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古代知识>

5个历史小故事

慧良分享

  一说历史大家就会觉得我们中国历史很厚重,其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还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的,小编整理了5个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康熙哭师

  话说清朝的顺治皇帝,为找个德才兼备的太傅,把太子玄烨也就是以后的康熙皇帝尽快培养成才,在文华殿摆下了御宴。席间,顺治皇帝向群臣说道:“朕有一事不明,请众爱卿给朕释疑。”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问道:“人言耳大有福,朕是君,尔等是臣,为何反而朕的耳朵小,众爱卿的耳朵却大呢?”

  文武官员一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众人面面相觑,个个噤若寒蝉,文华殿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突然,有一人朗声答道:“万岁是龙,所以耳朵小;臣等是象,所以耳朵大。”

  顺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问题的竟是列于朝班最后排的翰林庶吉士郑天经。顺治皇帝顿时来了兴趣: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不敢回答,而一个小小的七品庶吉士却敢直面龙颜,看来此人是够有胆识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实学如何,便问道:“爱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还是书籍上记载的呢?”

  “臣在万岁面前岂敢杜撰!这是写在(《百藏经》第十三篇上的文字。”

  此书是佛学巨著,顺治皇帝即命太监从藏书楼把书找来,竟是几十捆竹简,足有几百斤重。郑天经向前翻开竹简,很快就找到了这句话。顺治皇帝龙颜大悦,觉得太傅人选非他莫属,便下了一道口谕,破格任郑天经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变成了二品官,若是别人岂不要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郑天经竟还“得寸进尺”,启奏道:“若让微臣教太子,必须立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皇帝竟也连连答应,让郑天经与太子玄烨约法三章,成了师生。

  年幼的玄烨,很贪玩,不好好读书,但郑天经丝毫不为皇权所惧,该怎么罚还是怎么罚。

  有一天,郑天经让玄烨背书,玄烨非但背不出来,还嬉皮笑脸的,郑天经勃然大怒,便紧紧拽住玄烨,两人同跪在太阳下。六月骄阳似火,玄烨热得汗流浃背,皇后见了,心疼地一把抱住玄烨,大骂郑天经不通人性。她还气急败坏地吵吵嚷嚷:“我的儿子读不读书,将来都要做皇帝,何必要受这般窝囊气!”

  郑天经听了,气得一时竟忘记了臣子的身份,对皇后义正辞严道:“臣身负教诲国之储君大任,只牢牢记住了一条理——树不剪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儿童不读书,定然变蠢猪!这书让臣教臣就教,不让教,臣就回乡下躬耕陇亩去!”说着脱下了官服,扔掉了顶戴花翎,扬长而去。

  郑天经回到住处打点行装,还没有离开宫,便有一太监飞奔而来,传下皇帝口谕,宣他到东宫去。郑天经昂然来到东宫,见玄烨正跪在顺治皇帝的脚下,他心里就明白了,便也跪倒在地,为太子求情。顺治皇帝亲自搀扶起郑天经,给他赐了座,又喝令玄烨道:“小奴才,快给你的恩师跪下!”

  旁边的几个大臣都劝谏道:“不可不可,哪有储君给臣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亲师,世间五至尊,谁人不拜?谁人不跪?难道玄烨这个当学生的就不能给恩师下跪?”

  玄烨规规矩矩地跪在了郑天经面前。

  自此以后,太子玄烨再也不敢在太傅郑天经跟前放肆,且虚心求教,而郑天经从太子的进步中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既聪明又顽皮的学生,师生相处甚欢,太子玄烨不觉也成了博学之士。

  在康熙皇帝继位的前一年,郑天经由于身体欠佳,便乞准退隐,回到了故乡苏州。

  岁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时的康熙已经捉鳌拜,灭三藩,成为成震四方的一代英主。

  康熙在下江南时,路经苏州,又想起了当年苦心把自己培养成才的郑天经老师,便想前去探访他。郑天经听说康熙要驾临忐忑不安起来。他耄耋之年,胆子越变越小了。想起当年执教太子时的过分严厉,就有些后怕。且由于他长期隐居山林,也不知道当年的太子,现在的康熙性情变得如何。如若追究起来,郑家可有灭门之灾啊!郑天经不由陷入苦苦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銮驾到了郑府,只见郑府已经孝幔高挂,丧联贴起,郑府里的人全都披麻戴孝,放声痛哭——原来恩师郑天经已于昨晚与世长辞了。康熙闻讯放声大恸,三步两步抢到灵柩跟前,手扶灵柩,边哭边诉;“学生来迟了一步,竟无缘见到先生一面!”内心悲痛的他,让人打开棺盖,以瞻恩师遗容,悲恸处不由吟起念师祭文。

