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论文参考范文(2)

坤杰分享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论文篇四

  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摘要:哲学与人生紧密相连。离开人生,哲学是枯燥乏味的;离开哲学,人生是茫然无助的。哲学与人生融会贯通,指引我们在通往知识的海洋中奋勇前行。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本文拟从对“哲学”的解读出发,阐释“哲学”一词的由来,分析“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这两者的区别,然后说明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并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关键词:哲学;人生;关系;启迪

  “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哲学思想好比一个人的灵魂。黑格尔曾说:“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壮观的庙里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没有可使人敬仰的东西。”有了哲学,就如黑夜中行走时被照亮了路;没有哲学,仿佛一叶孤舟茫然地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不知所向。哲学与人生融会在一起,给人以启迪。

  一、对“哲学”的解读

  1.“哲学”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哲学?哲学(philosophy),即智慧之学,它是由距今两千五百年的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演变而来的。Philosophia一词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philos由动词philein演变而来,是philein的形容词形式,philein的含义是“爱”“追求”,而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按其本义而言,指“爱智慧”。这就是“哲学”的原始意义。在英语、俄语、德语等语言中,这个词音译为“菲罗索菲”。有观点认为,毕达哥拉斯是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人。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1]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也有观点认为“爱智慧”这个词语始自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哲学叫作智慧学。

  2.“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人们常常会将“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理解为同一个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哲学是什么”,指的是对历史上的“哲学”一词的含义进行追问,这个问题暗中包含着“哲学”是即成的事物。[2]这种事物在刚开始萌芽时就是只知其身而不知其名,后来经过冗长的成长变化,渐渐茁壮起来,然后人们认为是时候赋予它名称了,所以叫它“哲学”。因此,“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在“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进程中,包括“哲学”这个概念产生之后,发展到今天的“哲学”它是什么样的,即“哲学”它实际上是什么。[3]“什么是哲学”,它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能够被称作“哲学”,是在追问“哲学”它应该是什么样的。[4]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一件件事情去逐渐领悟“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并对理解“哲学”这个词的概念以及对它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一定的感悟。虽然,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与领悟,我们对“哲学”的定义会不断发生变化,但这种理解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它逐渐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不断理解,就是学者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虽然,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探讨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使自己不断地作为人而成为人。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1.哲学是最关切人生的学问

  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关注人的发展,这使西方哲学为人类初步练就了探究人自身奥秘的最恰当的方法,即通过不断的诘问,暴露人们思想中的矛盾,从而逐步地去接近和发现真理。所以西方哲学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海德格尔有句名言:“怎样开始,就怎样持存。”由苏格拉底开启的这一思想定向,不仅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开端,也预示了这种思想传统的未来。[5]如果说西方的哲学是关切人生的学问,那么中国的哲学它本身就是人生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6]他认为,学习哲学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哲学。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哲学始终将人生问题放在全部思想的核心地位。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把人类的自由解放当作终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在于它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7]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的‘世’,是‘在世之在’的‘世’;世界观的‘界’,是‘人在途中’的‘界’,世界观的‘观’,是‘人’的目光,而非‘神’的目光。”[8]只有这样理解世界观,才能表达人和世界的真实关系,也才能将哲学的真实的本质全面地展现——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就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9]

  2.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哲学无论是在寻求终极的存在的过程中,还是在追问终极的知识的过程中,抑或是在探究终极的价值的过程中,它在本质上都是为人本身的存在寻找生命的安定和支柱。第二,它并不否认其他学科门类,比如说,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科学等对人的研究;相反,它把其他的学科对人的研究看作是反思自身的对象,并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之间努力达成对话和相互理解,从而使人对自身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把握。[10]在这里,我们说的“哲学”是广义的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着这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想’就是哲学。”[11]由此看来,不管哲学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形态,它都是在追问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说,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3.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哲学作为本质意义上的人学,并不是客观地描述人的特性,而是系统地反思人生。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12]这句话是说哲学或许没有什么真功实效,但它能使人的生命活动变得有意义。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底生活”。这种“觉解”是超越自然、功力、道德的境界,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13]人之所以要追问或“觉解”人生的意义,是因为人是有“意义”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在一代一代地复制自己,而人在一代一代地发展自己。[14]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15]生活与生存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活有意义,而生存无意义。所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识、有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到了的生命活动,因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而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去探究人生的意义。哲学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人生的“觉解”,使人们感悟到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不断为人的存在寻找标准和原则。因此,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

