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论文(2)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篇二
摘 要:哲学是关于各门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哲学不是给予,它只是唤醒。”本文旨在唤醒每一个热爱哲学的人来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思考离人们最近的生活哲学。
关键词:哲学;生活;唤醒
一、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哲学元素其实就存在于人的实践和生活之中。离开人的生活和实践,就不可能有哲学,也不需要哲学。哲学并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学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深入大众思想的深度,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盛宴,而应该是大众都可以享用的思想营养。
哲学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哲学家的哲学,这就是历史上或当代一些哲学家创立的哲学体系;另一种哲学是生活中的哲学。学哲学,当然要学习哲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只懂得书本上的哲学而不懂得生活中的哲学,那么这只能叫做书斋哲学,是书呆子的哲学,没有将哲学与生活点滴联系起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未能“学以致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哲学家比起任何其他人更应该从直观知识中汲取素材。因此,哲学从哲学家开始到每一个热爱哲学的人都应该永远注视事物本身,让大自然、世事、人生成为哲学的素材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
哲学来自于生活,是从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之物开始的。虽然哲学力图从可见的东西中寻求不可见,但是这种直接源于生活的观念是直观的、朴素的、非科学的,是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多数哲理都隐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同一个生活细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并且每个人会因不同的生活轨迹和体会总结出不同于他人的哲学;然而这恰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如同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感受这份独特地魅力。
二、生活中哲学无所不在
生活中除了0和1的哲学,伴随在人们身边的哲学原理还有很多,如同庄子讲的“道”一样,道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哲学也是无所在无所不在。哲学的无所在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独立自存的哲学问题,存在的往往都是具体的问题,人们需要将看到的某种直观的东西进行转化。对于这种直观马克思是这样理解的,“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的‘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哲学直观之间”,所以想要转化为哲学问题就需要将其加以提炼和联系;而无所不在是指,哲学就是存在于人类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之中,哲学问题不是既成的,更多的是需要哲学家和哲学爱好者去捕捉。
三、哲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强调哲学应重视生活来源,当然也不是说哲学只能顺应生活,按生活的逻辑重新改写哲学。哲学应该在深入生活世界的过程中重新发现新问题,进行新的思考与研究,并以新的理论形式干预生活并且优化生活。哲学应该以科学发现为依据,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但哲学在当代同样不可忽视社会生活所包含的所谓世俗生活,歌德曾说过,“日常生活比一部最具影响的书所起的教育作用更大”。马克思也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
现代西方哲学主张“走向生活世界”的观点,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哲学就应该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并以从生活中总结出来哲理以进一步指导生活。丹麦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在思辨哲学的批判中指出,“仅仅是从概念到概念,而不关心生活世界中人的具体存在,这是一种哲学的片面性”。哲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领域的象牙塔之中,而应该深入到鲜活的生活世界之中,去捕捉生活中的信息,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哲学研究只是用陈旧的哲学观点去“指导”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那么它不仅难以指导现实生活,而且还有可能面临被生活世界边缘化而被人们抛弃的危险。所以,哲学从生活出发,经过思考和提炼之后,最终还需要走向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指导。
在中国哲学中,这种直接来源于生活的哲学例子也是比比皆是,《韩非子·说林下》中关于以刻削即雕刻的道理来说明办事留有余地的重要性,他说:“刻削之道,鼻莫若大,目莫若小也。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皆然为其可复也,则寡败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到处有哲学问题,哲学家之所以是哲学家,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多了一双体察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性的哲学眼睛,这双眼睛就是哲学智慧。
随着当前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哲学也应赶上生活前进的步伐。以现实生活内在拓展的根本需要为指向,发展与繁荣哲学的真正尺度与评价标准也就得到了落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批判性与超越性,对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哲学提出了严格的品质规定。哲学的发展就需要直面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出发,渗透生活,做到批判和解构生活,从而建构现实生活的未来形态,使哲学与生活发展同步前进。
看了“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