  当康熙念到“感念师恩,感念师情,眼泣泪血,心如刀绞”时,棺材内平躺着的郑天经,突然坐了起来,拉住康熙的手泣不成声。原来这是郑天经使的诈死之计。心想皇帝见他已经死了,也就不会再株连他的家族了。结果事情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随行的文武大臣,看到这种师生情深的感人场面,也不由动容。宫廷画师姜嘉瑜,感动于康熙与郑天经来之不易的师生情谊,画下了金殿选师、东宫跪师、郑府哭师三幅画,让此情此景在画中得到了永恒。后来,康熙将这三幅画带到了京城,挂在了自己的寝宫里,留作永久的纪念。

  乞巧节

  从前,天上住着巧手的织女。她每天坐在织布机前编织云锦(jǐn),供王母使用。姐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mèn),便悄悄约她下凡游玩。

  人间的牛郎是个忠厚老实的青年,他孤身一人,每天只有老牛做伴。

  这一天,牛郎遇到下凡的织女,便请求她留下来。织女也喜欢这个淳朴(chún pǔ)的青年,就答应了牛郎的请求。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gēng)女织,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宝宝。

  可是,王母知道织女偷偷下凡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qiǎn)天神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孩子,在老牛的帮助下马上就要追上天神了。可就在这时,王母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zān),往他们中间一划,霎(shà)时间,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横在了牛郎和织女之间。

  牛郎和织女,难过得放声大哭。

  忽然飞来许多喜鹊(què),搭起一座横跨天河的拱(gǒng)桥。牛郎带着孩子们登上鹊桥,终于和织女相会了。

  王母见此情景,也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所感动,便同意每年的这一天让牛郎和织女见一次面。这一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

  人们为了纪念织女,并且希望女孩子们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就在这一天摆上瓜果,希望织女能品尝瓜果并传授手工技艺。

  尧王嫁女

  尧王有两个女儿,大闺女娥皇是养女,小闺女女英才是尧王亲生的。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每次出巡,总是带着她们一起去。

  尧王经过多次考验,觉得舜是个可靠的人,就将国君禅让给他,又决定将两个女儿嫁舜为妻。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的“尧之二女,舜之二妃”。

  娥皇和女英要同时嫁给了舜,姐妹二人心里都很高兴。惟有尧妻心存一桩愁事,她总想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女英为正夫人,让养女娥皇为偏房,尧王坚决反对。尧王出了三道考题,以才定先,能者为师,智者为导。尧妻只好同意。

  第一道考题:煮豆子。

  尧王给两个女儿各十粒豆子,五斤柴火,先煮熟者胜。

  姐姐娥皇长年做饭,很有经验。锅内只倒了少量水,杯水车薪,时间不大,一会儿就煮熟了,柴还有余。妹妹女英却相反,盛了一满锅水,水多柴少,柴火烧尽,水还未热,当然豆子更谈不上熟了。尧妻心里真不好受,嘴里却无法说。

  第二道考题:纳鞋底。

  尧王笑着让老伴取来一双鞋底和两把绳子,分给两个女儿,每人一只鞋底和一把绳子,谁先纳成,谁就为胜。姐姐娥皇常纳鞋底,又熟练又有窍门;她把长绳子剪成短节,纳完一根再纳一根,不到半天工夫,一只鞋底就纳成了,还纳得平平展展,又好看又耐实。女英用长长的一根绳子纳,很费劲,绳子不时打结,半天连半只都没纳好,还是歪歪扭扭,针脚也稀,又不平展。尧王不言语,尧妻心里非常生气,暗暗盘算,准备对策。

  临出嫁动身之前,尧王又出了第三道考题:比谁快。先到历山坡舜帝的住地者为胜。

  这时尧妻说话了:“娥皇是姐姐,理应坐马车,三马一车更排场。女英是妹妹,理应骑走骡,单人骑骡更一般。”尧王明知有偏,想据理力争,可是出嫁的时辰已到,来不及了。只得如此,让她们去吧。

