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3篇

乐平分享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1

  死亡,这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词汇,试问有谁会去想自己将会如何的死去;反正我是不会去想的,更不会想像自己有一天会沦为死囚的,想必你也未曾想像过吧!但是,生在中国——一个传统的死囚大国,我们又何曾对死刑陌生过,当出现了诸如药家鑫一类的人物,我们的国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欲处之而后快。曾几何时,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样的拥有“中国人的传统”。但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我观看了《死囚168小时》,感受主人公在生命最后168小时的心路历程,感慨万千。

  世人都害怕死亡,虽然我们明知生命终于终结的一天,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减弱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在不知自己的生命会在何时结束时,对死亡虽然会有恐惧感,但依然会享受生命的美好,不会因为自己中有一天会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对死囚来说,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加剧,正如电影中的死囚一样。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马修还是被处以极刑,但是他在临终的那句“I just wanna say I think killin' is wrong, no matter who does it, whether it's me or y'all or your government(我只是想说杀戮是错误的,无论是谁干的,是我、你们还是政府) ”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久久地!

  是的,我们都会说马修应该被处以极刑,因为他的残忍,他给被害者的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但是,我们又有谁关心过死囚生命的结束,会给他的家人带来同样的伤害,就像电影中的马修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被判刑之后的撕心裂的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又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犯了法,就否定他拥有和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曲新久教授说“死刑是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剥夺一个人意义保留的、维持的一种状态,导致极端的痛苦,于是就得为它找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由是找不到的。”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是刑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刑法是惩罚犯罪的有力的保障,无论是谁,只要犯罪,都应该受到刑法的处罚,我个人认为一个刑种的存在,必然是可以发挥其惩罚的作用;死刑作为刑法最严厉的惩罚,是否可以就相应的是最有效的惩罚手段?答案是否定的。死刑的执行,虽然对于其本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折磨(包括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折磨),但是同时也剥夺了其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作出弥补的可能。我认为刑罚的作用不仅仅是惩罚犯罪人,更应该是对受害者的家属抚慰和对犯罪人的灵魂的拯救;只有受害者的家属得到安慰和犯罪人受到教育,才会对社会带来持久的、有效的效应。

  在电影的最后,马修终于说出了整个案件的真实情况,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诚恳的对受害者的家人道歉,这句道歉虽然不能够挽回两个年轻的生命,但却让两个饱受痛苦的家庭得到了安慰,应该说,这才应是为刑法应该所保护的。马修的整个变化,最大的功臣是修女海伦,他改变了马修,也拯救了马修,或许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部刑法所规定的死所无法做到的……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2

  心灵,在这个世界上,常常误入迷途,造成不可估量的悲伤。当一个人犯罪时,他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还是一个人吗?

  在迷途中挣扎的心灵,千千万万。每一次不经意的迷路,让我们离开光明太远。又有多少人才能走回去呢。我们在迷途中走得太久,忘记了真正的道路在哪里。

  一个犯罪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是否认真的去听过呢。发生了的一切,意味着什么?我们可否咀嚼过。

  在伤痛之后,我们还能找到阳光吗?

  耶稣说,赎罪的人无法得到救赎。要救赎,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罪过和责任。这句话中间的智慧,很古老,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才能明白,才敢于去接受。我们希望,每一个被宣布有罪的人,能认罪和忏悔,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是为了杀戮,是为了和平;不是为了恨,而是为了爱。

  在死亡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可以在仇恨和懊悔中死去,这样,仇恨和懊悔也将随着死亡深深的植入人们心中。你也可以选择在宽容和爱中有尊严的死去,这样,宽容和爱将留给人世。

  死亡是真相,死亡不会带走任何东西,死亡会将所有的情感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人间,在人心深处传递下去。死亡也没有带走死去的人,每一个先人,都在孩子们血液里流淌。死亡开启了新的道路,不是结束,只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

  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真正开始。

  亲情,是谁也无法剥夺的存在,他无比坚固,即使死亡也无法将亲人们分离。亲人永远留在亲人们心里,无法分割,无法抛弃,历经生死。谁也无法分开一家人的亲情。哪怕他们已经四分五裂。

  犯罪者,将和被害人的家庭永远的联系在一起。它们以仇恨的表面方式相连。加害人和受害人是一体的,这是心灵的真实。我们无法处决杀人者,我们可以杀死他们,可以借此以眼还眼,但他们将和我们永远的留在一起,留在所有人的心灵深处。