  三、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墨子认为,通过本质、原理、用途这三表检验真理,即“三表法”。换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验证真理的正确与否,使真理成为不朽的存在。能够证明真理正确性的,也只有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才会总结出规律,才能论证出实践的价值。庄子哲学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他认为人既要适应自然,又要适应社会。一个人如果想要改变世界,首先要适应这个世界,要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才有资本去发挥自身的价值。只有适应了世界,才有得以在世界上继续生存的条件,这是生存的基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6]这里的“俭”是简单朴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他主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节俭,把“俭”看作基本德行之一。他还主张“上善若水”,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7]东方人生哲学认为:应修身养性,求得自己道德的完整,将个人复归于自然,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8]人要通过不断的修行,剔除内心的欲望与杂念,达到心外无物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哲人们通过真理告诉我们:哲学是人生路上的灯塔,通过对哲学一步一步的理解与感悟,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有了更加坚定的脚步,以及更加无畏的勇气。哲学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使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再孤单。没有哲学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洞的。哲学与人生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人生处处皆哲学,只要我们不断追求,以哲学的视野探寻人生境界,就会收获最美的人生。

  作者:李春辉 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伍佳.爱智慧的学科——哲学[J].学理论,2011,(11).

  [2][3][4]杨帆.“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观的潜移默化[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4).

  [5][9][10]李兵.哲学:作为本质意义的人学——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J].学术探索,2014,(1).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孙正聿.《哲学通论》与世界观的前提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1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2]王素平.关于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智慧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13]孙正聿.哲学与人生[N].光明日报,2009-04-16.

  [14]傅长吉,丛大川.“管理”与人的生命存在——对“管理”产生前提的哲学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7-20.

  [15]谭大友.人的生存的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3,(6).

  [16][17]崔仲平,崔为.老子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8]陈林.论哲学与人生[J].青年文学家,2009,(6).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论文篇五

  浅谈哲学与生活:校园生活中的哲学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能使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走进课堂,那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活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下面就校园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谈谈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1、新生选班级--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学校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暑期开学时,有的学生家长就到学校找领导,希望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班级;在学期中途,有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因对个别老师的教学或本班级的班风不满意,向学校提出要调换班级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学生或家长选班、调班,重视了外因的作用。从这一点讲学生和家长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学生的成长首先或主要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学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批评时,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离开学生的主观努力,再好的条件也无济于事。

  2、排座位--量变引起质变。排位置是班主任应当掌握的一门如何优化组合的艺术。班主任在排位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学生高矮、性别、性格、成绩好坏、守纪良莠、好动喜静、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组合。通过这些不同的组合,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较为满意的同座,为他们学习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从而促进不同学生的进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优化组合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第二种情形的客观要求。不同的组合会导致不同质态的发生,优化组合就是使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达到合理状态,使事物发生有利于人们的质变。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班级排位置,实际上就是力求使构成班级的学生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进而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3 、打扫除--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同的学生对待打扫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对待打扫除的态度很认真,能一丝不苟、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而有的同学在劳动的过程中,拈轻怕重、挑三剔四,甚至逃避劳动,总认为集体的事与己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事有益的活动。

  4、课外活动跳高跳远--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学校开运动会在进行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在进行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如果问其原因,大家都会说,是为了避免运动员遭到伤害。那为什么这样做,就能保护运动员,使其免受伤害呢?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具有不可抗拒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仅能认识规律,更能够利用规律。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动量定理的具体表现。垫海绵垫、挖沙坑,正是为了改变和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其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运动员免受其害。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校园生活处处有哲学,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样,我们的学习会妙趣横生,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看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论文”的人还看了:

1.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

3.哲学与生活联系的故事

4.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论文

5.大学与生活哲学论文

25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