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

坤杰分享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的履行归根结底离不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的充分发挥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篇一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

  [摘 要]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的履行归根结底离不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的充分发挥。履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这两种主体的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努力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培养社会批评精神,具有开放的心态并自觉成为学生的榜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应树立责任意识,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强化价值导向功能,努力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3-0100-05

  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始终承载着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党的报告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等的精辟论述,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履行其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探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通常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是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如,一个企业如果在实现其经济利润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努力承担对社会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义务,则这个企业被认为是有社会责任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简言之就是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依据社会责任的概念理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责任也应是高于高校自身目标的社会义务。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认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与其学术责任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分子,高校通过其所承担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职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社会责任主要通过高校办学宗旨和功能的发挥得以实现;作为特定的社会领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应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本身负有学术责任,这一社会责任通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职业道德得以体现。

  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在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较为间接,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样,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也与大学自然科学的社会责任有很大的不同。从大的方面讲,如果说大学是社会历史及其最高文化的保存者的话,那么,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人们决定哪些文化应该保留、哪些文化应当摒弃的过滤器,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航向标。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价值多元化等浪潮不断推进,世界呈现出多元、互动、多样、复杂的特征。组织的社会责任被推向前台,成为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方面。大学作为具有极强社会性的组织,自然成了社会责任讨论的重要领域。从小的方面说,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对学生甚至是教师自身价值观念的塑造,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为人才的培养服务。近年来,由于一些学者缺乏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其行为凸显出学术道德的缺位与学术价值的扭曲,因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学者对社会科学提出“文”已不再载“道”、 思想的后殖民主义的批评。2010年,在中国举行的第三届中外校长论坛上,校长们将大学的社会责任作为与会话题,提出“大学要扮演社会进步的领导角色”,大学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已在学界达成共识。正如张东刚所说,倡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迫切需要。[2]

  社会责任是基于社会发展的责任,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不同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也必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前后兴起三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讨论的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末的社会责任大讨论,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马振亚的五点论,即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在于:坚守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发展;构建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促进社会科学理论的全面发展;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培养跨世纪的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工作接班人;全面提高素质,塑造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形象。[3]这一观点体现了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的期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0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以“社会责任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主题;同年在中国举行的第三届中外校长论坛上,社会责任问题也成为中外校长共同讨论的议题。新世纪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的讨论呈现出新的特点。在2010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上,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要在理论建设上形成“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上要有“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要有“中国话语”;在政治建言上要有“中国方案”。我们的社会责任,就在于形成中国学派、中国意识、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顾海良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随时代发展而来的变化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责任内容的变化,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要服务于文化软实力;二是社会责任作用范围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从“学院知识库”向“社会知识库”转变;三是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变化,即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更多地在公共媒体上以直接的、社会的知识传播方式进行;四是社会责任目标的变化,大学要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担负起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重担。[4]适应时代需求是高校履行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的永恒主题。党的报告再次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5],再次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月第29卷 第3期 顾明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在高校办学功能上的体现

  依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与其学术责任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理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还必须从高校的基本办学职能出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6]规划将高校职能总结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7]。这一讲话精神将文化传承与前文所述三种职能并列为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的重大职能,为高校及其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分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

  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育人是高校最根本的职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奋斗,这自然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努力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实现如下社会责任:一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共产主义情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社会价值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一方面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困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应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二是紧紧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强对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并使其努力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三是紧紧围绕“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在经济、政治、法律和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四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崇高品质,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出积极贡献。总之,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其所承担的科学研究职能发挥建言献策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同时,作为特定的社会从业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应对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负有学术责任。近年来,一些高校和个别学者中出现了学术浮躁、学术造假甚至学术腐败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的履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的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主要由三种因素造成: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片面追求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逐渐抬头。这也逐渐影响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二是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客观上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思维方式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片面以科研数量作为评价和奖惩教师的依据,盲目追求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等等。三是高校学术研究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学术造假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纠正,甚至在学术界流传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错误思想。为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学术研究方面应首先做到真抓实干、求真务实,逐步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还应彻底纠正高校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中的错误认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持续关注和不断跟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努力成为学术研究的先锋队,努力做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智囊,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做出积极贡献。