  死刑,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是,怎样给予所有人心灵的平静。让加害者、被害人、亲人们得到救赎,继续前进。

  接受现实,是成熟的标志。无论发生了什么,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勇敢的接受,不要逃避,不要怯弱,不要恐慌。接受生命,接受死亡,接受生活。逃避是劫数之源。我们的生命和全部的生活,都是不可逃避的,你做的,必有果。去接受,去面对,擦掉血汗,继续前进。

  让心灵蒙尘的,是交流和理解的缺失;让生活混乱的,是爱的脱序。当我们不被理解,无法交流,当我们的爱误入歧途,生活将会走向混乱,并让我们承担全部的后果。

  愿世人拥有和平与宁静。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3

  《死囚168小时》是蒂姆·罗宾斯导演的一部法律题材大片,该片虽拍摄于1995年,但其中所蕴藏的关于灵魂拯救与救赎的拷问即便是在17年后的今天,仍不乏反思意义。当年,也正是通过此片,使我对蒂姆·罗宾斯有了一个新的定位——他不仅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扮演者,还是一位优秀的导演。

  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男主角马修·庞斯莱与其同伙卡尔残暴地强奸了一位18岁的少女霍普,并将她及其男友残忍地杀害,结果被以强奸罪判处死刑。在死刑执行前的一周,即最后的168小时,马修写信给福利院的修女海伦,希望能够得到她的帮助,由此,一场由修女海伦发起的拯救马修灵魂的战役打响了。最终,马修在亲人、海伦、宗教等力量的感召下,勇敢地承认了罪行,忏悔地离开了世界。

  本片的视角选取可谓匠心独具。用168小时这个具体数字来定格一个生命即将消失的死囚犯的每一时刻,让观众从他在这段时间的不同表现中充分体味一个人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时的生命留恋。168小时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像一个巨大的钟摆在一下下地敲打着人们的神经,观众不得不在焦灼中对生命进行重新审视,否则,一个手段如此残忍的杀人犯怎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可以说,对焦灼情绪的出色渲染,正是本片的高明之处。

  也正是这种焦灼的氛围,引发了人们关于死刑存废及死亡尊严的反思。不过,影片并没有明确给出死刑存废的结论,但恰恰是在这未竟的结论中,凸显了死刑问题的复杂性;而且,死刑存废也并非该片讨论之关键,其仅在于引出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死囚的拯救与救赎话题。影片中,希尔顿·巴伯律师为马修争取了从上诉到特赦的各种机会,可谓穷尽一切司法救济。

  当然,影片所要表现的拯救与救赎远不止这些,如果说现有的司法制度为马修提供了一种外在的肉体拯救的话,那么宗教信仰则为他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灵魂救赎。影片不止一次地展示海伦和马修之间关于《圣经》的理解及对道德良知的辩论,比如对耶稣死亡意义的解读等。当然,对于教徒海伦而言,她对马修的拯救行动远不止这些,她的事业必须植根于这个充满矛盾的“此岸”世界,她对神的认知和对马修的拯救也只能化为“此岸”的世俗行动。因而,一方面,她必须虔诚聆听上帝的“彼岸”召唤,另一方面,她还必须将这种“彼岸”召唤化为“此岸”行动。这也就意味着,在现实的“此岸”世界,她必须承受各种误解和屈辱,如被害人家属自始至终都无法理解她为何要与杀人恶魔为伍。从这个意义上说,海伦在拯救马修的同时也是在拯救自己。

  马修终究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他终于走到168小时的尽头,随着行刑官的一声高喊,“Dead man walking”,马修一步步地走向了行刑室,而此刻,海伦一直在他身旁轻声念叨《圣经》中的词句:“不要害怕,我已经授你以圣职,我已呼唤你的名字,你是我的人。你若渡海,我必随行。你若赴火,可免受灼……”在行刑之前,马修非常悔恨,他祈求受害家属宽恕自己的罪孽,“德拉克先生,我不想带着仇恨离开人世,求你宽恕我的罪,我让你痛失亲儿,深感歉疚。珀西先生、太太,希望我的死能给你以安慰。”

  或许,只有对待死亡时的态度才是照耀人们心灵的镜子,海伦最终用爱对向死而生做了最好的诠释,马修也以虔诚的心维护了最后的尊严。的确,所有人都应在爱的目光中死去,即使死囚也不例外,这不仅是对死者的安抚,更是对生者的慰藉。

    44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