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2)

坤杰分享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篇二

  摘要:儒学思想中饱含着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这些思想科学地阐释了人生历程中,立志、学习、工作、从政以及修身敬业、忠恕待人、廉洁为政、爱民富民等方面必须谨记、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悟出激励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的深刻道理,而且对完善人际关系,提升领导素质与执政能力,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学 智慧

  儒学思想不仅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典范学说,而且也是学习、修身、为人、工作、管理等的经典教义。它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设立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用愿景感召自己,用学习提升自己,用修养完善自己;用仁德影响他人、用利人对待他人、用德政施惠他人;用敬业严谨工作,用慎言协调关系,用正身处理政务等等。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精辟哲理,充满着博大的人生智慧,并且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阶段,深入研究与科学汲取儒学思想中的各种智慧,不仅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个人、身处任何层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愿景,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愿景感召,生命才有活力。而《礼记・礼运》就为中华民族打造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并随着一代代人们的努力,而赋予新的内涵。这个愿景就是天下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各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仅就这一愿景,孙文以“天下为公”明志,毛泽东以“大同社会”励人。这一愿景所寄予人生的最大智慧,就是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个人和组织设立一个美好的愿景,用以自我感召和激励他人,努力在矢志不移的追求中,实现人生的美好蓝图。

  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来说,要想实现愿景,就必须通过学习,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中,要想有所成就,还需做到“定”、“静”、“安”、“虑”、“得”。即,志向坚定、沉静不躁、心意专一、思虑周详,直到有所收获。

  那么怎么学,才是科学的呢?《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学习。也就是说,不仅要研读各种文化知识,而且还要不断思索、不断感悟、不断升华,进而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完善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这才是学习的科学方法。

  当一个人通过学习,掌握了各种所需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必要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相应的工作水平,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内外兼修、德行一致的修养问题,最终达到与己和、与人和、与社会和、与自然和的目的。而要实现自身的内外和谐,就要“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始终保持中和的态度。所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人和”的道德原则,必须以“仁”为出发点,即《论语・颜渊》中所说的“仁者,爱人。”而“爱人”的前提是《礼记・礼运 》所说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了这个前提,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切实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然,这种境界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立人”、“达人”,绝非庸俗之人所能企及,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地遵守“忠恕”之道,用善心、善举,尤其是忍让之态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实现的。为此,《孟子・梁惠王上》再次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将小爱升华为大爱,把小我转化为大我,呼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与自然方面,儒学认为,只有始终保持“天”、“地”、“人”三者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协共生。《孟子・梁惠王上》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朱熹释曰:“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即只有顺应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保护自然,择时而取,取养结合,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都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时还会长期受到问题的困扰。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对待并合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呢?许多人往往会从领导思维与工作方法上去寻找最佳途径,其实,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能否正确看待问题与合理解决问题,实质关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不仅可以使个人安身立命,而且也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修身的根本就在于“躬行”,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遵守各种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地实现方方面面的和谐。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勤政敬业、尽职尽责,做到“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一旦走向领导岗位,就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勤勉不懈,忠于职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特别是在奉献自己、造福百姓时,还要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论语・尧曰》。

  如果是主要领导者,就更应以修身、施德为己任。《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公孙丑上》亦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认为以身作则、以德行政,爱民、惠民、富民是利己、利人、利国的最佳选择。《论语・颜渊》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学而》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论语・尧曰》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子路》中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以上言论,充分说明,身为领导者,凡事都要以德自律、以身作则、躬身践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尤其要关心下属,爱护群众, 与民同心同德,从而赢得众多百姓的拥护。正如《孟子・ 离娄上》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因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只有率先垂范,使民心悦诚服,才能上下同心,协调一致,携手共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社会家园。而“为政以德”、“见得思义”、“欲而不贪”、“乐而不淫”,还能够促进领导与下属之间彼此影响、相互约束,共同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因为“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孔子家语》”,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如果能够清心寡欲,像孔子那样,把不义的功名富贵,看成浮云一般,那么其修为就日臻完善了。因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一个清心寡欲的人,虽然丢失了一些道德,但是也会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壑难填,即使有一些道德,也不会很多呀。

  此外,还要克制自己、廉洁自律,做到“慎独”。《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凡是有违职业道德、社会功德和法律法规的事情,都不能做,也不能说;越是在无人看到、无人听到的时候,越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对于“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 离娄下》”的事情,更要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的态度,舍而弃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儒学的愿景思想,揭示了目标对行为的特殊激励作用,无论是谁,都要在人生历程中为自己、为组织设立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追求中,得酬夙愿。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创先”、“争优”,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

  儒学的学习思想,表达了学习与践行之间的关系,他告诉我们,一切学习都要与本职工作、自身品行相结合,既要学习理论,感悟工作,又要提高认知,身体力行。这对我们今天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学的“修身”思想,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行为准则,对我们今天提高公民素质,尤其是提升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的职业道德与执政能力,都有着更为切实的指导作用。

  儒学的“和谐”思想,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协共生关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体精神,对我们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深远的理论依据。

  儒学“廉政”思想,要求领导者既要廉洁自律,又要勤政爱民,从古至今,一直是国家、社会和百姓对领导者的履职诉求,它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积极的感召作用。

  总之,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充满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生修养、自我完善、人文关怀、科学管理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看了“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的人还看了:

1.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2.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2)

3.对哲学智慧的感悟

4.哲学与人生论文范文

5.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

6.中国哲学智慧论文(2)

255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