  从社会服务方面来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又一重大使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提升,日益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给予宏观的理论指导,在管理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技术支持,在法律方面给予咨询和建议。为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自觉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中来,要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从文化传承方面来看,正如山东大学徐显明教授指出的:“任何一所大学,由于她的语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因素,决定了其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承担着文化使命,只是与她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8]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文化传承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是指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也是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在全球化国际背景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笔者认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社会责任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传承,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三是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以开放的姿态和胸怀,广纳百川,增进对发达国家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吸收和借鉴。五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

  高校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机构。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是高校履行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的重要主体。履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这两个主体的作用。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履行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神圣而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才能履行好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第一,要有良好的学术操守。良好的学术操守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心。受专业和学科的限制,相对而言,大学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成为大学教师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要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意义。二要有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把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和运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摒弃学术不端行为。三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知识和能力的进步中汲取乐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真理的探索者和传播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一定要有良好的学术操守。

  第二,要有社会批判精神。深入社会、联系实际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途径,脱离实际而研究就是“闭门造车”,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又不能盲目屈从于社会现实,而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审视和批评现实社会的能力。所谓探索真理、求真务实,就意味着要有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和批评的眼光。事实上,也只有不断批评才能实现不断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决不能因为畏惧政治风险,而“莫论国事”,退守书斋。

  第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开放,首先是思想的开放。社会责任从根本上源于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已不再是梦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胸怀,才能将自身研究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光荣使命。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自觉地成为学生学术上和价值观念上的榜样。要使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最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种社会责任深深地植入学生的思想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师的说教和专业课讲授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责任,而且承担着培养社会道德的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之一,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通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本专业产生专业认同感,使之上升为对社会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并使这种责任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地得以扩展和延续。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履行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也应该是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管理工作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控制,而是要发挥培育、引导、协调和帮助的作用。树立责任意识、强化价值导向、提升服务质量,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在服务理念上,要树立责任意识,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不断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全力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切实从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机构建设、课题项目等方面大力扶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意义的成果转化渠道,通过高校之间积极有益的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主张上升为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决策创造条件。

  第二,在服务模式上,要以激励机制为主、管理机制为辅。在激励机制方面,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系,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与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改变“以成果数量评价人才”的评估标准,加大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评估的权重,坚持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相协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当前评价和长远评价相补充。另一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及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仅依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的道德约束,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保障。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要通过制度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树立严格的学术道德规范,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坐得下来,静得下心,认认真真搞好学术研究。

  第三,在服务目标上,要强化价值导向,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允许各种有益的学术争鸣,鼓励学术自由,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载体的建设,推进和鼓励多学科交叉互动,努力构建大平台、培养大团队,提高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从而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整体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四,在服务要求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成为学者型科研管理工作者,在与专家对话的过程中,才能理解专家的处境、了解专家的需要,才能为专家提供更好、更切实的服务;只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把握学术前沿和科研动态,才能对项目、成果进行甄别,有的放矢地开展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只有努力寻求管理工作的规律,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权益和诉求,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篇二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ABC

  【摘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但是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必须做好基础理论建设和创新,拿来主义和急功近利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立场关乎研究的方向,将决定学术研究的理论效用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运动规律的揭示,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其话语体系建设需具有全球视野、中国聚焦、西方镜像三者统一的全景视阈。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资本论;研究方向;话语体系

  近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同志在谈到当前西方文艺理论界的问题时指出西方文论借助非文艺理论的词语通过场外征用、话语转换等方式对文艺问题进行“强制性阐释”,丧失了文艺理论自己的色彩,中国文艺应当走自己路,发扬“本体论阐释”的方法繁荣自己的文艺理论。张江同志的观点不仅对文艺理论界,而且对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呈现出的问题都具有针对性,可谓一语中的,指出了当下中国部分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的迷失和沦丧。鉴于此,我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和法文版序言以及第二版跋和法文版跋,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当有的一些基本的考量,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ABC进行一点理论探索。