  妹妹女英骑走骡,抄小路飞快跑,姐姐娥皇坐马车慢慢前进。事有凑巧,女英走到半路,走骡突然下驹了。气得女英骂道:“该死的骡子,偏在这时候下驹,真误我的大事,以后别下驹了。”所以,骡子从此再不下驹。骡子下驹的地方,也因此得名为“落驹村”。

  这时,娥皇的马车也赶到了。娥皇见妹妹急成这模样,知道出事了,立即下车把女英拉上马车,一同奔向历山坡。

  舜帝和娥皇女英成亲后,对两个妻子百般疼爱,没有偏正之分。姐妹两人也齐心协力辅佐舜帝治理天下,做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仙人桥

  在中嘉山东麓有一条清水山涧,常年水流不断,汇入鲶鱼洼(今明光分山岭水库),沿涧向东有一天然石桥,高约3米,跨度约8米,一巨大拱形横石跨于两竖石之上,丰水期涧水流急从横石飞流而下,形成瀑布。加上石桥两边的茂密绿树和挂在山角的落日,气势壮观、景色怡人、美如仙境。《安徽省志稿》记述嘉山旧貌中"……双峰挺峙、有巨石横亘如桥其下广数丈,内有石床石凳,可以坐卧,每逢大雨,石梁上瀑布奔泻如帘。"描述的就是此处。当地老百姓称为"仙人桥"。

  相传,石门口白发道长因山下西徐村徐财迷借去了五十只银碗赖着不还,一气之下关闭石门,来到了人烟稀少、自然景色绝好的中嘉山。白发道长在中嘉山转悠了几天,最后才选择了此处,添置了石床、石桌、石凳。

  白发道长是个善人,每到一处都和当地的贫苦人相处很好,常帮助农夫、樵夫、猎人。因石桥洞里住着个道长,深山里有了香火,樵夫、猎人们时常把此处作为歇脚处。因石桥洞无遮无拦,每有人在此处歇脚,白发道人都和人聊上几句,谈到投机处,常常有樵夫、猎夫看不到太阳了才匆匆回家。一天,一个樵夫打柴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还没到石桥洞樵夫就已抬不动腿,浑身打颤栽倒在山涧边。白发道长发现后慌忙将樵夫扶入石桥洞躺下,将被毒蛇咬伤已发紫的那条腿放平,双掌在上下摆动几下,同时深深吸了口气,然后双掌放在离腿约寸余的地方,樵夫感觉有一股强大的暖流随白发道长双掌的移动而流动。不一会从伤口处流出了黑紫色的毒血。白发 道长才停止了用气,站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珠说:"命保住了,可你要休息两天后才能干活。"说着白发道长从一个葫芦里倒出一粒黑色药丸给樵夫服下。樵夫问道长:"您老是郎中?"道长摇摇头,然后用手蘸水在石桌上写"山人",写好后又用手擦去了一半,樵夫不识字也不懂什么意思。天不早了,樵夫将一担柴放在石桥洞旁一拐一瘸地回家了。

  樵夫回到家,把遇到的事情讲给村里人听。村里有个识几个字的聪明人,他琢磨着白发道长写字又擦去一半是什么意思,想了很长时间他才"啪"地拍了一下脑门说:对了,山人应是"仙"字,写好后又擦去了一半,分明说是个修炼的半"仙"。人们认为他说的对。第二天村里就有去找白发道长医病,凡去的人都满意而归。就连一个失明多年的瞎子,经白发道长医治都重见了光明。白发道长不收金银、不收礼物,人们无以为报,又过意不去,后来大家捐资在石桥旁修建了一座庙,取名"山人庙"。人们按白发道长的身形相貌在庙里塑了一尊泥像。凡来求白发道长治病驱邪的都在庙里敬香磕头。

  后来白发道长修炼成仙被招上天宫,每逢初一、十五还返回此处,为百姓排忧解难。

  风风雨雨千百年,山人庙不知何时倒塌了,连碎砖都找不到了。人们为了纪念白发道长,把此石桥叫着"仙人桥",一直到现在。

  

    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