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我身边的哲学小故事优秀论文(2)

坤杰分享

  我身边的哲学小故事论文篇二

  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需要应运而生的。总体来说,人类的管理经过本能、经验、科学三个阶段,而当下,正在由科学管理向哲学化进步。

  一、从本能管理到科学管理

  人类由聚居部族到城邦,最原始的管理,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供参考,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悟性”和个人的地位与魅力。那个时候,大凡优秀一些的管理者通常被视为圣人,他们是“上帝”或者“道”的化身,他们凭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开创了一些初始的管理理念,例如中国的“仁政”。东周“百家争鸣”的时候,诸子开始总结前人的智慧,本能管理已经进入了尾声,开始进入另一个时期——经验管理时期。

  当人类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时候,借鉴前人经验成为管理智慧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一般都精通历史,从历史中找到管理的得失和方法,《资治通鉴》也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但是,经验管理容易厚古薄今,而且经验毕竟是前人的经验,不可直接使用。更让人惋惜的是,中国的经验管理因循色彩和习惯都很浓重,以至于没有朝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

  科学管理起源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经过工业化的催动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今天为止,从泰勒到德鲁克,管理科学已经成了一门内容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的科学。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从科学管理向哲学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科学管理思想是不是人类最好的管理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中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历史都看到这样的局限,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甚至失败。

  首先,科学止于人性。科学管理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原先所说的科学层面的管理,其实都是单模块的“事”与“物”上的管理,如物流、财务、营销、生产、甚至人力资源的部分内容。当管理上升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科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其次,科学管理是分专业的,是以相对特定的领域和静止的环境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系统,大多是方法和工具,而研究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更高层的规律,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和事变化无常,确立组织的根本规律,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思辨模式了,这就是管理哲学。

  当人类管理进入真正的“人本”时期,进入整体思维时期,进入不是对具体表象而是对规律加以研用的状态,就是管理的哲学化开始。管理的哲学化不是否定科学,相反,管理哲学化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的。

  那么管理哲学研究什么呢,有人用企业文化来代替,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按照中国术语来说,管理哲学的内容起码应包括:立心、立制、立人;其中,立心为本。立心,就是确立企业的基本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包括企业在若干问题上的决策依据,如:稳定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知与行,个体与团体等。这些问题与企业文化的理念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绝对的相等。立制,就是建立企业基本的运行模式与规则,尤其包括企业权利体系,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立人,在企业是培养团队,在个人则是安身、立命、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管理哲学的生成,首先是以对管理科学从学理与现实运作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勘定其合理与合法的范围为前提。同时,管理哲学的崛起,内在要求现代管理必须植入文化与科学两个基本因素,达到对文化有新的自觉,对科学也要有新的自觉,从而实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综合,并在人的感性与理性,在个体、组织与社会之间探寻管理的新平衡。由此可见,管理哲学对管理科学的内在超越,是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演进的必然。虽然管理哲学的生成步履艰难,但从管理科学向管理哲学的深层转变却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和无法抗拒的现实动因。

  管理哲学对“以人为本” 的深度解读,既使人、人性、人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得到落实,也使人在管理中的自我激励、自我创造和自主开发真正得以实现,充分显示了管理哲学以价值理性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思维。由此出发,管理获得了新的“画面”,管理不再仅是采取单一的技术手段,而应是技术、伦理、文化和哲学综合作用的过程,这为真正提升现代管理水平、改进现代管理方法提供了具体的路径。这就打破了管理科学的僵化模式,推动着现代管理从具体操作层面到价值前提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使管理的“人化” 空间得以充分地成长。管理哲学, 以新的价值原则、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把握“管理”、运用“管理”、推进“管理”,为我们带来了管理理念的革命性变革。

  三、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轨迹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罗、 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要把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引入企业管理,提高效率,但其实质却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它忽视了人是富有情感、具有主动精神的主体。这个时期,泰罗尽管侧重研究管理技术问题,但他却注意到了科学管理的本质问题。他认为:“科学管理从本质精髓来说,包含某种哲学。”因此,有人把泰罗看成是首先提出管理哲学的管理论者。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此外,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学科也日益与管理学相结合。在上述诸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管理方法论、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逻辑学、管理伦理学等各门分支学科相继发展起来。管理的研究方法也就由“古典管理”阶段的自然科学数量方法转向理论研究的哲学思辨方法,以探求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和人文倾向。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管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哲学色彩大大加深。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在当今企业经济活动中,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许多发达的国家把聚集培养人才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生存发展的源泉。这就是说,在现代管理中,重视管理主体的价值,进而形成现代化管理的主导力量和核心,是现代化管理思想哲学倾向的重要方面。

  从 管理 哲学的视角来看,管理决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管理都不仅仅要满足 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展开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由此,任何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与管理行为都应该指向这一终极目标,并以这一目标的实现状况作为标准来评判、矫正、重建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行为。毋庸置疑,就管理科学总的 发展趋势而言,管理科学正在经历着由“物本” 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化,对管理 文化和管理伦理的认识和分析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 热点和前沿。而“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发展中人的要素影响,重视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理念的培育,把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组织绩效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四、中国式管理哲学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 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中国的管理哲学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专制,一个是仁义。前者来自法家,后者来自儒家。汉以后,王霸杂用,成外儒内法。但不管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是针对“人”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都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权意识的提高,中国的管理哲学必将走出一条抑“专制”而兴“仁义”的道路。未来的中国管理哲学体系也不仅仅是传统哲学,更不是专指儒家文化,“文化大融合”是必须的,所以,未来的中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可能是在“中庸”原则下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神秘主义的统一。中国的管理比西方早得多。西方所谓科学管理,无非几百年历史,无论是霍桑试验还是泰罗制。中国的管理有几千年历史,《孙子兵法》、《论语》中,都有重要的管理思想。我们为中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为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而骄傲。不过中国的管理发明那么早,为什么近代以来管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多呢?“中国有管理哲学,没有管理科学”,什么是管理哲学,什么是管理科学呢?

