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电影危情时速影评3篇

乐平分享

  危情时速影评1

  早在去年年末,就是《骑劫地下铁》在我们这上映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知道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 和托尼·斯科特 tony scott会再合作这部《不可阻挡》,虽然当时有消息称这部片被福克斯取消了,不过现在还是在国内影院上映了!

  2000年之后托尼·斯科特 tony scott有三部分别是《时空线索 Deja Vu》、《骑劫地下铁 The Taking of Pelham 123》、《不可阻挡 Unstoppable》在国内上映。《时空线索》上映时我在上高中,没去看;去年10月23号晚上和两个高中同学一起去看了《地铁惊魂》;上个礼拜四11月18号周四我和一同学去看了《危情时速》,和《地铁惊魂》那次同一家影院、同一个时间段——都是光谷中影,都是20:25分的那场。

  说我是看托尼·斯科特 tony scott的片长大的可能有点假,但我很小时候就在电视上看过《壮志凌云》,不过那时不认得这些电影人,但起码我是看斯科特的电影升学的。从高中开始相继买了《红潮风暴》、《全民公敌》、《间谍游戏》、《蝶恋花》、《真实罗曼史》等等的D9,基本上都有了,除了《血魔》还没看过!一直很喜欢他的风格,很硬,很有味道。这部《危情时速》也一样,同样是很凌厉的摄影、激情的配乐、很man的主角、有点边缘化的人物、简单烂俗的故事,谈不上多惊喜,但我看的还是很舒服。

  这片居然比北美还早上几天,真他妈稀奇。 其实准备一上映就去看的,但我的电路分析挂了,要补考,这是我第四次考电路,我再也不想考了,所以直到上周四下午考完了电路才去看。叫了个现在的同学一起去,就当陪我,他不是影迷,也从不喜欢去影院,说浪费钱。他跟我看的类型也不一样,开场前放《生化危机4》的预告片,他说早在网上看了枪版。我说喜欢的片要去电影院支持一下,他就被我拉去了。

  很好的片名一到国内就被改成山寨版,什么《危情时速》、《地铁惊魂》,他妈的中国电影院。《不可阻挡》的英文"Unstoppable"可能受了点《铁面无私 The Untouchables》的影响吧。

  其实去年的《骑劫地下铁》我刚看完也有点不爽,说这片怎么不好,后来过了一段时间酝酿一下情绪,我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差,还是一部很风格化的警匪片,只是不够饱满而已。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新一代不喜欢这种硬朗的风格,他们喜欢来虚的——特效、爆炸这种视觉效果的东西。所以非常佩服托尼·斯科特在这个年代居然敢拍《骑劫地下铁》,你是我半个偶像!

  还是希望托尼·斯科特坚持这种风格,他合作的几个硬汉当中还有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还没折腾过,俺希望你们俩搞一部,哈哈,做梦在!

  危情时速影评2

  在好莱坞制片工业中,既有像科恩、沃卓斯基这样兄弟二人倾力合作、取长补短,打造共同作品的兄弟导演,也有像斯科特兄弟这样各自闯荡、独立发展,最后分别竖立起牌子的导演兄弟。哥哥雷德利·斯科特和弟弟托尼·斯科特差不多同时在80年代中期出道,两人都主要以制作动作片著称,且作品质量皆时有起伏、参差不齐,而时至今日都同样跻身于好莱坞一线导演的行列,这让人对兄弟二人的才华感到钦佩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好莱坞对同质性人才的容纳能力。虽然两人同属好莱坞主流商业导演,但在一些观众(特别是批评家观众)眼里,他们的身份实际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由于拍摄《末路狂花》、《火柴人》等具有现实关怀的影片,雷德利身上带有一定的作者气质。他的《银翼杀手》也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杰作,同时也带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相比之下,弟弟托尼则具有更多的商业和偶像气质。86年他拍摄的《壮志凌云》不仅成功树立了汤姆·克鲁斯的偶像形象,还在全世界引发了穿皮夹克的风潮。之后凭借塔伦蒂诺编剧的《浪漫风暴》,他差点树立了严肃导演的身份,但很快便偏离了这一方向,在他最擅长的商业动作片中越走越远:《红潮风暴》、《全民公敌》、《怒火救援》、《地铁惊魂》……一直到今天这部《危情时速》。

