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书籍>

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

坤杰分享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篇一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篇二

  每当谈到哲学时,人们所想起的不外乎柏拉图、黑格尔、罗素、尼采等人。同时国人也会感叹为什么泱泱华夏这个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就没有哲学,至少没有一套独立成体系的哲学。尽管哲学一词是舶来品,但在相对严谨的定义下,中国就真的没有哲学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尽管中国的国教是到道教,但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围是更为广泛的。我一直坚信儒家思想并不能等同于儒教。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必须读的书一定有《论语》这一部,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八股文考的就有论语,足以证明《论语》这部中国最有魅力的书,特别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导的那手诵读《论语》更是在一夜间让《论语》这个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传遍世界各国。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尽管孔子的先祖有着不凡的身份地位,但是到来了孔子的父亲那一代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了。可以说孔子这个人的成长史就是《论语》这部书的大致内容了。

  《论语》这部书在我看来不仅仅包含着孔子“因材施教”的人才教育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包含了非常浓厚的美学氛围:文字是美的、人格是美的、思想更是毋庸置疑的美……在《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这些在《论语》中也有体现。可以说孔子揭示了真善美的全面发展原则,孔子作为中国的至圣将“成人之道”同“君子理想”一样,替提升到儒家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其本质还是无法脱离仁义道德。《论语》或者说孔子的主题思想还是中庸思想但他还是赞同那些有独立人格的人(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他认为“过犹不及”,这种思想造就了孔子行事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谨慎态度。

  崇拜孔子是因为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以及一些观点还是很合我的胃口,特别是在《论语》中的文字更是精炼到了极点,文字又很美。就如在雍也篇中“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个人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句话有点虚,但是这些东西必须是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有的体会,正所谓酒越老越纯,如果我在这里过多的评论就只能显示我的无知了。整部《论语》从学而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以及耳熟能详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这些道理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只有经历了人世间的众多社会现状才会有如此感慨。历史上记载孔子西行不到秦,我想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孔子所主张的思想两个方面得到结论。孔子主张以德治天下,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正在崛起,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秦国不敢采用只能教人静下心来慢慢做的儒家思想,于是,秦国采用了极具攻击性的法家的理论。同样的,作为一个当时就有一定盛名的大思想家,他所主张的却与秦国赞同、推崇的恰恰是对立的,在根本上说孔子道秦国就会变成无用功,而且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还有可能被秦国拘禁,所以说孔子西行不到秦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么孔子有自知之明,不会去惹秦的统治者;要么孔子就是个懦夫。这两个有点类似的结论,就对孔子那个“朝闻道,夕死可也”产生了一点怀疑,这不就着意味他也是有其他想法的。

  尽管孔子在《论语》中所表达的“因材施教”的人才思想应该是最早的,应该是最完美的教育观点,但是在这种大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孔子的教学观点有一个很明显的政治特点: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可以说孔子不像某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认为的那样,不去参与世界上最为黑暗的政治,他是抱着一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想法积极入世,虽然因为他那近乎固执的思维、不晓人情世故导致他的许多治国良策无法付诸实践就流产了。从孔子的众多成就非凡的弟子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一个人是全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就是连孔子最看好的弟子颜渊也只能是在德行方面好而已,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就是差啊!简直就是一塌糊涂,最后就落了个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因材施教,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培养出某个方面的偏才,这是中国这个崇尚高考这个一考定终生的国家所不喜欢的,这样也必然导致“因材施教”在中国没有市场,因为中国的家长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就是要赶鸭子上架,硬是要人们学习那些今后一辈子都不会用上的知识,还美曰其名培养全方面的素质,问题是那些教育专家所说的素质到底指什么。根据国外专家的理论是一个国家在建国三十年就至少可以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六十岁的生日,目前好像没有谁有摘得诺贝尔奖的迹象。还有个就是从一个国际奥赛的金牌得主到一个大师至多需要二十年的时间,但中国这个历届国际奥赛上金牌得主最多的国家能够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大师没有一个是奥赛冠军,换句话就是中国没有把奥赛冠军培养为大师级人物。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啊!同时那些教育专家、学者又还要去找寻没有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在培养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后完全可以进行“因材施教”。

  我觉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古典名著也要有新的理解,对《论语》的品评历来就有,从南怀瑾到于丹,孰优孰劣,大家各有理解,但也千万不要只遵从那些有名气的人的思想,而忽略了最应该有的自己的见解。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名著更不能顶礼膜拜,应该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读那些名著。

  论语心得读后感作文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217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