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经典>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与方法技巧

坤杰分享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瀚无涯,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和建议以及选择哪些内容进入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当中,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问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读国学经典的建议,欢迎阅读!


↓↓↓更多国学经典的认识和心得内容(详情入口↓↓↓)

☞☞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感受国学经典智慧✔✔

☞☞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国学经典博大精深✔✔

☞☞读国学经典后的感受作文: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读国学经典的好处和意义:陶冶品德修养和情操✔✔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一

  坚守一个基本点——潜心静气

  之所以如此重要地强调“潜心静气”,是由于国学经典都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沉积下来的“典中之典”,因而它自身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厚重、气息宁静。

  如果我们借用相关学科的原理来理解、把握国学经典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国学经典的重要机理特质,这就是:宁静、潜心。

  从近现代国学大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的生活中,唯有具有宁静、潜心这类特征的人们,才能真正走近国学经典;只有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中,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在内心中真正容下国学经典。

  放眼望去,在我们的身边,不少的人们都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了自己的心灵、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我们内心深处遗传下来的小农意识时不时地还会冒出来,世纪末、世纪初那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还没有完全消除,因而我们很难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也就更难以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品尝着国学经典“潜心静气”的机理特质,我不由得想起了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于我们全国教师的殷殷期望:“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看看吧,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它实质上代表着承继了国学经典精髓的老一辈对我们后辈的期盼。

  面对此,我的建议是:朋友们,让我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浮躁的心态道声再见,与快餐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走近、更要走进国学殿堂,与大师为友,和经典同行!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二

  把握一个切入点——熟读成诵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

  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因为,还在人们比较年轻的时候,是人们机械记忆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也是外界刺激相对较少的时候,抓住这一时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让他们接触一些人类最为优异的典籍,给学生们从小建构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是现代教育所承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在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必须提醒,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学习了不少国学经典以后,我们成人最为需要的是一份等待——这是一份美丽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战略眼光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与心血的等待。

  当我们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与把握这种等待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动物生长中的反刍原理可以引进我们国学经典诵读的理论基础,因为反刍原理告诉我们,预先吃下去的一些食物,在其胃里慢慢蠕动、消化,最后将会逐渐地转化为它所需要的养料;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三

  找准一个关键点——经亦求精

  国学经典都是被世人所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典籍、技艺,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精华之“菁华”。由于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瀚无涯,选择哪些内容进入我们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仔细剖析的命题。对此,我们的建议是:“经亦求精”。

  所谓“精亦求精”就是说,我们要在“度、量、正、懂”四字上,下足、下够相应的功夫:

  所谓“度”就是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不能让这一活动影响到学校、社区、家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不能过度超越学生们、家长们、村民们、居民们以及我们自己的接受程度。

  所谓“量”就是在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精选经典之中的有代表性的、精华的内容来精读、精讲,不要叫学生、家长、村民、居民读得太多。根据国内不少地区不少学校成功的做法与经验来看,我们建议在成都教育界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读本上做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以《论语》为经,以《弟子规》为纬,辅之以《道德经》、《大学》、《中庸》以及唐诗宋词,构建一个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国学经典精髓的教材体系。

  所谓“正”就是指在诵读内容上,要特别注意把那些已经明显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内容去掉,只选取正确的内容给予学生、家长、村民、居民;同时还可以考虑如何结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技术特点来正确地传播、学习国学经典。

  所谓“懂”就是在组织学生、家长、村民、居民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择其关键点、择其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浅显的、简洁的讲解。同时,我们特别指出,在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几乎完全可以不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问题,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只需要引领他们诵读成诵就行了。在小学中高段以后,学生们在诵读前,可以适当地给他们讲清所学内容的道理。这样既可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他们在基本上懂了的基础上,更好地也更容易地记忆、背诵。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给学生们、尤其是给小学生们讲解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请老师们特别注意语言表达,我们的建议是:降低坡度、语言通俗简洁、语义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可以考虑采用讲故事、诵童谣、绘画、情景剧等方式来呈现;还应当注意现代语境的特点。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四

  重视一个提升点——关注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走到现在这一步,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尽快引进研究的手段、技术,对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总结、研究、探索;一方面是尽快总结试点学校的经验,使之成为进一步推进以及进一步扩展的重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是开始研究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更好地健康顺利地进行。

  第一,研究诵读的特点

  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所谓诵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诵,是指说话声音的清澈、响亮,是指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来念;“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就是读书、念文章。通俗地说,诵读就是通过朗朗上口的反复诵读,通过眼、口、耳、脑共同活动,来感受、领悟语言独特的语音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好方法、好习惯,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这是千百年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验,也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从“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都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就是高度重视的。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应注意指导诵读者的诵读——不仅要读准确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还要注意指导诵读者敢于放胆地诵读,敢于大声地诵读。

  诵读法是一种倍受古人重视的传统的阅读方法。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法也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法推崇备至,他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第二,研究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常规化问题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在试点学校、试点社区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要想尽快地固化这些效果,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如何把现有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社区的日常工作系列,使之常规化。

  第三,研究中小幼教师、社区国学经典诵读推进者国学经典素养提升的问题

  不容置疑地说,在当今中青年当中,有着一定国学经典基础的人,是数量十分有限的。就我本人来讲,至今在国学经典面前,只能算是一个门外汉;我期盼着在这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国学经典爱好者。因而,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最终开展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决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进者自身的国学经典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尽快地提升中小幼教师、社区国学经典诵读推进者的国学经典素养,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看了读国学经典的建议还看:

1.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3篇

2.2017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3.读国学经典感悟

4.必读的40条国学经典名句

5.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600字

    2077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