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故事大全>励志故事>

创业失败小故事

秋燕分享

  常去自己被蛇咬过的地方看看,创业者必有所感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创业失败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创业失败小故事篇1:极速膨胀的9块洗

  痛点:极速扩张、烧钱

  这是一位90后创业者。

  去年底他的艺术品电商项目遭遇困境,资金链出现问题,团队遭遇大规模裁员。

  18岁那年,他第一次为年少轻狂、轻率鲁莽买单,代价是50万人民币。

  2014年初,刚入大学校门的徐决定休学创业。他针对学生群体“洗衣难”的问题,推出了一款洗衣O2O产品,叫“9块洗”。顾名思义,9块钱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袋洗衣服务,通常每个袋子可以装进3-5件衣物。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群体的真实接受度在20%~30%。这完全达到了他们的预期,之后他去拉拢洗衣厂,走一遍流程下来,每袋成本基本控制在5块钱以内,4块钱净利。随后,他迅速组建了客服和学生代理,团队逼近20人。

  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徐开始到处找投资。期间,他跟一个对校园项目感兴趣的投资人达成协议,投资500万出让15%股权。限制条件是根据项目进展分批打款。

  当时,他只有18岁,一个想法和BP。

  拿了钱之后,他欲望极速膨胀。并开始不断招客服电销,团队也从小民居迁往CBD,购置了富余的桌椅电脑,月开销达到了10万。他当时的想法是3个月之内团队必须达到50人。

  但他没料到的是,2014年下半年,e袋洗发力疯狂铺市场,徐感受到了压力和恐惧。

  “自己的团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与之抗衡,以e袋洗的体量,只要简单的模式复制就可以把自己吃掉。”

  他认为这是一个已经看得到结果的战争,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能力。同年8月,徐跟投资人沟通,主动终止了项目,投资人也随之撤资。

  “我太追求速度了,包括后来的投资人让我慢一点做事情,但还是感觉停不下来,这两年里,真的是拿钱砸出来的经验。我反复提醒自己慢一点,但性格还是太急了。”

  创业失败小故事篇2:未盈利的大师之味

  痛点:内部纷争、烧钱

  “还没有实现盈利,我们的资金已经枯竭。”

  说出这句话的人名叫范新红,他是大师之味的创始人。

  昨晚,一封告别信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他在信中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透露了他自己的心情。

  生与死只在一瞬间,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创业者身上。

  菜品都是由五星级酒店的顶级名厨研发,而雇佣名厨无疑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们采用签约分成合作模式,在加工上,我们和中央厨房合作,从而将我们的房租和人员成本降到最低。

  范新红曾无不骄傲地向世人表示,在大师之味,39元可以吃到进口法国鹅肝、澳洲牛肉,还都是套餐——一个主菜、三个配菜、一份主食。

  他们一群餐饮的门外汉,像升级打怪一样一关一关的往前打,冬天没有暖气的办公室,伙伴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办公,人手不足,就一个人兼市场、运营、客服、产品、配送员;

  最直接的危机来自于融资的困难。

  他面临的三大挑战:资金上要尽快完成新一轮融资、业务上要尽快找到新的加工方、模式上要尽快调整到位。

  最初,曾有初创基金曾主动找过他们,愿意投资,但因为内部原因最终擦肩而过。

  另外,重运营的外卖市场也曾让范新红这位“门外汉”焦头烂额。他曾细数了创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人情世故。

  “800平米的中央厨房动不动停水,不是因为管道坏了,而是因为给物业小哥少送了一包烟,动不动停电,不是因为线路烧了,而是因为没有请工程部吃饭,餐品加工间被检查,不是因为食品卫生而是因为过节少备了两张卡......”