  随着对同一类型的反复实践,托尼·斯科特的动作片不仅在技巧和对类型规范的把握方面越来越成熟,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导演风格。这种风格包括:在演员实际身体动作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频繁剪辑和快速的镜头运动人为地制造紧张感,扩大叙事张力;一再塑造以丹泽尔·华盛顿为代表的平民英雄形象(两人前后合作五次),比如《地铁惊魂》中地铁监管员,《危情时速》中的弗兰克·巴恩斯。这类英雄不具有邦德或兰博式的超能力,也没有警匪片中探员的职业优势,却拥有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念,因而更容易为普通观众认同;通过多重视角全面展现一起事件的能力。这一点在《危情时速》中最为突出,对火车失控事件可能引起关注的方面电影几乎都兼顾到了:媒体、群众、官方、铁路部门、当事人、他们的家庭。在多重视角叙事中,电影的真实性不仅大大增加,事件所能唤起的情绪张力也水涨船高。

  如果你已经习惯于007式的动作片,那么看《危情时速》时相信你定会感叹:在不同的动作片中,世界得以运转的物理规则真是千差万别。《危情时速》中的“大事件”在邦德看来连小儿科都算不上:由于一名铁路职员的疏忽,一辆无人驾驶、满载危险品的火车以7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铁路上,你要做的就是使它停下来。各位有什么好办法吗?邦德肯定会架着直升机开到火车头顶上再从上面跳下来,《危情时速》里确实也有人那么干了,结果只是摔了个半死;换成史泰龙大概会驾着摩托去追火车,再使出扒飞机的力气爬上去,本片中也有人打算这么干,结果发现手指与火车总隔着段够不到的距离。为什么放在007电影中一个桥段就能解决的事愣是给拍成了两小时长的电影,还让你紧张个半死?夸张与写实作为拍摄动作片的两种不同规范,与观众的心理默契是很不同的。前者直接告诉你我是假的,我能让你体验你不能做到的事,这样你会觉得很爽;后者则声称自己是真的,我做的是你也有可能做的事情,意识到自己有成为英雄的潜质肯定也会让你倍感舒服。《危情时速》就是这样,通过一起真实事件和两名恰好撞到枪口上的平民英雄,让观众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把“真实世界”中的动作奇观。

  作为一部好莱坞的A级动作片,《危情时速》绝没有一味地堆砌动作,肆意营造火爆场面。在赋予电影写实外观的同时,导演和编辑并未疏于发展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线索。由于影片中发生的是突发事件,事件单一且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并没有为刻画人物的心理情感留下多少空间。在相当有限的叙事空间内,编剧马克·鲍姆贝克却十分难得地回溯了两位主要角色的情感和职业经历,将眼前的事件与他们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使事件成为他们人生的转折点。电影中的威尔森和巴恩斯不仅仅是两名普通铁路员工,两个抽象的英雄,而是带着全部生活经历的极具质感的人。在影片的总体效果上,情感元素的引入也使其更为饱满丰富。当然,从严肃电影的角度看,这些几乎“硬塞”进去的情感显然是虚假的,是影片赖以抓住观众的意识形态成分。但成功的好莱坞商业片就是这样,有技术基础、艺术润色,还有意识形态外衣的包装。

  近期由于《西风烈》的上映,华语类型片如何向好莱坞学习的话题一再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任何类型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很难被具有文化差异的其他国家原样复制。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动作片被认为“抄”了好莱坞不少东西,但这些港片普遍都疏于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与好莱坞有很大不同,它们的成功更多依托的是原创性的本土特征:如异常激烈的身体动作、巧妙的构成剪辑技巧、过火而风格化的表演、粗俗谐谑的本土情感元素……《西风烈》这样的动作片似乎仍旧处于照搬好莱坞动作片火爆惊险场面的阶段,本土化特征却极其微弱。

  危情时速影评3

  和美国政府一样,好莱坞最近也染上了玩文字游戏的坏习惯。原先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大多写“based on a true story”。但这样做就有了一个限制,即片子离事实不能差太多。没有戏剧性、没有冲突、没有跌宕起伏怎么办?那么此类真实事件只好不拍了。

