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乐平分享

  《世界屋脊的歌声》运用藏族小学生唱汉语国歌贯穿全片,“国歌”不仅是情节进展的推动力,而且更富有象征寓意,它象征着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和精神力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1

  近期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电影世界屋脊的歌声,电影看完之后,被剧中人物深深打动,感受到了伟大的正能量。电影播映之后,响起数次掌声,看到吴小远(剧中人物)支教成功的情节时,许多学生留下了眼泪。

  剧中,吴小远因为自身的现实困境一次又一次地失信于孩子们,但是洛桑校长和学生们却始终不离不弃。吴小远从一开始的被动留下,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志愿者进藏支教的故事。在与藏族师生的交往中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被孩子们的行为所感动,成为一名志愿支教者,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实现了到天安门唱国歌的梦想。

  《世界屋脊的歌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景物烘托上也是巧妙,雄伟壮丽的泰山、博大精深泰山文化与雪域高原纯净圣洁的自然风光巧妙融合,描绘出一幅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画卷。

  该片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集藏族同胞们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声唱响中国梦”主题最好升华。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2

  乍看影片《世界屋脊的歌声》,就是一个北京青年吴小远在藏区支教的故事。然而,创作者十分智慧地将这一常见的题材赋予了民族融合的视野和现实主义的意味,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中国梦的主题,传递出正能量的精神特质,可谓举重若轻。

  主人公吴小远的生活靠富二代女友秦沫沫的经济支撑。他只是偶然替朋友到藏区赠送教具,压根没想留在偏远又贫困的瓦座小学当老师,只是因为延误了回京的班车,在校长洛桑的劝说下,才勉强决定暂时留下来教小学生唱汉语国歌。影片选取了这个独特的起点,情节的主线沿着吴小远一波三折两赴西藏的经历展开。

  起先吴小远并没有教孩子们汉语歌词,只是应付地教孩子们用“当当当”来唱国歌的乐谱,在洛桑的严厉批评下,他为能尽早回京,灵机一动向孩子们顺口许诺:只要在国歌比赛中获奖,就带大家去北京天安门前唱国歌!然而,他的许诺竟成了一句谎言,当孩子们比赛真的获奖时,小远却回北京了,临走时他把电脑上在河边唱国歌的孩子们的照片背景换成了天安门。影片围绕诚信的线索,铺陈出洛桑与小远关系的变化。洛桑气愤地跑到北京,指责小远用谎言欺骗了孩子们,他说:“一个堂堂的男子汉把信誉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句话点醒了小远,让他悟到了承诺和尊严在人生中的意义。小远在病重时得到洛桑、洛桑女儿卓玛以及孩子们的无私救助与关怀,他们不仅是小远的救命恩人,而且更促使小远的精神发生蜕变,他逐渐明白了依靠秦家父女的恩赐,生活毫无尊严;他意识到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哪里还有诚信可言。于是,他忍受着女友与他分手的痛苦,毅然回到瓦座小学兑现自己的承诺。当沫沫依仗自己有钱要包车将孩子们拉往北京时,又是洛桑教导孩子们同时也是告诫小远,必须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挣路费。最终,小远和孩子们拒绝了有钱人的施舍,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去北京唱国歌的梦想。从被动留在西藏到和洛桑、卓玛、孩子们产生割舍不下的情感再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发生变化,这些正是小远内心对于人生价值不断追寻的生命体验。当小远把个人梦想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他才是一个通过勤奋劳动自食其力的快乐青年。影片昭示出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想相统一的时代精神。

  影片运用低视点来描画洛桑的高境界,他虽然过着艰苦、贫穷的生活,但他的精神富有。他身上蕴藏着藏族文化优秀的特质,他坚守的仁爱、诚信都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影片通过洛桑和吴小远之间的冲突,卓玛和孩子们对小远的感情,演绎出了民族差异间的互通、互补关系。《世界屋脊的歌声》的创作者们有意识地探讨了“支教”与“被支教”的相互关系,突破了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支援时居高临下的视点,传递出中华各民族间平等、包容、互补、和谐、不可分割的融洽关系的思想,对同类题材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世界屋脊的歌声》运用藏族小学生唱汉语国歌贯穿全片,“国歌”不仅是情节进展的推动力,而且更富有象征寓意,它象征着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和精神力量。当孩子们看着中国地图,查找北京所在地的时候,洛桑校长告诉他们“北京是心脏,西藏是胸膛”,这是多么有力量的比喻啊!片尾反复高唱的国歌,升起的国旗,天安门前庄严的升旗仪式,在各民族人民注视下升起的五星红旗,把影片推向了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崇高境界。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3

