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高二的白鹿原的观后感

海露分享

《白鹿原》它以陕西白鹿原这个大村庄为背景,描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他从头到尾都是白鹿原村民心中一颗不倒的大树,正如文中鹿兆鹏所说,每次回家,只要能在村头看见他,我觉得我心中的那棵大树没有倒,村民们是安全的。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白鹿原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白鹿原的观后感1

太复杂了,白鹿原上的众生万象,每个人的人生都一言难尽,还是想用三言两语说道说道。

白嘉轩身为一族之长,凡事都是家族利益优先,自小受传统仁义道德耳濡目染,活了一辈子,是个好族长,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父亲。

鹿子霖是个教科书级别的小人,自私自利,阴险狡诈,贪婪好色,却充满了人味儿,跟白嘉轩尔虞我诈却在听他交代后事时落下泪来,在乡亲们面前耀武扬威却愿意跟他们坐在一起掰扯,逼迫兆鹏成亲生娃却为他的安危牵肠挂肚....他就是个市井小民,有自己的算计,却也有时心软,他的坏大家都看在眼里,也算是个堂堂正正的小人。

白孝文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看他小时候的种.种表现,我心里也跟白嘉轩一样,就觉得他心术不正,是个坏东西。长大后反而开始心疼他,又没干过什么天理难容的事,从小就小心翼翼地活成父亲喜欢的样子,反而越活越不受他待见。他这辈子……这辈子……没体会到过父爱,好不容易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却被父亲亲手送进了监狱。

鹿兆鹏和白灵是一类人,受到新兴思想的鼓舞,一腔热血地奉献自己,同时也奉献着他人。仅靠鼓动唇舌就让他人舍生取义,这么一想,白灵也算受害者哩。要革命就得有牺牲,思想运动是革命的先导,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革命的必要条件。我觉得这无可厚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做自己要自由和自私之间的界限模糊得很,要国还是要家也难以取舍,古往今来贤愚好坏不都在艰难地作着抉择么?

看这部剧之前就被公众号安利了田小娥,有人说她是中国的马莲娜,因为长得好看而为世所不容。我觉得还是不一样的,马莲娜浪荡起来也不曾谈情说爱,她跟嫖客只有肉欲之欢而无男女之情,自然也谈不上背叛和负心,她其实幸福多了。田小娥被黑娃抛弃,在窑洞里担惊受怕,又被鹿子霖利用,怀了孝文的娃死在了炕上。她没知识没文化,只想好好生活而已。她是有错,错在勾引有夫之妇,可是在那之前也没被世界善待过,这样的错误罪于至死吗?

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白鹿,是个发大慈悲的大儒,洞观人世,不事权贵,为民请命,一生没有污点,“世上再没有这样好的先生呢”。

鹿三是个朴实的庄稼人,教育方式原始,为人忠厚,唯一一件出了格的事就是戳死了小娥,他是恨她,她带走了黑娃,毁了孝文,这样的婊子就该死,他是替天行道。他对黑娃非打即骂,爷俩在一起也说不上几句贴心话,我对他的感情跟黑娃差不多吧。

白鹿原的观后感2

不可否认,电视剧白鹿原的主创都是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做这部戏,同样,我也不认为是影视作品的篇幅所限,造成对原著的大量舍弃,毕竟这是一部长达85集的电视剧。现在豆瓣打分9.2份,多少有捧场的水分在,低迷的收视率,并不能怪罪于这部剧太严肃曲高和寡,恰恰是因为编剧对原著伤筋动骨的改编,使得故事发展严肃而平庸,从而失去了观众。

陈忠实写的原著,主旨和情绪虽然严肃,但严肃地有趣,我们作为21世纪的人,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家写一百年前的农村故事,看乡村的淳朴、狡黠和气派,是非常有趣而耐看的,但电视编剧的改编使之庸俗。

比如仙草,原著中仙草是药铺吴掌柜为报恩,在白嘉轩死了六个老婆后许给他的,白嘉轩和仙草本就情同兄妹,新婚之夜因为熟悉而窘迫,还交待了仙草在裤腰上系了六个小棒槌辟邪、不能圆房,白嘉轩睡马棚被仙草叫回来圆房的情节,这些内容既交代了白家的仁义厚道,又交代了仙草鲜明的性格。

