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__ 京剧脸谱
京剧是中国国粹的典型代表,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而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很广,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不仅国内的京剧爱好者,而且许多国际友人也出于对京剧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今天就带大家来切身体会一番脸谱的魅力。
传统文化 || 京剧脸谱
中国京剧中的脸谱据说源自于一个历史故事: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带木雕面具出战,时常取胜。一次与周师战于洛阳金墉城下,以少击众,大胜敌军。齐人慕其勇冠三军,便模仿他的动作,编成舞蹈,配以歌曲,称为《兰陵王入阵曲》。
京剧舞台上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如果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的豆腐块等等。今天,团团就简单向大家介绍几种吧。
整脸
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十字门脸与六分脸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征人物性格。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六分脸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脸”也称“老脸”。
碎花脸与歪脸
碎花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僧脸与太监脸
“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 花鼻窝 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近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 脑满肠肥的神态。
元宝脸与象形脸
无宝脸的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脸谱这种图案化的化妆艺术,既有夸张性,又有装饰性,不仅使人物的神情鲜明起来,同时也使创作者的思想倾向鲜明,寓褒贬、别善恶。风格迥异的脸谱具有的勃勃生气,不正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最好体现吗?
京剧脸谱的起源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代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参军戏,唐宋时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参军戏中的副净,等于现在京剧中的“架子花脸”,一般都表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三国演义》戏里的张飞)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来历与种类
在中国古典戏曲里,人们用不同的颜色,在人物的脸上勾画出特定的图案,描绘出不同角色的面部特征,我们称之为“脸谱”。脸谱是中国戏曲的图案化的性格化妆。这种形式一直沿用到今天,慢慢变成了中国戏曲领域里一种很独特的表现手法。人物角色不同,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特征的图案式样也就各不相同。这些式样,在中国戏曲里称为“谱式”。
脸谱的由来
关于戏曲脸谱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早在远古时期,受原始图腾信仰的支配,人们就形成了文身(在身体上画图案)和画脸谱的习俗。从流传至今的一些古代文物上,我们还能一窥端倪。例如,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就像是一个头戴面具的人在跳舞。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收藏的商末周初的虎形青铜面具,大小与人脸相似。陕西汉中出土的商代青铜面具,有鬼面和兽面两种类型。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纯金、青铜面具,比人脸窄小,大概是模仿面具制作的避邪灵物。
也有人认为,脸谱起源于北朝的代面,即面具。《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虽然武功高强,但因面容秀美,总被人看作赢弱的白面书生。为了增强威猛形象,他经常戴着假面具迎战敌人,以此鼓舞士气。后来,戴面具逐渐演变成画面具,早期的脸谱随之问世。
还有人认为,脸谱艺术从宗教仪式中得到过启发,是民间祭祀化妆的遗留;或者认为它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一门艺术。
有学者把各种说法归纳为披发文身说、代面说、面具说、塑像说、涂面说等。这些说法从各自角度描述了戏曲脸谱的起源。由此可知,戏曲脸谱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无序到有序,从萌芽到发展的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京剧脸谱集我国戏曲脸谱艺术之大成,在演员脸上涂抹红、白、黑、黄、绿、蓝等色彩,构成千变万化的图案,描绘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脸谱的种类
我们接触到的京剧脸谱,包括场上脸谱和工艺脸谱两大类。场上脸谱,是指演员舞台演出时的化妆艺术,是勾画在脸上的,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我们称之为“活谱”。工艺脸谱,是指画在纸上、壳上以及各种装饰物上的脸谱。例如,在彩塑、国画、剪纸、竹刻、烧瓷、面塑、蜡染、风筝、面具、蛋壳、皮影、木偶、邮票等上面,都可以创作丰富多彩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不讲究人物性格特征,只求美观,我们称之为“死谱”。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场上脸谱,也就是演员舞台演出时画在脸上的图案。对于内行人来说,他们一看脸谱,就知道演员所扮演的人物是谁,是什么身份、什么性格。
有人统计过,我国京剧里的脸谱,有几千种之多。不同的脸谱,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最早的京剧脸谱,主要采用黑、红、白三种颜色。后来,根据不同需要,脸膛主色又细分出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褐、金、银等脸谱颜色。
舞台化妆一般分“俊扮”和“勾脸”。“俊扮”主要用于生角和旦角,“勾脸”主要用于净行和丑角。
画脸谱,也叫“勾脸”,是京剧演员表现特定角色的一种化妆方式。不同的角色,画法各有区别,不能张冠李戴说到具体画法,更是千变万化,各尽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