  王文杰导演的援藏题材青春励志片《世界屋脊的歌声》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它讲述了内地青年吴小远在雪域高原上经受精神洗礼之后,整个人生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的故事。

  影片采用交错叙事、深层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吴小远与藏区小学校长洛桑、富二代女友秦沫沫、洛桑女儿卓玛以及瓦座小学藏族小学生们横跨藏区和内地的纠葛故事,围绕承诺、尊严、民族团结、个人与民族的中国梦等重要主题,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引导观众与主人公一道完成一次令人感动的心灵之旅。

  城市与藏区的交错叙事既是故事本身的发展逻辑,也是创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不同精神世界的对比。吴小远在泰安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个漂亮大方的富二代女友,但他在精神上却非常迷茫。朋友们背地里叫他“吴小软”,讥讽他“吃软饭”。怂恿他从富有女友家的钱袋子里搞钱的正是他的那些朋友。不久,吴小远的无良友人曹广文又将其20万元创业款席卷而去。而当他带着从曹广文那里追讨来的3万元欠款返回瓦座小学践行带孩子们去北京的诺言时,又无端被卷入了曹广文倒卖假钞的刑事大案。虽然人们都知道城市的正面形象更有力量更加强大(诸如文明、创造力、包容等等),但影片中的城市似乎的确代表了物质,代表了诱惑,代表了欲望。而人们对它们的极度追求,则往往导致自身陷入迷茫。这种“城市病”高度契合文化符号学的逻辑。

  秦沫沫是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白富美”。影片对她的批判和讽刺相当深刻。她先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在电话中宣布与滞留西藏的吴小远分手,继而为了挽回她与吴小远的关系,又孤身独闯西藏并自作主张带领瓦座小学的藏族孩子们踏上赴京之旅。无论对待吴小远还是对待藏族孩子们,她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优越感。吴小远被牵连进曹广文案后突发高原病以致差点死掉,正是原为藏医的洛桑校长的精心医治和卓玛日以继夜的悉心照料让他活转过来。

  雪域高原虽然物质匮乏、教育落后,但精神富足。影片暗示卓玛已经悄悄喜欢上了吴小远这个阳光大男孩。有所察觉的父亲含蓄地对她说,给人幸福的人,自己也幸福。卓玛立刻回应父亲“自己懂”。影片对这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纯洁的卓玛对吴小远从未有过任何亲昵举动,但扮演卓玛的藏族演员索朗旺姆的眼睛仿佛会说话,观众从她的眼神里读出了她对吴小远的含蓄的爱意。给人幸福自己也幸福,应该是纯洁如卓玛这样的高原女子所独具的胸怀吧。我们所熟识的城市女子面对“情敌”的极致反应是:我们坐下来谈谈,让我们公平竞争。

  不过创作者并未将内地与藏区在精神上加以简单的对立,而是通过人物关系的演进和变化,使他们之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的互补关系。其中,吴小远与洛桑、卓玛以及藏族孩子们关系的积极变化自不必说。包括后来转变的秦沫沫对藏区同胞在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与回报也自然可信。这无疑使影片在主题表达的丰富度上更趋完满。

  影片中的深层象征非常耐人寻味。藏族小学生们将国歌从世界屋脊唱到了天安门广场,这强烈表达了藏族同胞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在京藏线列车的车厢里,洛桑校长让孩子们从地图上找北京。洛桑校长将北京比喻成祖国的心脏。有个孩子问:“北京是心脏,那西藏是什么”?洛桑校长回答:“西藏是胸膛,围绕北京的其他地方都是祖国的胸膛。”这个关于“西藏是胸膛”的比喻,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形象地喻示了西藏这块土地与祖国的宏观关系。影片的主题至此达到了宏伟的高度。从而也将每个孩子渴望到天安门广场唱国歌的个人的梦想,上升为全体藏族同胞和整个民族的中国梦。影片的高潮正是吴小远和他的藏族大小朋友们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现场激情唱颂国歌的场面。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吴小远、洛桑、卓玛和丹增、曲巴们神情肃穆、慷慨激昂地唱起了神圣的国歌……

  影片的不足是对吴小远与藏族孩子们的深度情感交流着墨不多。如果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吴小远的形象和心灵脉动,当会更加生动饱满,也更有深度。

↓↓↓下一页更多精彩 世界屋脊的歌声观后感 ↓↓↓

54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