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狼图腾观后感3篇
看狼图腾观后感1
寒假之前,我们班集体借阅了《狼图腾》一书。里面的故事很精彩,我多么希望看到电影版的《狼图腾》啊!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到全球通电影城一睹狼的风采。我们买好了票,影厅里很大,能容纳100个人,到了下午两点十分,电影就开始了。时间过得很快,不一会儿,就两个小时了。
这部电影让我对狼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就让我来给大家叙述一下电影的主要内容吧: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名叫陈阵的年轻男子,他和杨克从北京来到了内蒙古一个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结识了牧民毕利格一家,还见识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动物——狼。在与狼的接触中,对狼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甚至产生了想有一只小狼的念头。一群外来人把狼留下来准备过冬的食物偷走了,这直接导致了狼对牧民的仇恨。场部主任带领牧民们掀起了掏狼窝、灭狼崽以及灭狼运动。陈阵偷偷地抚养了一只小狼崽。小狼被牧场里的大人们发现以后,就想让小狼把那些大狼们引来,把他们一网打尽。但是大狼们没有上这个当,因为它们听不懂小狼的叫声,也就不会去冒险救小狼了。
后来,一群大狼们实在是忍耐不了饥饿,就打起了牲畜的主意,晚上,它们翻过了牧民们的围墙,吃掉了一些羊。牧民们以为是陈阵养的小狼干的,想把小狼杀掉,但是陈阵却不让,拦下了人们。
再后来,陈阵把小狼养大了,一个女牧民就把它给放回了大草原。
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三个收获:
一、这是我第一次看3D电影,要戴着一副3D眼镜观看。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那蚊子和声音,还有那爆炸的石头就像是冲着我来一样,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确欣喜不已。
二、大自然要保持生态平衡,草原不能没有狼,否则,没有狼的草原,兔子和黄羊就会把大草原吃光,牧民们就没法生活了。周围的事物都有生命,狼也不外乎,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和它们友好相处呢?
三、狼的勇敢机智,忍耐和团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看狼图腾观后感2
大年初一,终于等到了电影《狼图腾》的上映,每每读到小说时,都会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触动,被自然的魅力震撼,作者将狼的社会性与现实联系起来,用深邃的文字引起了人们对社会文明的反思.
导演阿诺来自法国,在《狼图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后接触到了这部小说,仅仅60页,就让他感觉到与作者姜戎心灵相通,无论是经历,还是文学,都激发了他对这部小说的兴趣,促使他义无反顾的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
电影《狼图腾》将狼的社会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感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个镜头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全片有狼的镜头1000多个,每一个都有危险性,但是,只有5%的镜头带有特效,阿诺认为,狼是难以驯服的动物,如果用其他动物代替,就不会体现出小说的精髓,所以他用三年的时间驯养了3代20匹蒙古狼,为影片的拍摄奠定基础。
电影中,所谓的上级下达了打狼的任务,在他们看来,这样就可以保护羊群、保护国家的财产、保护草原,他们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扰乱了生物链,虽然保护了羊群,却让过多的羊群破坏了草原;他们不顾当地人的劝阻,将一只又一只可爱的小狼崽丢到了悬崖下面,远处的山顶上,一只母狼正默默的忍着心痛,看着人类画出的一道又一道的抛物线,最后悲痛的转身离开。当人类贪婪的拉走狼的猎物时,远处的山坡上,依然是一双双隐忍的目光,“忍”是狼的天性,当人类无知的破坏它们的家园时,它们也给了人类致命的反击,电影的高潮部分是在暴风雪中进行的,那一场狼和马的追逐,在落湖的一刹那再一次让观众们把神经绷紧,这一场戏结束了,人类依旧没有反思自己破坏自然的行为,所谓的领导包顺贵一边看着湖中的军马,一边指责着马倌,似乎根本没有顾忌到刚刚失去丈夫的女子,包顺贵在影片中是一个双面人物,他很敬业,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有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一些包容,就像陈阵在收养小狼崽被牧民发现时,他赞同的将小狼崽留在了陈阵身边,但是,当他开着车驰骋在草原上打狼、当他站在中国最后一片未开发的草原上,将文件付诸于实践时,却展现出了他的无知和可恨,不尊重大自然,不了解自然规律,盲目破坏生态,是要遭到惩罚的。阿诺是一位自然环保主义者,他将这种观念深深的展现在了影片之中。环境对草原、狼对羊的侵袭与人灭狼是对等的,当被追逐的狼宁愿跳下悬崖,也不愿被剥皮时,狼的尊严也完美的得到了升华。
