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什么是养生与养心

保燕分享

  健康的根源在心不在身,一切法由心生,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养生与养心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贵在养心

  所谓:一切唯心造,万法皆由心。这里心便是纲,身既是目,刚举则目张。养心的功夫到家了,其他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从五行理论来说,心属火,火旺则五心烦热,诸病丛生;火虚则五内不调,四肢乏力。所以,“火”的控制很重要,控制的好,可以起到实时温补的作用,身体安泰。一旦失控,便会被邪气乘虚而入,导致或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心为主宰,心安则体健,心乱则气滞,气滞则病侵。

  所以你看你的周围,凡是整天心浮气躁、容易生气的人,大多身体素质不会很好,总会或多或少的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

  因此,身体健康与否,除了合理膳食、戒除烟酒等等有一个科学的生活习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一个舒畅祥和的心态才能睡的香、吃得香,才会身体棒。

  当然,如果再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持之以恒,那就叫内外兼修了。

  然而,人之一生,有很多事是不尽如人意的。所谓:人生有“八苦”也,又怎么会轻易的完全断绝烦恼呢?当面对诸多烦恼的时候,又如何才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呢?况且,上面说的只是心态的问题,还没有到“养心”的地步。只不过良好的心态是“养心”的基础而已。

  养心的基本条件

  1、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养心的基础。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迥异,接受的教育、熏陶自然千差万别。那就导致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不一样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各有千秋,这里无所谓什么对与错。对与错是相对又能相互转化的,是认识论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多元化的畸形繁荣的文化氛围里的人们,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呢?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又怎么会有相同的答案。

  可无论怎样的不同,起码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有一样的“生老病死”;都有一样的“七情六欲”;都有不同的“远虑近忧”。

  那么,推而导之,幸福的前提是强健的身体,可各种各样的烦恼都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可怎么才能尽量的少些烦恼的,所谓“离苦得乐”,如何才能做到呢?佛祖说:化烦恼为菩提,可这个问题就大了,如何化?可以说:境随心转,可以说:倒果为因,可以说:烦恼本即菩提,无须化。但这是“道理”,可境到临头自会乱,何益?不说也罢。

  其实,烦恼每个人都是无法逃避的,人之一生,“七情六欲 ”自然存在,何谓“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何谓“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也。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可是,就算我们明明知道这些道理,但谁会没有“七情”?谁会断绝“六欲”,哪个会少一分?所以,我们都是普通人,种种烦恼,反正都是要面对的,既然如此,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直面人生、正视问题,不回避、不气馁,以积极的心态、以平常的心态、以利人利己的心态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烦恼便不攻自破。

  总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些,总是把他人的利益看重些、总是以一颗真纯的善心去待人接物,那你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利人才会利己,自私会陷入贪婪的泥淖,贪婪会吞噬掉你的真纯和灵性,幸福就会背道而驰。

  “贪、嗔、痴”都不是独立的存在的,贪心起便是愚痴了,满足不了贪欲,便会升起无名火,“嗔”便如约而至了,等到你“贪嗔痴”具足的时候,你的傲慢心便来了,随之,你便会整天疑神疑鬼,恐怕别人把你的财富、名利夺取。于是,便会夜不安寝、食不甘味,久之,疾病便乘虚而入了。

  所以积极向上的便是阳光的,阳光的当然对身心就是有益的。而萎靡不振的、颓废的、沮丧的、忧郁的、嫉妒的、贪婪的、怨恨的、愤愤不平的等等心理,都是“贪嗔痴慢疑”的种种表象,是与培育良好的心态背道而驰的。同时,对自己的身心是恶性的刺激,久而久之,便会愁肠百结、郁郁不欢,甚至产生自闭、妄想、抑郁、变态等精神疾患。对身心的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让自己阳光一些吧!

  怎样让自己阳光一些呢,我明明被误解、被冤枉、被欺辱……,还让我怎么淡定?怎么阳光呢?

  我也有过上述的心路历程,被误解过、欺辱过,当时的感觉是委屈、怨恨。但是,这个心理像乌云一样遮着我,无法排解。于是,我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整天琢磨着怎么“雪耻”,暴戾的魔鬼蠢蠢欲动,还好,理性终于战胜了冲动。后来我发现,这个心理状态没意义,无法改变什么。后来读《心经》、《金刚经》、《六祖法宝坛经》、《道德经》,读《南怀瑾文集》,读很多大师们的论著。我终于读懂了“嗔恨心”是个双刃剑,害人害己,也是无能的表现,真是要不得。我终于弄明白了,欺辱你的人,是你的磨刀石,只会让你的智慧更锋利,让你的心志更坚强,让你的步伐更坚实,让你的心境更淡定。

  后来我总结一句话说给朋友听:给你磨难的人一定是你的贵人。还说了一句话:拒绝磨难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拒绝享受痛苦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就算我们生如草芥,无需成就什么大事业。但是当我们面对磨砺的时候,何不学会淡定些呢?反正都要面对,与其针锋相对,不如倒果为因,化干戈为玉帛、拨乌云见蓝天。