电视剧中的仙草变为一个乞丐,嫁给白嘉轩是为了报救命之恩。编剧的意图无非两个,一个是体现白嘉轩的仁义,二是突出白家娶不到媳妇的窘迫,只好娶个乞丐。但这种武侠戏中常见桥段实在是太俗套,观众一看白嘉轩救乞丐,就知道肯定会救活而且肯定会给白嘉轩当老婆(只有我们原著党会疑问:这怎么可能?),这种安排也弱化了仙草的个性,使仙草沦落成为报恩而以身相许的弱女子的形象。并且以白家族长的气派,无论如何也不会娶乞丐的。小说中白嘉轩的母亲是何等刚强,即使在白嘉轩的老爹死了之后,卖房子卖地也坚决要给白嘉轩娶媳妇,老太太也是极有个性的。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白嘉轩的母亲,仙草,白灵,田小娥,都是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的,而电视剧一开始就把两个人白母和仙草的个性掩盖掉了,变成传统贤惠、慈祥的形象,站在一边毫无作为,大失原著的风采,所以我说,这部戏虽然是严肃的,但是严肃而平庸,这与编剧对原著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才力有关吧。目前,前几集的改编,除了人名之外,大部分的剧情都与原著无关,似乎是编剧借了一些人名写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原著中有大量精彩的故事情节,戏剧感和冲突十足,也非常适于拍戏,并不是那种不适合拍成电影电视的作品,只可惜编剧买椟还珠,才分是配不上这部戏的。

白鹿原的观后感3

电影《白鹿原》从开机开拍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等到拍摄完毕,却先于今年年初在德国首映,好不容易终于在7月份看到通知将于9月13日公映,提前在心里计算着日期,却在即将公映的前两天看到消息说公映推迟到15号,天,让我情何以堪?

15号上午就打开电影公司网页准备订票,却悲剧的发现广州各大影院竟然尚未有安排计划,而同一家影院却在西安等地均有上映,晚上10点钟不死心上网查看,发现仅在黄浦区有一家从未去过的影院安排了一期《白鹿原》,一看表,影片已经开始了,无奈只好罢了。

16号周日上午喝完早茶后,打开网页,发现家里附近有家影院终于上映了《白鹿原》了,于是赶紧订票,下午3点那场。

现在开始正题,说说我对电影版《白鹿原》的看后评价。

影片一开始,就以白鹿原百姓以拒绝缴纳公粮进入短暂高潮,以日本人侵华飞机轰炸白鹿原结束,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白孝文、鹿三、鹿兆鹏等陆续登场,小说中其他人物如白灵、白孝武等未出场。

影片主要以白嘉轩在白鹿原的权威影响力和田小娥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来开展,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日本侵华、抗战开始. 整个影片以陕西方言为主,在观赏过程中,你可以一览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感受到关中秦腔的粗犷和豪迈, 也许是陕西土生土长的原因,听到那熟悉的方言,感觉尤为熟悉和舒服,影片中烧麦场的场景较为精彩,一群村民高吼秦腔的片段较震撼,有点遗憾的是,原本以为田小娥和黑娃的激情戏会是个看点,没想到那个片段却只是一个很保守的镜头而且是即过,不知道是否是影片审查时被切掉了?相比之下,李安导演的《色戒》尺度之大、床戏时间之长,让人叹为惊讶。

不知道是不是剪的太多了,中间较多镜头,都比较支离破碎,如果不是因为看过原著的原因,很多情节是很难看明白,比如田小娥被鹿子霖暴打那段戏,看过原著的读到这里一定会哧哧的笑出来,原因不明而喻,但不知情的观众,可能就会很糊涂。

