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书籍>

孔子论语礼仪个人读后感范文

坤杰分享

  《论语》八佾篇中通篇都与礼仪相关的,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孔子论语礼仪读后感,欢迎阅读!

  孔子论语礼仪读后感篇一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孔子论语礼仪读后感篇二

  “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远方来,不亦说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论语》这本书,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给我们的道德。礼仪,做人等方面的知识,是儒家经典,一直深受我的喜爱。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话之所以能让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

  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的壮力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真诚,万不可以虚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路,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论语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允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艳,持得很久。

  《论语》,一本儒家经典,所传授的知识更是让我大大地受到启示,让我先学会了做人,在学会了学习。我要感谢《论语》,是你,让我重新获得生命之源,让我再为之奋斗!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论语》吧!好好的拥有它、记住它,让它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味,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孔子论语礼仪读后感篇三

  《论语》中孔子强调的礼,主要指的是礼法,礼乐,也包括了礼仪的内容。礼的要害,在于互相尊重,以理顺人际关系。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不知礼,无以立”。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不懂的礼节就无法立身。孔子还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强调的礼有其腐朽和消极的一面,如“三纲五常”“父亡守孝”等,早已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孔子提倡和实践礼仪的一些积极内容,如礼贤下士,敬老尊贤、礼尚往来、礼貌待人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必须继承和发扬,它对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礼仪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加强团队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敬老尊贤。敬老尊贤的道德风尚是明礼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兴旺、社会稳定、人民进步的像征。孔子特别强调敬老尊贤、长幼有序。一方面,他强烈批评一些年轻人不尊重前辈和先贤的现象。阙党地方的一位童子捎信给孔子,有人问:他是个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他坐在长辈的位置,又看他同年长人并肩而行,他并不是一个求上进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另一方面,孔子又是敬老尊贤的实践者,“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按理说,孔子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先走也无妨,但他在乡人聚会时,让长者先走,后自己退席,体现了孔子礼让的品格。敬老尊贤不仅包含着敬重前辈的内容,还包含着尊敬上级领导和有知识学问、有成就的人。古人说:朝廷论爵,乡党论齿。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成员之间,虽然政治上是平等的,但总是要讲究上下和长幼之分,懂的下级尊重上级,晚辈尊重前辈,否则就会出现秩序的混乱。深刻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低级错误。如在一些宴会中上级领导未到或主持人未宣布开始,少数人已动筷子,先吃为快,或者领导尚未退席,下属人员一走了之等不礼貌的现象,本是一件很好的事,却因少数人不讲礼貌,弄得上下不愉快,真是“大煞风景”。

  以人为本。孔子倡导的礼仪,突出了以人为本,并且躬身践行。孔子家的马棚烧了,他从朝廷回来,首先问道,伤人了吗?把财产损失放在其后。《论语》中,对孔子尊重人作了精彩和细致的描述: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孔子对残疾人体贴有加,体现了孔子至诚的道德修养。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尊重人放在首位,在待人接物,特别是接待重要来宾时,要十分注意细节文化,坚持做到准备到位,礼节到位,程序到位,标准到位,避免因礼仪不周给公司带来名誉和经济上的损失。

  恪守秩序。孔子恪守“席不正,不坐”的礼仪,看起来十分可笑,但实际上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培育,虽是小节,但有可能影响大局。事实上这种礼节今人仍在借鉴。小到宴席的座次、会议主席台的摆设和名签的摆放,大到迎接外国元首动用三军仪仗队,可见礼仪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孔子提出的“食不语,寝不言”的箴言早已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内务条令》。对于集体生活来说,这不仅出于礼貌的要求,也是讲究卫生确保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维护集体生活良好秩序的客观要求。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把请吃作为联络感情,沟通交流的工具,但如果吃的是公共食堂,住的是集体宿舍,“食不语,寝不言”的礼节仍是必须坚持的。

  姿仪端庄。《论语》中描述了孔子履行公务的形象:孔子走进国君的宫门,弯身恭敬的样子。他站立时不挡在大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通过国君座位时,神色庄重,脚步加快。提起衣服的下摆向堂上走去时,弯着身子显得小心谨慎。退出堂来,下了一级台阶,便恢复原来的脸色,显出愉快的样子。下完最后一级台阶,小跑前进,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又显得恭敬和谨慎。这里描写的是孔子面对国君,站立、行走的细节,正是形态、心态,神态都非常到位,不愧为是践行礼仪的大师。孔子对姿态不端,不讲礼仪的做法深恶痛绝。孔子去原壤家帮助治丧,原壤伸展两腿蹲坐成箕踞状等孔子,孔子对原壤不礼貌的行为十分反感,他说:你年幼时不讲孝悌,长大后毫无成就,老了不死,真是祸害,用拐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姿态和仪容是行礼仪的基础,万达的制度和行为文化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具体说要从坐、站、走做起,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另外不要认为穿衣戴帽,各人所好,要十分注意自己的着装和仪表,让人一看就有一种庄重、热情、向上的感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时代的发展对礼仪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礼仪公司和礼仪培训层出不穷,礼仪已经成为社交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检验民族素质的尺度,同时也成为企业文化和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如沃尔玛服务员的微笑就提出了“三米微笑记胸怀,八颗牙齿露出来”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礼仪的学习培训,认真贯彻企业文化和遵守社会公共礼节的要求;必须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礼仪的楷模。


看了孔子论语礼仪读后感还看:

1.学习论语心得体会600字3篇

2.读孔子的论语心得体会

3.学习《论语》心得体会3篇

4.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3篇

5.论语读书心得1500字3篇

    213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