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孟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坤杰分享

  孟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

  孟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摘要】孟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40余年,他用自己毕生的经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提出的乐于教育、开启民智、重视提高教师素质、重视道德伦理教育、重视环境教育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仍有重要启迪作用。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回答“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一根本问题大有裨益。

  【关键词】孟子 乐于教育 开启民智 道德伦理教育 环境教育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哲学的引领。对于当下中国教育而言,想清楚“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牢笼,回归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源于实践的朴素教育观念至今仍闪耀着非凡的智慧光辉。

  以教育天下英才为人生一大快乐

  教育者必须首先树立乐于教育的思想,以教育为人生之乐趣,才能切实搞好教育。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提出乐于教育的思想。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王天下者不与存焉。”①孟子的“君子三乐”的第一乐说的是“为人子”之乐。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友爱兄弟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教育的要义。我国古人在创造文字时,“教”字是由“孝”与“文”组成的。“教”为什么要“孝”与“文”相连?其用意在于:一是说明学习首先是从孝道开始的;二是说明“孝”是文明之举。“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说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之乐。这就是中国传统中可贵的“正气”、“骨气”。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的是“为人师”之乐。教育者首先要乐于教育,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这是为人师的快乐。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信息化的特点非常突出,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决不能是单单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而必须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是育人的艺术家。因此,可以说教育是一种既崇高而又充满艰辛的工作,它需要教育者树立乐于教育的思想,并付出艰辛的劳动。但当教育工作者经过苦的磨练,亲眼看到自己培养的青年人成为有用之才,自然又感到莫大的“乐”。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之乐”,表明他已懂得教育工作的乐中的“苦”。教育工作的“乐”,来自教育工作的“苦”,只有从苦中磨练,才能迎接“乐”的到来。孟子乐于教育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坚定其职业意识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贤者应自觉负起教民的责任

  孟子主张开启民智,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认为贤者应自觉担负起教民的责任。他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②孟子认为上天生育人类,就是要让先知启发后知,让先觉带动后觉,启发民众,这是先觉者的责任。人必须要接受教育,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升人,把人从动物中真正区分出来。“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③如果人生在世上,仅知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而缺乏教养,那就跟禽兽差不多。所以,贤者必须重视对民的启发和教育,使他们明人伦、知礼义,自觉克服动物本能,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古人往往把教育和国事兴衰连在一起,“国之政事,未有不成于学者也。”温家宝在《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一文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古往今来的许多事例证明,素质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

  当前,科技和人才也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强大的教育作为支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无疑将成为空谈。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素质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在科学技术发达、专业分工极精细的现代社会,教师毫无疑问地肩负着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师的素质是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孟子主张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④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如果要让别人明白,首先是教育者自己要明白,如果自己还是糊里糊涂,就不可能让别人明白。孟子讲的这个道理浅近而深刻。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有素质高而又能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者。孟子反对“好为人师”,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⑤那些“好为人师”者既无道德又无知识,还犯有自以为是等毛病,这样的人是不够资格从事教育这一崇高职业的。

  孟子重视提高教师素质的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今天,提高中国教育的质量,其关键仍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在当前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各大院校都在扩张,校园越建越大,大师越来越少。办好教育当然需要规模,离不开“钱”,但是从长远看,“钱”主要应花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使教育者首先受到教育,以此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

  孟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他始终以培养有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的人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这是孟子教育思想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人的独具的特征。

  孟子继承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想,主张对人民先富后教,在解决人民的温饱之后,再施以教化,这样人民便于接受。孟子用以教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也,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⑦庠、序、校是夏、商、周三代学校的名称,而学是三代共同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明人伦”,“申孝悌”,也就是说,古代开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都了解和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⑧如果人人都能遵守这些道德准则,人人能“相亲相爱”,就不再有“犯上作乱”的行为,如此,天下就得以太平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⑨孟子重视教育,首先是从道德伦理的教育切入的。他把道德教化与国之兴亡联系在一起看待,足见深刻的洞察力。

  如何提高人的道德精神境界呢?孟子认为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与人的文化素质、精神修养、理想追求都有密切的关联,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的,他提出“申之以孝悌之义”,这就不仅是单单注意培养有道德的人,而其最高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精神境界的人。孟子主张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精神境界的人,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养就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刚正之气;二是锻造提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尚公的精神境界;三是养成和谐万物“乐莫大焉”的最高的理想精神境界。要想提高全民的个人道德素质,就要像孟子提出的那样重道德教化,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

  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人的本源是善的,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⑩孟子认为,人生而固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善端,这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但是,如果平时不注意扩充和培养,这种善良的本性就会逐渐的丧失。他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1} “仁”是人的心灵,“义”是人的途径,舍其途径而不走,失去善心而不懂得去寻求,多么可悲!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善性只是一种开端或萌芽,很容易丧失。因此,教育的功用,首先在“求放心”,去掉外来的邪念,保持固有的善性。所以,必须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影响。

  生存环境不仅可以移人性情,对人才智的增长影响也很大。“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之而求之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城街道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12}这一段引文是孟子和宋臣戴不胜的对话。孟子问戴:楚国有一个大夫,想要他儿子学好齐语,是请齐国人当老师好?还是请楚国人当老师好?戴回答:还是请齐国人当老师的好,由齐国人教齐语为好。孟子又说:一个齐国老师在课堂上教齐语,而课下与周围的楚国人一起说楚国话,虽然你每天鞭挞他,要求他学好齐语,也不可能学好;如果你把他安置在齐国城市里住它数年,虽然你每天鞭挞他,要求他不学齐语只讲楚国话,这也不可能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楚人学齐语,不仅是选择教师的问题,而且还要有一个学齐语的环境。只有置身于齐语环境之中,才有可能很快学会齐语。

  孟子这些重视教学环境的思想,对今天进行语言教育仍值得借鉴。

  
看了“孟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的人还看了:

1.孟子的哲学思想论文

2.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

3.浅谈孟子教育思想的论文

4.关于水的哲学论文

5.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

277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