  (一)哲学是理念,科学是实操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典型的理念,即指导思想。没有理念,我们做事就没有方向,不知道价值。但是,仅有理念行不行?当然不行,必须解决实操问题。

  如何知己,如何知彼?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方法,如:调查、侦查、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沙盘推演等等。这些,需要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仅仅依靠社会科学的理念和逻辑,肯定远远不够。

  (二)哲学是战略,科学是战术

  战略,表现在某一时点的总体布局,某一阶段的综合谋划。在中国的管理哲学中,对战略管理描述很多。如:围魏救赵,这是很好的战略布局。如何去围,派谁去围,什么时间开始围,围的程度如何,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战术动作去完成。这不是几个字的战略目标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的排兵布阵来实现。

  其实,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哲学问题。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则需要解决大量战术层面的问题。

  (三)哲学是宏观,科学是微观

  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何等的气派。其实,这里说的治,主要是从宏观的哲学思想来讲。治理国家,不要说现代国家,即使在古代,仅有哲学思想也远远不够。国家需要组织、法律、管理、技术;需要物质生产、精神建设、文化事业;等等。

  这里讲的管理哲学,也是经过 实践检验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管理科学特指西方近代产生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给了我们组织、制度、管理、流程、分析、控制等手段。这些,发源于西方伴随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的工业革命时期。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定性多、定量少;行为方式,满足差不多,不追求精细化;表达方式,纵论天下多,具体分析少。

  中国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才真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开始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打开窗户看一看,日本人的精细、德国人的严谨,都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人几百年的科学管理历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五、结语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传统、经典的管理哲学,同样需要严谨、量化的科学管理。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中国在管理方面,完成新的跨越,达到新的水平。所以,中国式管理的价值点是:找到了任何管理思想的最初的那颗种子,那就是人或者组织的文化基因,我们现在称为组织哲学的那种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进一步的哲学式管理的发展。

  我身边的哲学小故事论文篇三

  小故事哲学道理

  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追问和反思,生活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本文以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为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释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让人“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得有失,缸中的小孩得救了,失去的只是一只水缸。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人的一生就是在得与失中度过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的人生的得与失,将会觉得人生很迷茫。以前经常听人说为了奋斗事业失去了很多,但是他在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不是吗?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有得必有失。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弥补不了,这就是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来正确的面对人生得与失。失去令人心痛,也令人悲哀,而人生最难能可贵的特质在于明知道会失去,却仍勇于追求。这一点也不矛盾,比失去更严重的是,人人都知道自己最后会死,但我们每个人不都仍设法好好的活?而且不停地做生涯规划,让自己如何活的更好。

  失去之前是获得,以及拥有。如果没有得,也就不会失。如果我们不想为失去伤心,也就不必费力气去追求,强求不得。也许,你辛辛苦苦得到的,不是你梦里寻它千百度的东西,也许追求的东西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但它却照亮了你人生遥远的希望。

  二、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在司马光砸缸故事中,司马光正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解救他的同伴,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是,他的同伴掉在了一个很大的大水缸,并且这个大水缸太深,况且他们也搬不动,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司马光和他同伴的意识为转移,正是这种客观存在作用于司马光和他的同伴的脑,同样一种的客观事物在司马光和他同伴的脑里形成不同的意识,这说明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他的同伴都被吓跑了,而司马光却用石头把大水缸砸破,缸中水一流出来,落水的孩子也得救。这从马克思哲学唯物论角度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的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但意识并不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而是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一种具体事物作用于另一种具体事物发生改变,在这个故事中,司马光通过具体的物质――石头,使另一种具体事物――水缸的形态发生改变。最终营救了同伴的生命。

  三、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不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生活中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刀切”,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矛盾。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正是从矛盾特殊性出发,正确的认识到当时的特殊情况,当时的情况是他的一个同伴掉在了一个大水缸里,按照常规,假如有人掉在水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人从水中救出,让人脱离水;而放在司马光面前不是这种情况,而是个大水缸,一是水缸太深,二是水缸太重,司马光和其他的小伙伴不能直接让人从水中救出,司马光也没有跳如缸中救出落水的伙伴,而是用石头把水缸砸破,水从缸中流出,让水脱离人,情况具有特殊性,司马光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救了落水的同伴。

  四、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在这个故事中,社会存在就一个小伙伴掉进了一个大水缸中,由于客观条件和小伙伴的主观条件的限制,不能从水中直接施救水中的孩子,而社会意识就是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形成的对落水孩子的不同的施救办法。这个原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里石头具有能砸破水缸的属性,能满足司马光救人的需要,而司马光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了正确的意识。另外,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对待伙伴落入水中这一情况,司马光与其他小伙伴的价值观的不同,致使对施救水中的伙伴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在那情况危急的情形下,司马光的施救办法的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从客观存在的一切出发的前提下,要自觉的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少走弯路。

  以上是对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为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从四个角度做了一些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讨论。总之,哲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周边的生活琐事,再进行不断的追问和反思,总能悟出一些哲理,为我们人生的道路指明方向。同时,我们应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学习,把它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 康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http://baike.so.com/doc/594331.html.

  [5] 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看了“我身边的哲学小故事论文”的人还看了:

1.我身边的哲学小论文

2.我身边的哲学小论文

3.身边的哲学论文范文

4.我身边的哲学论文

5.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261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