无论是读原著还是电影,我们都能体会到,生活在那个年代,或者那种时代,田小娥的结局,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假如生活在现代,田小娥也许会是个女强人,或者是个贤惠的女人,但在那个年代,她需要依靠,她需要依靠一个男人,但是很不幸,她依靠的几个男人,先是武举人,虽然物质很丰富,却无法给予她性福,跟黑娃偷情后,被武举人发现打个半死,要不是被人同情,她同黑娃的命运就很早结束了,同黑娃结婚后,因为名誉的尊严的原因,始终无法进入白鹿原祠堂,始终无法获得白鹿原长辈们的认可,她以为有了黑娃,就可以忘记一切,但是很不幸,从跟黑娃偷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因为黑娃的性格,用陕西话来讲,一个字:愣,做起事来象头发怒的公牛,不顾后果,不考虑身后事,后因此被迫逃亡。田小娥在失去依靠后,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不检点,也许是不幸,又依靠上了在乡里有点小权利的鹿子霖,谁料鹿子霖跟白嘉轩面和心不合,田小娥不幸又被鹿子霖所唆使,勾引了白孝文,导致白孝文被白嘉轩暴打一顿,取消族长位置,无奈最终田小娥跟白孝文走在一起,却不幸白孝文被拉壮丁,唯一的依靠又消失...鹿三愤怒之下杀死田小娥,瘟疫爆发,日军飞机轰炸,白鹿原一片狼藉,白嘉轩抬起迷茫的头,影片结束。。。

个人看完《白鹿原》后以为,电影片场共2小时半,用150分钟的影片将几十万文字的小说完整的叙述,那自然是不大现实,其实可以参照电影《赤壁》做法,将白鹿原分为上、下两场,这样就可以保持剧情的完整性,站在商业的角度,还可以卖两次门票...

白鹿原的观后感4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大学时候读过。记忆中,留下的是黑娃与田小娥偷腥的事儿。今日伴随王全安构筑的光影,我对那个黄土塬的认识逐渐清晰影片开头,白鹿原上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滚,掀开近代历史剧的序幕。白嘉轩带领族人高念白鹿乡约“德业相劝,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齐家,能侍父母,能教子弟”,这是一个由农民与土地架构的中国传统二元社会的缩影当时间定格在1912年,神州大地变了天儿:原来的皇帝没了,现在的皇帝叫“大总统”,年号“民国”。鹿子霖的这段话够幽默,我忍不住笑了。辛亥革命,改天换日,但是不接地气儿。人民对这个民国还很迷茫,但政府却不由分说进驻这个古老的,似乎亘古未变的村落。新时代的元素不可避免的越过村头的牌坊,渗透进青年的血液里。白孝文奉命结婚,压抑着自己的正常欲望;鹿兆鹏接受婚姻自由的思想,对自己的新媳妇儿冷若冰霜,对共产革命心向往之;黑娃走进麦客队伍,不愿重复鹿三的人生。一个时代远去。可是任何时代,人性中的欲望都是永恒不变的。

蒋家塬70多岁的蒋举人娶了20岁左右的四姨太田小娥。和现在一样,60后、70后的老男人抢80后、90后的女朋友。田小娥与黑娃的结合是一种人性的必然,却拗不过白鹿原的族规家法,别样鸳鸯被传统价值观踢出圈外。边缘化逐渐腐蚀一对青年男女的心灵,悲剧紧随其后。在时代狂飙中,个人显得微不足道。白鹿原的戏台虽小,却是一个大舞台,各派政治势力纷纷登场:国民党政府、中共的农民协会,散兵队伍,日本侵略,围绕自己的利益互相厮打,理想在利益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唯有白嘉轩坚守自己的信念:男人,就是要挺直腰杆儿,绝不能做怂人。只是“仁义道德”也能杀人,可惜白小娥成为男人世界里的悲剧。选择,不选择,真是两难境地。可是,人生没有后悔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历史就是生活,没有如果。“《白鹿原》影片末尾充斥着荒诞的悖论:代表政府的鹿子霖,

他的儿子鹿兆鹏成了反叛政府的共产党要人;代表道德礼教的白嘉轩,他的儿子白孝文成了反叛礼法的败家子;代表忠义的鹿三,他的儿子黑娃打伤义父白嘉轩,并割下他头发以象征弑父,公然成了逆子”(严行:《白鹿原》,一曲传统社会的挽歌)。生活的荒诞就像白鹿原上的滚滚麦浪,永远不可捉摸,也许这也是生活最美的地方。白鹿原再也不是以前的白鹿原,每一个今天再也不会重现,我们唯有: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电影开始几分钟,第一个镜头是白嘉轩和鹿三们在地里割麦子,什么情节也没展开,第一个镜头就结束了。我当时隐隐感觉,这片子完了,八成又是一个装逼片。果然不出所料,第二个镜头,第三个镜头,一如第一个镜头,全都是相互没有联系的无情节镜头。影片开头最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相信大部分观众和我一样,开场时高涨的注意力此时已经快速下滑,最后化为惺忪的睡眼和无奈的鼾声。

