被称为方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就记载了许多的医书,其中还提到,医方都是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能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的。

  具体是怎样来治的呢?书中讲道:根据草木的寒温,病的深浅,借助于药物滋养的力量,使得人的气感调适。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汉书·艺文志》)。

  一旦吃药吃错了,以热增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就麻烦了。所以《汉书·艺文志·经方》中有一句话:“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清代有一位学者,对这句话做了一个注解,他说现在在江苏苏州一带的人还这么说,“不服药为中医”。(注解:这里的中,是中等的中。)

  在《黄帝内经》里,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我听说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祷告一下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就回答说: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动一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一个比较凉快的屋子里面去待着。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想得到。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浸入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

  但当今之世就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种各样的忧患。身体也很劳累,而且还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就贪热。这样早晚都是虚邪的气,并逐渐侵蚀到了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肌肤。那即使是小病也会非常厉害,光靠祷告又怎么能治呢?知道了这段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指如果能够调顺身心的话,就可以不服药,这就叫“移精变气”。

  现在在人们的观念里还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养生就要吃补药。

  现在很多的商家都在做营养药、滋补药,但其实都没有必要去吃。因为有的时候吃了,反而是有害的,就是营养过剩,在老年人中间这样的例子似乎还不是很多,但是在青少年中间,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严重。

  吃了过多的营养药、滋补药之后,儿童的发育就会变得很不正常,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这个生理应该具有的一种状态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发生了生理变态,早熟了,这是很有害的。因为一个人的成熟跟他的寿命是有关系的,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短,并不是说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长,身体就越好。

  所以现在这些营养品、滋补品,在青少年中间已经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危害,这完全违背了中医的养生理论。

  顺其自然

  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

  什么叫做养生之道呢?就是循天之道养其生。一句话,养生就是顺其自然,因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循天道。

  我有四句话,“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理有常理,顺其自然”,认识到这个,养生就好办了。

  三理养生

  中医讲的养生是很值得探讨的,它还有“三理养生”这样一种说法。所谓三理养生,就是从生理上、心理上、哲理上来养生。

  什么是生理养生呢?这包括了好几个方面。

  首先是动静要适度。运动不能过分了,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适度的锻炼。而锻炼也不一定就得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有的人爬山心情舒畅,有的人散步就觉得很好。所谓动则养,是从生理机制上来讲的,动可以活络筋骨、疏通气血,但是动和静还得结合起来。静可以说就是适当的休息。

  另外,动也不一定就是我们从表面上能看到的动,其实动也可能是内在的。有的时候,一个人表面上是静的,其实他内里还有动。比如说静坐,静坐是一个很好的休息的办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的办法。在静坐中,其实就有动,就是通过外部的静,让气在人的身体里面动起来。道家讲有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脉,气息有一个小周天的循环就有这个道理在其中。禅宗的坐禅,也是静中有动,它主要通过调身、调息再到调心。

  至于太极拳,就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了。太极拳,我认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医和中国文化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刚柔结合的精神,是一种很好的生理养生的方式。

  生理养生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食养。食养的关键是要营养均衡,同时也不要暴饮暴食,养好脾胃。刚才我讲了脾胃不好是可以引起种种病的,其实对一个人来讲,脾胃不舒服,也会使得各个方面都很不舒畅。

  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脾胃不舒服,有时跟精神也有很大的关系。脾胃不好本身也会引起精神的不适。而如果能够调适好精神,也会使得脾胃舒畅。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生理养生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起居有常。所以总的来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生理养生最重要的三条原则。

  那么第二层养生的“理”,就是心理养生。心理养生,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调节你的情绪,就是调适好你的七情六欲。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七情。中医里讲,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种刺激后引发的。它有时候是一种生理的反应,不能说突然在我前面出现一个东西,我一点不紧张,一点不惊恐,不可能!所以我常常讲,一个人如果没有喜怒哀乐,就不能算人了。喜怒哀乐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问题是能不能调适好它们。中医主张对七情六欲应有所节制,就像孔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高兴不能过分;悲哀也不能过分。喜怒哀乐一过分都会伤害身体。能不能够调节好情绪,这就是一个心理的问题。

  所以心理养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调适自己的情绪,不要有那种大忧愁、大悲哀,也不要有所谓的大高兴,太高兴就有可能乐极生悲了。如果能够保持七情不受干扰,能够保持一种平和心境的话,按照中医来讲,真气就能内存,人的五脏六腑的气血就可以调和流畅,那些各种各样的邪风,也就无法乘虚而入。这样的话,你的身体就可以百病不生。

  心理养生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修养德行,即提升自己的品德。这个在《论语》里面也讲过,“智者乐,仁者寿”。仁者就能寿,过去俗话里也讲了,有大德者必长寿。

  唐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在自己的医学著作《千金要方》里就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寿”。也就是说你的德行如果不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程度的话,那么即使去服用什么玉液金丹,也不能够延长你的寿命。

  他还讲:“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如果你的道德不断地完善,即便你不去祈求善也有福,不求寿自己也会延长寿命。他最后得出结论是:“此养生之大旨也。”这就是养生的根本道理。

  第三层“理”是什么呢?就是哲理养生。

  哲理养生是更高层次的养生,涉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你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那么怎么样叫悟呢?

  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夫之,他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养生的说法,叫做“六然四看”。

  “六然”是指什么呢?

  第一,自处超然。自处就是自己对待自己,自己怎么样来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态度要超然,也就是说,要达观、豁达。

  第二,处人蔼然。处人是对待别人,就是说对人要非常的和气,与人为善。

  第三,无事澄然。没有事情的时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宁静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事的时候要非常宁静。如果说自处超然有点淡泊的意思,无事澄然就是宁静,宁静就可以致远。

  第四,处事断然。就是处事要有决断,不能优柔寡断、犹犹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说得意的时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时候要泰然处之,别把它看那么重。

  这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六个然,不就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观吗?是不是很有道理?

  还有四看。这四看,其实也很有意思的。看什么?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够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四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很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这些都是在更高的思想层面中来讲的,因此叫做哲理养生。

  我觉得中医在养生这个方面非常深入,从生理到心理到哲理,都考虑到了。我们现在很多的病都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治疗上。但全世界都开始认识到人们的亚健康的状态是越来越严重了,而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心理越来越不健康,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所以心理层面的治疗现在也被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中国现在在拼命地学人家,其实这个方面中国的资源是最丰富的。

  现在我们还没有哲理方面的治疗,甚至于还没有意识到治病还要从哲理方面去治,其实哲理方面的治疗就是培养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觉得这对人的健康而言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要心胸开阔、心境平和。

  心胸开阔和心境平和,应该说停留在心理层面上还解决不了,必须到最高层次,即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个认识层面才能解决。所以仁者寿,这句话绝对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到。

  我想中医理论核心的落脚点就在养生上,即是治病于未病。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的思想,不是仅仅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实际的病,而是从整体上来治疗。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各方面进行总体调节。也就是把一个人看做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生病不可能只是这一个体某一个部分单方面孤立地出问题了,一定是整体上面都有问题。

    11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