影片中真狼、感情、摄像登峰造极,冯绍峰在影片的最后与小狼重逢,只是远远的望着,满含着眼泪,便胜过千言万语。《狼图腾》这部影片体现出了自然之美、动物之美、感情之美,是一部值得留恋的影片。
看狼图腾观后感3
电影是在小说的基础上改编的,没有照抄原著,保留了狼群的聪明与睿智,回避了敏感话题。看了《狼图腾》电影。说说自己的感受,仅仅是我自己的感受而已。
从看小说到看电影中间隔了10年,书中情节虽已模糊,但,当时这本书给予的感受还在。对狼的描写电影不及小说震撼,情节不及小说紧迫。但是,能把狼“驯”成优秀的演员,着实让我佩服,佩服得五体投地。所有参加拍摄的工作人员都是值得敬佩的,看到那么多黑这部电影的言论的时候,确实很不爽。
电影诞生用了10年,养蒙古狼用了3年。蒙古狼比其他狼族更加凶猛和危险,濒临灭绝,对人骨子里就有强烈的敌意。因此,里面的每一只狼都是从狼崽一睁眼就开始抚养,培养感情、建立信任、再到训练以保持它们天生的野性,由于蒙古狼骨子里的狡猾与高度警惕,几十只狼也只是一部分可以驯服成功,单从这一面他们所倾注的心血就是值得敬佩的。我虽没去过草原,但知道草原环境恶劣,电影里呈现在我们眼前如仙境般的风景是他们艰辛努力的成果。这部电影没有昧良心,从不可能到可能,绝对是一部狂野之作。比起电影院其他乱七八糟的电影它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部好作品。
当初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对书中描述的“ 民族性”话题整段整段的略过,因为觉得过于夸张,过于放大矛盾,过于崇拜狼。作者欣赏游牧民族,贬低农耕民族,比喻两者一个是狼,一个是羊,狼性泯灭,羊性过剩,批评农耕民族软弱。通过对狼的描写隐射出很多的不满,给人的感觉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狼崇高”。那时反感这些言论,就好比有种关系,我说得你说不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里,我开始能渐渐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是我,我也会有他那样的情绪。
电影对两民族矛盾,文化差异并没有深刻体现,回避了政治,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即便是这样,也被抓住几句台词喷得稀里哗啦。蒙古人崇拜自己的祖先,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有多大的问题?觉得这是在故意讽刺汉人,我真就无语了。那用日货的、崇拜日本明星的、看日本动漫的、到日本旅游的是不是也要算在“分裂国家”里面?拿“爱”当成施暴的借口,就是暴徒。作者生活在那个年代,有些激进想法很正常,好比10年前读这本小说就不会有现在的心境。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心境产生在20世纪6、70年代,你用21世纪的标准来评判他,思维逻辑走位了。作者写出来的东西要符合全国大众的胃口,也不现实,难道要求他要有13亿个人格?过分放大支微末节,忽略要传达的主题,上纲上线的不嫌辛苦吗?
电影开头部分,陈阵骑马遇到狼群,那匹马为什么能如此淡定,处乱不惊。书中是这样描写的“陈阵没有栽下马,是因为他骑的不是一般的马,那是一匹在狼阵中长大、身经百战的著名猎马。”在草原人眼中,狼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人和其他动物从它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由于狼的存在,维持着草原的生态平衡。黄羊是对草原最大的破坏者,狼捕杀它,控制它的数量,使草原免遭灭顶之灾。草原上的动物缺一不可,它们组成强大的食物链,相互控制着数量来回报这片孕育它们生命的大草原。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对草原都是致命的。这个道理,我不明白那个年代的人为什么会不懂。
看电影,就去关注电影本身,客观一点,保容一点。电影中的环保主题才是最核心的、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东西,也是最具有普世的价值与情怀的。小说中蕴涵的对自然的思考、博大的人文情怀也是发人深思。
狼灭了,沙来了,人走了,又是一片不毛之地。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