  其实,大师之味并不缺少订单,只是,这种没有掌握任何渠道和话语权的餐饮结构改造,最终受制于人。

  最终,越来越力不从心,最后只有裁员关张。

  创业失败小故事篇3:烧钱过快的功夫洗车

  痛点:非刚需,烧钱

  过去一年,整个汽车后服务O2O进入洗牌期,洗车领域受到重创,洗车O2O企业几乎已全线阵亡。

  “即便你知道很多其他人遇到的坑,也不能保证你就掉不下去,只是你掉下去的时候,不那么意外罢了。”

  苏锐,功夫洗车创始人,2014年8月,他开始筹划功夫洗车。

  功夫洗车和其他洗车O2O项目没有本质区别,表面看上去都很类似,只是可能内部的短期战略、组织架构,还有一些运营细节会有所不同。

  但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所有的手艺人凡是在非高溢价的情况下提供上门服务,其实都没有顾客到店划算。

  我们的核心成本是人工成本。我们基本保证技师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干得好的能拿到5000~6000块钱。你得保证技师在你这儿不比在店里得到的回报少。

  而当时有很多同业企业给技师们开出了不切实际的薪酬,随随便便5000~8000块的月收入。这也给我们在人员问题上造成了特别大的困扰和压力。

  后期我们觉得,预期的模式没有得到验证,又正赶上资本进入了收缩期,钱不那么好拿了,最终项目关闭。

  在我们关掉项目的原因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觉得当时融不到钱了。

  我们最初构想的商业模型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洗车本身是微利的。所以要将洗车作为跟车主建立关系的纽带,在洗车基础上推其他服务,比如美容、快修等。

  第二,洗车的时间撮合成本不是很高。你只需要在顾客要求的时间点之前把车洗好,至于你具体几点过来洗,顾客并不关心。

  现在很多O2O项目,成本不降反升。

  2015年,O2O搞得太热了,大家不停地细分去寻找机会。我相信这里面的核心逻辑是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用。

  创业失败小故事篇4:野蛮生长的蜜淘

  痛点:单一模式、错误转型、烧钱

  蜜淘终究没能挺住。

  2016年3月底,多家媒体报道称,跨境电商蜜淘被京东收购,这一消息遭遇京东方面的否认。而现实却是,蜜淘并非被收购而是倒闭。

  蜜淘如今的局面,不是跨境电商市场的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2014年,没有任何海淘经历的谢文斌踏上创业之路,带着“海淘”梦想创立了蜜淘。

  一开始他只想做一个海淘导购或代购模式,接入国外网上购物商场,并将运转公司、第三方支付等服务集成在后台,消费者自主完成购物环节。

  谢文斌显然也看到了代购的瓶颈,在参考唯品会、聚美优品的模式后,2014 年 6 月,蜜淘转型B2C自营海淘电商,通过特卖的方式,每天上线一个爆品。而爆款做法却不被业内看好。

  因为平台还是要回归到解决更多用户需求,而不是单纯打爆品。蜜淘的爆品特卖思维并未获得想象中的成功,当时蜜淘的月交易额只有几十万,增长速度也只有 30-50%。

  “电商就是靠广告砸出来的,各个平台都是如此。”

  “电商就是这样,必须得不断地做活动。”

  这是蜜淘CEO谢文斌曾说过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曾经的这个模式是疯狂烧钱的,同时也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弊端。

  2015年初,跨境电商市场走进了价格战的死胡同。各大跨境电商纷纷参战。在资本、流量、品牌背书等资源都雄厚的巨头面前,蜜淘的优势开始变弱。

  一旦进入大促的怪圈,平台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大促刺激销量。但有时的价格战也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制约。

  某种程度上投资人理解电商为什么要烧钱,但是烧钱打价格战,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用户留存率,二是用户重复购买力,三是商品毛利率。

  如果三个条件都高,当然可以打价格战,如果三个条件都不高,价格战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2015年9月谢文斌主动放弃了全品类的全球购运营思路和价格战的营销手法,退守到了韩国购的小而美市场。

  讽刺的是,由于蜜淘从全球购业务转型韩国购,很多业务部门不做了,公司大幅裁员,与此同时,公司将于年后解散的消息在内部扩散开来。

  谢文斌的最后一次选择带来的并不是蜜淘的蛰伏,而是消逝。

    235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