  后来,不知道谁发明了一个被“真实事件所激发”(inspired by a true story)。这句话本身就是天大的废话,请问什么创作不是被真实时间所激发?但由于与其近亲基于真实事件相似,这句话开始被大量使用,这样创作者就占了两个片子:如果观众说片子假,他们就说这是真人真事,如果观众说片子与事实不符,那么他们就说真事只是灵感,电影本身还是创作。

  最近上映的《危情时速》就是这么一部片子。在现实生活中,火车只是以不到50英里的时速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平原奔驰,没多久即被减速至11英里,之后货车驾驶员登陆,一切危机解决。但这样的情节显然不足以支持其一部电影,也不足以吸引丹泽尔•华盛顿将此片推荐给托尼•斯考特。

  作为斯考特兄弟较弱的一半,托尼•斯考特不像自己的哥哥一样,不时会有拍出大片的雄心。但对于好莱坞来说,斯考特却是不可多得的工匠型导演:他能够轻车熟路的驾驭类型片,并拍出并不出众、但也绝不无聊的娱乐片来。即使是斯考特相对较为无聊的作品(包括近年的《多米诺》等),看起来也自有趣味。从这一点来说,斯考特最初的伯乐、制片杰瑞•布莱克海默的确带出了一位好徒弟。

  但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在确保作品质量不会太糟的同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斯考特的片子也很少有太有趣的。对于目标票房在1亿美元上下、又需要有源源不断的DVD等周边收入的他来说,和一个有票房保证的明星联手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而被斯考特选中的明星就是曾和他合作过《红潮风暴》的华盛顿。在当时尚在一二线徘徊的华盛顿现在已经成为了票房的保障,每部片子即使没有上亿也有几千万的保障。更厉害的是,华盛顿有着明星最珍贵的武器:能够保证一部片子首周的票房。

  对于一部片子来说,质量、宣称、口碑、档期等都是可能影响票房的因素。在如此不确定的环境中,如果有一位明星能够每部片子首周票房皆好,说明观众不管片子如何,都会买他/她的面子。能够做到以一己之力保证烂片(比如《艾利之书》)开画收入的明星在好莱坞屈指可数,所有华盛顿身价2000万美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一线的斯考特和一线的华盛顿凑到一起,作品也往往平淡无奇。这大概是因为两位“角儿”凑在一起,目标只有票房一个,所以他们的创作细胞在《时空线索》、《怒火救援》、《地铁惊魂》中毫无体现。对于华盛顿来说,即将花甲的他马上就要跌出一线,挣钱自然更有紧迫性。再说,他的才华可以留给自己导演的作品(《冲出逆境》)或喜剧舞台(《Fences》)。

  但即使对于这样心态的二人来说,为何会选择《危情时速》这样一个剧本依然让人费解。影片讲述的故事平平无奇:一辆火车因为事故无人驾驶,速度越来越快,上面还载着剧毒物品;此时,本有矛盾的黑白老少配华盛顿和克里斯•派恩脱颖而出,在诸平民英雄(包括罗莎里奥•唐森)的帮助下,解救美国百姓于千钧一发之际。

  由于题材本身的特色,此类脱轨交通工具的题材不时会有,其中佼佼者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死时速》。但也由于题材的局限性,此类作品很难拍出心意。作为毫无诚意的作品,《危情时速》包括了所有必须的俗套(主角家庭矛盾,邪恶公司领导,英雄平民百姓,角色或新闻讲解剧情为何危急,各种加速,各种困难,各种命悬一线),在斯考特老马识途的引导下,倒也不甚乏味。

  然而,这不能掩盖观影过程中最有趣的还是思考关于影片的其他问题。比如,福克斯的synergy做的真是好,花了1亿美元的成本后连电视都植入了自己的台标。有或,影片如此平庸,怪不得福克斯会让华盛顿(2000万至1600万)和斯考特(900万至600万)减薪。

  但即使是这些思考,也无法让观众无法思考片中极度不合理之处,比如既然最后是人跳车,为何不能是健全人跳,而必须是伤病跳,或者本来就是胡扯,为何最后要加上各人物的结局这样意淫的手法。总而言之,斯考特拿出来的是和他人相比及格、但不及自己平均值的作品。唯一的欣慰,也许就是在华盛顿走出黄金期之前(35岁至55岁),再看一眼老帅哥。除此之外,影片的全部都和Unstoppable和《危情时速》这两个毫无创意的名字一样平庸。

    433485