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故事大全>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事半功倍成语故事

芷红分享

  事半功倍指办事费力小而收效大,那么你们知道该成语怎么来的吗?关于它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事半功倍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事半功倍成语故事

  孟子对他的弟子公孙丑说:“齐国人有句俗语:‘纵有聪明,还得趁形势;纵有锄头,还是待农时。’趁当今的时势,推行仁政就很容易。统一天下的圣君不出现的时间,历史上从来没有比这段时期更长久过(自周文王、武王至今几百年了);百姓在暴政下所受的折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这样厉害过。饥饿的人不挑剔食物,口渴的人不挑拣饮料。人民盼望仁政,如饥似渴。孔子说过:德仁的流行,比骚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在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若施行仁政,人民喜迎仁政,就像被倒挂着而得以解救出来一样。所以说在人民极困苦时推行仁政,比古代君主要少费一半的力,而其效果却要大一倍。只有当今时机最恰当。”

  故事出于《孟子·公孙丑上》。原文阐叙推行仁政要抓紧解民于“倒悬”之时机,可“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怙恶不悛成语故事

  “怙恶不悛”怙:依恃,坚持。悛:改过,悔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坚持作恶,不思悔改。这则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攻打郑国。为了挑拨卫国与盟国陈国的关系,郑庄公派使者去陈国要求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

  没想到,陈桓公竟然看不起郑庄公,拒绝与郑国结盟。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道:“要立国,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应该答应郑国的要求才对。”

  但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建议,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它们才是我们陈国的大敌。而区区一个郑国,能把我们怎么样!”

  郑庄公知道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后,非常愤怒。公元前717年,他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后来,史学家对这段历史作了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言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悔过,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轰轰烈烈成语故事

  【出处】宋·文天祥《沁园春·至元间留燕山作》: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轰轰烈烈”原来是由“轰轰”和“烈烈”两个词组成的。“轰轰”形容车马众多之声,也形容各种爆发的巨响,有声势浩大的意思。晋朝大学问家左思在他著名的《三都赋》之一的《蜀都赋》中,曾有“车马雷骇,轰轰阗阗”的句子,这正是“轰轰”这个词的本义,意思是:车马众多,声震如雷。阗阗:指很多人行路的声音;车声;雷声;崩裂声;总之是声音盛大的意思。“烈烈”:一般用以形容猛火燃炽、火焰旺盛、火光灿烂的样子。早在《诗经》《商颂·长发》篇中便有“如火烈烈”的句子。

  “轰轰”、“烈烈”两个词之所以能联用在一起,不是偶然的;因为“轰轰”和“烈烈”都带有盛大、壮丽和威武的意思。宋朝文天祥在为唐代骂贼不屈而死的忠臣张巡庙所题的“沁园春”词中,有“骂贼张巡,同心许远,皆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节,百炼之钢。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在这首词中,“烈烈轰轰”是文天祥对于张巡(以及许远)的威武不屈的正气的歌颂,也是文天祥自己的刚正光明、烈火似的民族情操的流露。

  后人用“轰轰烈烈”形容声势浩大,气象雄伟。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1.励志成语小故事有哪些

2.励志成语故事电子版

3.励志成语小故事

4.不常见的励志成语故事

5.励志成语小故事精选

    410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