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_观看电影城之恋有感(2)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篇四
电影《倾城之恋》是由作家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改编,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主演。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范柳原先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俩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俩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白流苏终于找到了延续自己故事的人,范柳原也找到了家的感觉。
“倾城之恋”是传奇作家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小说,创作于1943年,也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尽情的故事。所谓的倾城是经一个城市沦陷背景下方可成全的一段婚姻。所以,从整体而言,“倾城之恋”是描写普通人乱世中的“传奇”,从而寻求那份最后回归的普通。
总之,张爱玲笔下的传奇故事,耐人寻味。
倾城之恋电影观后感篇五
最近看了周润发演的《倾城之恋》,越发觉得张爱玲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作家,她说的话常常能够直接击中社会现象、生活本质,乃至是人性的最深处,她观察世界的角度很独特,很冷峻。
她说,“结婚是长期的卖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但是总觉得不至于,凭她的出身和才情就足以迷倒世界上的很多男性,她不至于嫁不出去,至于说她和胡兰成的关系,这也不好说……不过,我相信她的话,相信她说的许许多多的话肯定不会只由于是一时的冲动或偏激而说出的,否则便不会隔着时空的距离仍有那么多的追随者。
必是那个时代的许多婚姻现象让她觉得惨不忍睹,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慨。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张爱玲的话:一个在经济上、精神上无法独立的女性,即使结了婚也相当于是在卖淫。可是,为什么是卖淫而不是出卖劳动力呢?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都不干活,像寄生虫一样吗?
奇怪的是最后白流苏还是嫁给了范柳元,尽管是以一座城池的倾倒为“代价”,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正说明了一个问题:再有才情的作家、再特立独行的人始终还是难逃世俗的规范?或者,刻意的逃避、刻意的反叛正说明这样的教条和影响已深入骨髓了呢?
不懂。或许我这样的年龄始终还是太嫩了,这样的阅历终究太浅了,所以读张爱玲总有一种抬头仰望着苍翠欲滴但烟雾弥漫的高山的感觉。
如果战争没有来,或许,范柳元不会和白流苏结婚。但是战争爆发了,也许因为战争让他们彼此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因为战争,富甲一方、“高高在上”的范柳元便与众人无异了,一样要为一日三餐犯愁;而白流苏也因为有了坚硬的臂膀可以依靠而变得更加坚强、而不再害怕……
生命与生命本来就是等价的,遗憾的是我们太习惯于为它涂脂抹粉、为它披金戴银,所以,我们被我们自己造出的假象给欺骗了,并且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只有灾难才能让我们现出原形,让我们忘记粉饰,不再矫揉造作;才让我们幡然醒悟:“原来大家都是人”,我并没有高人一等或者矮人一截,只有这时我们才打算正眼看人或者不再畏缩;只有这时我们才能够尽释前嫌,将彼此的心紧紧相连。
关于白流苏,许多女人或许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害怕“剩下”的心理或许自古有之,因为社会从来就不曾宽容到可以容得下“老姑婆”的存在?甚至离了婚的人人们也要千方百计地将他推入下一段婚姻。人们如此热心,为什么?因为生命是一个过程,如同漂洋过海,为了顺利渡过,为了不再孤单,所以我们需要找寻旅伴?因为饮食男女,我们不能超凡脱俗,遗世独立?抑或是……
看完电影,觉得不能说白流苏对范柳元没感觉,只是我不确定那到底是不是爱。范柳元觉得白流苏不爱他,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判断,是男人的直觉?还是,无论事业上再怎么成功的人即使面对爱情也总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自信?或许他的判断并没有错,白流苏——这个曾经被爱情欺骗过的女人、这个在婚姻上跌过跟头的女人,再次有机会碰上合适的人选,定会是紧紧地攥住与面包相关的婚姻而不是飘荡在空中的爱情。或许,女人本来就是现实的、务实的。毕竟在那样一个妇女没有独立地位的时代,很好地生存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希望的是这样的结局。即使注定要满城风雨,即使注定要有许多无辜的生命搭上,很多人还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伪善?
中国版的灰姑娘的故事还是有很多的读者,呵呵,只是故事中的灰姑娘曾经离过一次婚,而王子也遭遇了战争。故事结束了,但是人们的思考还在继续……
看完电影,还有一点小小的感触,那就是:女人与女人的博弈万万不可以开头论成败,一开始闹得满城风雨的未必就能踏上婚姻的殿堂,所以,谈恋爱、处朋友还是低调一点好,况且也实在没有什么好高调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的他都是属于自己的最优秀的、最无与伦比的另一半,何苦用钱多钱少、地位高低来为自己添堵或者增彩?不过,要这样想并不容易,要这样做更是难上加难了,不然,豪门的门槛也不会被踏破了;不然也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宣言了:“另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了”。不能说所有的人都笑贫不笑娼,但是,这样的价值观正在渗透,就像雨水流入大地中一样,这样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猜你喜欢:
1.读倾城之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