电影的剧情非常拖沓冗长,毫无节奏感,中间穿插大量的莫名其妙的诸如牌坊的空镜头,戏人唱戏的声音。我清楚,我明白,导演、编剧们无非又是要借此展现中国沉重的历史,这些符号象征着诸如礼教、历史变迁、生命的呐喊、内心的彷徨之类的。可是问题在于,你连最最基本的故事都没说清楚,人物、环境、情节都残缺跳跃,详略混乱的情况下,如何能够让观众发自内心的被你们那些符号感动呢?电影是艺术,艺术就是要形象的表现生活。牌坊一样的空镜头,可以出现,不过不能如此频繁,如此做作。这部让人非常期待的影片,最终还是难以摆脱中国电影一以贯之的,重符号,轻故事的陋习。非常令人遗憾。最后说句题外话,张雨绮的田小娥怎么看上去有点像个男的呢?是不是她的脸部轮廓过于刚毅了呢?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受吗? 鹿兆鹏抗婚逃走那一场戏,只是剪影,台词道具人物走位等却大好。该场直接切入的是鹿子霖隔河叫骂,后黑娃拿着棍子与众人齐拥入画,混乱之后众人出画只剩黑娃与白孝文,画外白嘉轩的一声呵斥,孝文这个怂货只得随众出画,现在只剩黑娃,因兆鹏冲他喊“革命”,黑娃依恋不舍。黑娃是以拖拽着棍子的动作出的画,显得极不情愿。 这场戏又有两点:一、白孝文的角色弧不完整,被动状态完整,但孝文脱离父权后的主动没再进行。鹿兆鹏逃婚,

白孝文喊的“兆鹏,我是孝文”被白嘉轩应声打断,是孝文的被动。二、这场戏分两部分,“黑娃,等革命成功了再见”是分隔符。眼见众人走开,该场落幕,子霖被兆鹏的这句话拉了回来,使得戏继续关于鹿兆鹏逃婚这一场,在影院时听到观众纳闷“鹿兆鹏人呢”。鹿兆鹏属画外空间,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交流使得他存在。这场戏重点在黑娃与孝文的反应,所以把兆鹏放画外是不错的选择。武举文举全都白举,白举是不举,即不勃。《白鹿原》第二场,幼年白孝文鹿兆鹏黑娃在偷看马和驴交配,孩子间在做猥亵动作,转到下一场白嘉轩鞭笞白孝文,使得孝文落下不举的病根。到什么时候白孝文能举了呢,是到白嘉轩与白孝文分了家。电影中并没两畜直接交合画面,与孝文的不举相关性就差了些。有时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就是一个分次序的过程,演员先怎么样再怎么样。别人笑时黑娃不笑,别人不笑时黑娃笑。万山丛中一点红,是特质。王全安给演员设计的最有效的动作就是吃面,其余像伐木弹棉花也见效。一场一镜或仅几镜决定了事物归于平静后淡出,幕结。但又要呈现出事物还将继续发展的态势,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平静后的画内人物望着画外,画外代表一个广阔的空间,是种茫然无助的表现;二是需从人物动作着手,动作要有势,感觉下一秒钟就动起来,不是死板的。

