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的小吃文化
很多东西大家认为是国外的,但是不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鱼片(一)
提到生鱼片大家就会想到日本,殊不知,生鱼片其实是中国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在周宣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823年的时候,就有文字对这一食物进行了记载。据出 土青铜器《兮甲盘》上铭文的记载,在那一年,周师大举出动,在彭衙这个地方与入侵的猃狁部落进行交战。凯旋之后,大将尹吉甫宴请了张仲以及其他的好友,主 菜就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篇也提到了这两道菜,并用“炰鳖脍鲤”四个字进行形容。“脍”字是说切得很细的生肉。制脍的材料,有鱼、 牛、羊等肉类。秦汉之后,牛、羊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脍几乎仅指鱼脍,同时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门指生鱼片。
“脍”和“鲙”这 两个字经常会混用,但不会与“烩”字混淆;用火加工后的食物才叫“烩”。《诗经·六月》中对北方的鱼脍进行了记录,而中国南方则缺少这方面的远古文献。直 到一千年多年以后,东汉赵晔才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记载了,吴军攻破楚都郢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来犒劳伍子胥的事情。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05年。 而《吴越春秋》中很多内容大多来自民间,也就是可信度不高。
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鱼脍在当时已经很有名了。这本 书里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以及奇闻异事,其中有一条就是:“祝阿不食生鱼”。也就是有个祝阿(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的地方居民不吃生鱼,应劭认为是奇异的风俗 就把它给记载下来了。由此可见,食鱼脍是多么的普遍。让跟班一名家仆到吏员食堂搭 伙吃饭,而分管食堂的司录参军就有特权,让自家的三四个家奴在食堂厨房里搭伙吃饭。
“冰淇淋”(二)
如今到了夏季,人们首先想到的消暑降温的食品就要属冰淇淋了,很多人都错误地以为冰淇淋是外国人的发明,殊不知,冰淇淋是中国古人的发明。
在史料中记载,周文王的孙子在朝中担任凌人这一官职,也就是一个专门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也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的帝王们就懂得利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了。当然,那时候人们使用的冰块还是天然而成,并不是人工制造的。
到了唐代,人们开始逐渐掌握制冰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了生活当中。据《酉阳杂俎》记载,人们发现把硝石放到水中,水就会慢慢变冷,过一段时间就会 凝结成冰块,不仅可以用来降温消暑,也可以制成消暑冷食。商人们怎么会错过这么好的赚钱机会呢,因此就开始制作冰块赚钱。
宋代,商人们对制作的冰块进行了改良,把一些新鲜的水果捣成汁,注入到冰中。原来晶莹剔透的冰,不仅看上去更加好看,放到口中也多了水果的甘甜。杨万里就在诗中称:“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
据说,把奶油加工制成冰淇淋开始于元代。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就记载说,他在大都做官的时候,最喜欢吃一种叫做冰酪的东西。这种冰酪就是元朝人 在冰点基础上做出来的冰激凌。元朝人把爱吃的果酱、牛奶放入冰中。这样凝结成的冰就会像沙泥一样,不再像冰块那么坚硬,入口即化。由此可见,此时的冰淇淋 与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
糖葫芦(三)
冰糖葫芦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美食,具体来讲应该算是北京的特色小吃。冰糖葫芦,酸甜可口,看上去就很有食欲。那么这等美食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据说,冰糖葫芦原本是一种药膳。在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赵蛲悖最宠爱的黄贵妃患了一种怪病。每日茶饭不思,口舌生烟,不久就身形憔悴,面如枯槁。宋光宗看到之后十分心疼。宫中的御医也找不出病症所在。
为了能够治好黄贵妃的病,宋光宗贴出了皇榜。一天,一个江湖郎中看到了这个皇榜,就进宫去给皇贵妃诊脉了,看过之后,郎中开出了一个药方:用冰糖煎熬山 植(山楂),每顿饭前吃5~10颗,半月即可痊愈。看到郎中开的药方,御医们都不以为然,贵妃吃了这么多名贵药材都不见好转,一个冰糖熬山楂能有多大效 果?宋光宗看到药方之后认为山楂也吃不坏人,不妨一试,于是就让人每日给皇贵妃用冰糖熬山楂。不到半个月,皇贵妃的脸色固然红润了起来,宋光宗十分高兴, 重赏了那么郎中。
后来,这个药方传到了民间,人们热为糖稀的山楂吃起了不太方便,就用木签把它穿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冰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