  一、“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这句朴实无比的话出自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马克思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当下这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忠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增强中国在世界上话语权、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一切的体系建设和理论创新都不是短平快的结果,是在长时间积累和长期的基础研究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也就说,进行基础的理论研究和积累是建设体系的奠基工程,急功近利并不能带来我们希望的成果。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崇外尊新的倾向依然严重,尤其是对国外的理论引入不注重基础性工作。比如,国内对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斐伏尔的研究如火如荼,有关他的思想介绍学术文章和论著很多,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列斐伏尔的70多本著作和300多篇文章并没有多少翻译成中文,甚至列斐伏尔的成名作《日常生活批判》和《空间生产》竟然没有中文译作。这种现象肯定不会有利于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因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是建立在充分吸收世界的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的,不是在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的闭门造车。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借助现代科技,各种资讯传播迅速,有不少人在大众传媒的渲染下一夜成名,这让很多莘莘学子认为成名成家其实很容易,不需要做“十年冷的板凳”,想剑走偏锋,鼓捣一些怪偏冷问题和话语,发表文章吸引眼球以其快速成名成家。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写道的:“他们必须在一个实际上不熟悉的领域内充当先生,于是就企图用博通文史的美装,或用无关材料的混合物来加以掩饰。这种材料是从所谓官房学――各种知识的杂拌,满怀希望的德国官僚候补者必须通过的炼狱之火――抄袭来的。”马克思因为担心法国人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的联系,因此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特意告诫法国读者:“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对今天的中国学人来说可谓晨钟暮鼓,我们必须牢记科学的研究不会像喝酒吃饭旅游听音乐那样随意轻松,它是一个人的孜孜以求的生命与智慧的写照和奉献。

  二、“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还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政治经济学只是资产阶级的科学,只是个别现象的描述。马克思这句话点明了学术研究的立场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社会科学研究是有一定的立场的,究竟是代表大多数人或者人民大众的利益,还是少数人比如资本家的利益,我们的学术研究必须对此作出自己的选择。李凯尔特在对比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时曾明确指出社会科学根本上说是探究文化价值和意义内涵的学问,不是如自然科学那样。马克思・韦伯在论述社会科学的方法时也明确指出:只有在无限多样的现象中仅有一个有限的部分是有意义的这一前提条件下,认识个体性的现象的思想才在逻辑上是有意义的。并且,无论这种意义是什么东西,它都将导致我们在生活中从它出发来判断人类共同存在的某些现象,它们视为重要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而表明态度。“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无私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不偏不倚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如果我们选择了少数资本家或权贵的一方,我们的研究就可能受制于人,为了某种目的的辩护就会妨碍我们学术研究的真理性。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显然,我们的立场不对,有时会变成柏修斯的隐身帽遮住我们的用以观察的眼睛和聆听的耳朵,对现实中的问题采取躲避的态度,或者采取以偏概全的方式诋毁现(下转第357页)实中取得的成就。

  立场决定学术的方向,决定学术的社会效用。“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精明的、贪利的实践家;另一派是以经济学教授资望自负的人,他们追随约・斯・穆勒,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德国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衰落时期,也同在它的古典时期一样,始终只是学生、盲从者和模仿者,是外国大商行的小贩。”为了门派之见,为了个人的私利,在中国的一些学派常常固执己见,不愿即时发现自身的问题,真理被成见超越,真理被个人私利玩弄。这是旧社会的思维定势,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道德表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从自我革命做起,“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术研究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地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首先表明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就是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这是建立在他深信社会的发展运动是有规律的,坚守人类的理智的良知。马克思接着说,“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显然,马克思相信社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会以铁的必然性发生发展,无论我们主观上这样看待它,越过或者试图取消它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但是,现在仍然有学者秉持虚无主义的态度,迷失在后现代的碎片化解构主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承认历史发展的进步意义,在没有开始研究前,这种先在的偏见已经使自己丧失了学术研究的动力和追求学术的价值魅力。

  其次,尽管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类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社会规律发生影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秉承这些基本认识,努力发现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有些自由主义学者否认这点,历史的虚无主义盛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是非颠倒中摇旗呐喊,混淆视听。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年代,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自然引来各种理论粉墨登场,但是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总是在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发展与发达的二元对立思维中进行推演,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用僵硬的逻辑强制阐释中国鲜活的现实,在对立的视界下审视现实的逻辑和逻辑的现实,常常总是捉襟见肘,不得要领。这实际上是西方话语下的理论批判,在碎片化和非主体化的犹豫与无奈中诉说着理论的勉强和萎靡。中国话语当然是中国视界下的中国的辨证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发展,摒弃西方中心和西方世界化式的哲学方法论,建立世界存在下的中国与西方的互动视界,以全球为宏大视野,以中国为近景聚焦,以西方或非中国为他者镜像,在中国现实发展运动中创建适合自己的话语权,用自己的理论把握自己的历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与一个大国实力相匹配的贡献,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看了“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的人还看了:

1.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

2.哲学社会科学大会心得

3.浅谈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4.哲学的论文范文

5.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6.哲学类的论文

7.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评价中分类方案的优化探析论文

    2498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