  有句老话:吃亏人常在。

  总之,尽量的让活着的分分秒秒,让自己的心常处于一种恬淡的氛围里,这样你给人的感觉会很安详、很平易,低调而不浅陋,虚怀而不自卑,遇事冷静理性,才会沉着果断处理好事情。

  这样以来,你的人缘就会好些,你的工作质量就会高些,你的关系协调就会活些。你的快乐自然就会多一些。

  但是做到这些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宽容、忍让、坦诚和博爱。

  做不到,是自己的问题,努力修正吧。

  2、良好的知识修养可以使“养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句话:无知者无畏。一个人缺乏知识修养,对道理的认识就不会到位,就难以辨明是非,就容易率性胡为,做些损人害己的傻事来。

  其实知识修养的关键作用,我认为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修养”。所谓的“修养”既是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专心致志、凝心聚神的汲取知识的营养,领悟人生、社会、自然的道理。如果是,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修养”的过程。一朝一夕倒也未必有什么成效,但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日复一日,久而久之,你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境界,那就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了,这个过程就是“修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就有意无意的进入了一种“窈兮冥兮”的状态,这是什么状态?这是功态。这种状态会形成一个祥和的“场”,在这个“场”里,你的身心都会受到温润的滋补。(所以,现在一些关于人生哲理方面的文章冠名以:心灵鸡汤,大概便是此意吧。)

  因此而受益的大知识分子很多,如近百岁高龄的季羡林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年近九旬的国画大师易图境老人、九十三岁高龄的国医大师朱良春等等很多。古代更是不胜枚举,如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据可考证的活了一百岁,北宋大诗人陆游八十五岁,而长寿之王、中国养生学的创始人彭祖的年龄就更玄奇了,据说活了八百岁,实际可考的也有146岁。

  知识改变命运,看来是不错的。不仅改变命运,还能延年益寿呢。

  你的知识积累越是丰厚,你对宇宙、自然、人生的认识就越通透,你就会深谙虚怀若谷、平常即道的道理。你的心胸就会愈加豁达、敞亮。因为你站得高了,看得就会更宽阔、明晰。就不会为世俗间的琐碎心怀芥蒂、纠结不清,就更加圆活自如的处理一切事情,而不会被种种烦恼所羁绊。

  这里要说明一点,现在的知识点很宽泛,不是什么知识都有这个功效的。我还是建议大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还是研读些经典吧,古代的、现代的,都好,因为那才真是智慧的结晶,那里有启迪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3、常怀一颗爱心、善心是“养心”的关键。

  说到这里,会有人骂我,这不废话吗?谁没有善心啊,谁也不是黑心烂肺的。我没有这个意思,请注意了,我是说:常怀一颗爱心、善心。这个“常”就是指时常,而不是同情心来了,就感动一阵子,做些善事儿;谁惹着你了,就不讲什么爱不爱心了,恨不能立马让冤家出门撞车。这就不对了,这就不是善心了。大家相处,既没有国仇,又没有家恨,何苦因为一点点不快而心生怨怼呢?大可不必吧。

  常言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果每个人都心怀诚敬心,心怀一颗善心,做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还有什么矛盾不可以化解呢?

  我说的善,不是毫无原则的迁就、随和。而是襟怀坦荡,真诚相待。遇到亲友或同事需要帮忙的,就不遗余力的去帮;但遇到他们犯了错误就该直言不讳的指出来,并努力帮助他改正。这样以来,你一身正气,也许一时亲朋不会理解、接受,甚至会误解你,但是天长日久,就会被你的挚诚所感动,所有的疙瘩就会解开。这种善心是“至善”,这种至善做作不出来,发自内心、源自自性,随心而发,不加矫饰。这种人心境明亮、处事磊落,自然正气浩然,让人钦敬。

  还有就是尽量减少身上的戾气,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种气质,平时也许显现不出来,但是遇到伤害或欲伤害其他生命的时候,这种戾气就暴露无遗。这个问题很重要,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的,这里涉及一个“杀生”的问题。由于为了随顺,为了和光同尘,所谓方便缘故,我没有戒荤,但是我一直主张在饮食上要多素少荤,这样本来就可以有效减少身上的戾气,更何况很多人喜欢买来“鸡、鸭、鱼、羊”等小动物在家里宰杀,这是我极力反对的。二十多年前我就在家里立下了一个戒律,不许在家里屠宰动物,妈妈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但她由于早年受到的是新式教育(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以本来对这些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但是,对我的坚持,她居然十分支持,就这样,这个“家规”就算立了起来,妈妈九十多岁高龄去世已经八年了,这个规矩一直到现在没有破。

  这个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问题了,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这个不可勉强。不过建议大家看一些大师们对“杀生”的论述,我想有缘人一定会大受裨益。

  我这里讲不要杀生,只不过是觉得这样做会使自身的戾气少些,内心会安详很多,对培养正气有帮助,仅此而已。

  同时,有意识的培育自己的善心,有助于化解身上的戾气,会使自己清静很多、柔和很多,自然正气充盈、心气舒泰,邪气难侵了。

  而且,有爱心,待人和善的人,会给人以亲和力,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喜爱。反过来也会给你的身心形成一个良性刺激,会营造一个身心舒畅、温馨的生活、工作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向水学习,就对了。

    11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