这可见之于鹿子霖“国号是民国,新皇帝叫大总统”话音刚落后的白嘉轩与群众演员的反应,居于画左的人面向并弓腰向画右,居于画右的人正相反。 观影结束人群出现两种对立的声音,“这拍的是什么东西”与“这片太好看了”,仁智之见,不要试图相互说服。小说与电影终归不是同门类艺术,读原著只是为看电影做补充,切不可将两者做孰优孰劣之比较。读过陈忠实《白鹿原》的都记得白灵,王全安影片并不缺失这一角色,有白灵的几个镜头。原著中鹿子霖有两个儿子,大儿就是鹿兆鹏,小儿是鹿兆海,前者投了共,后者入了国民党。兆海与白灵是青梅竹马,但白灵接受的是马克思,所以终向鹿兆鹏靠近。电影中鹿兆鹏在学堂教课,教室最后中间坐着的那位就是白灵。王安全喜欢把三五职业演员掺进非职业演员的大队伍中,景别又多是全景,所以职业演员不开口说话观众可能不知道谁是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王全安找到了他在《白鹿原》中应有的位置。客串照相馆老板一角,是个他者视点。

白鹿原的观后感5

《白鹿原》最近正在热播,很多人感兴趣的是白鹿原上的风云变幻,白鹿两家的爱恨情仇,我却从这部良心剧中发现:潘多拉的魔盒是绝对不能打开的。

就从族长白嘉轩说起吧,他在自家地里种起了罂粟,熬成鸦片卖给药店赚了不少钱。村民们看见白嘉轩发了小财,都眼红得不得了,于是白鹿原上到处开满了罂粟这种美丽却罪恶的花。一开始大家还只是种了卖,白嘉轩给他们找好药店他们嫌价格低不送,他们都送到烟馆祸害他人。后来有人禁不住诱惑,吸了起来,接着还有人三三两两聚赌。昔日民风淳朴,宁静和乐的白鹿原变成了毒花控制下的罪恶之地,幸亏族长白嘉轩醒悟得早,他铲掉了家里种的罂粟,然后要求族人也把自家种的都铲掉种上粮食。

潘多拉的魔盒一经打开,可没那么容易关上,白嘉轩最引以为傲的长子白孝文居然也吸上了大烟。白孝文以前是一位只读圣贤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位年轻人,他可是要继承白嘉轩族长之位的。可这样一位看起来一身正气的年轻人在吸食了大烟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再也没有了一点礼义廉耻。他的心上人田小娥怀孕后饿得两眼昏花,可他却没有一点责任感,还把她母亲留给她的手镯卖掉换鸦片。他为了得到一个碗,可以任凭他人肆意凌辱,喊别人叫爹。白嘉轩自认为行得正坐得直,不怕鬼,须不知潘多拉的魔盒是绝对不能打开的,一旦打开,魔鬼就会钻出来,白嘉轩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除了这个电视剧告诉我们别把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上次我参加的那个禁毒比赛有一个人也用他的真实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上个礼拜星期五,我随同学一起去湖南广电参加禁毒知识大赛,现场有一个小张(化名)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故事。他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是一名阳光开朗的初一学生,他喜欢和社会上的一些人来往,在他的所谓的“铁哥们”的唆使下,他吸了一口海洛因,他觉得没什么,因为没什么特别的味道。他后来在朋友的唆使下又吸了几次,接着他有点期待了,总盼望着朋友们叫他去吸,到了最后,他直接打电话给狐朋狗友买毒品,他发现自己离不开毒品了。才十几岁的他瘦骨嶙峋,精神萎靡不振,再也找不到阳光少年的影子 。后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戒毒所戒毒,到现在,他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到他的家人了。他讲完后,呆呆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低着头佝偻着腰默默地走下台去。台下一片唏嘘,我也深受触动,是什么把一个青春活泼的少年变成了这个样子?是毒品!罪恶的毒品!他把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毒品的魔爪恶狠狠地扼住了他的咽喉,使他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如果以后他不能脱离以前的圈子,复吸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心魔难除啊!

现在的毒品,纯度越来越精,类型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隐蔽,同学们,千万不要以身犯险,千万不要把潘多拉的魔盒打开,电视剧里的故事也好,现实的事例也罢,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我们不要被毒魔控制,我们要把毒魔紧紧关在魔盒之内,永远也不要打开!

高二的白鹿原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高中生《白鹿原》读后感5篇精选范文

观看《白鹿原》观后感5篇精选范文

高中长篇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观看《白鹿原》观后感5篇长篇范文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作文五篇

关于《白鹿原》读后感400字6篇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

白鹿原读后感范文5篇

    上一篇:初三的碟血孤城观后感

    下一篇:高一的看小孩不笨的观后感

    86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